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599篇
  国内免费   934篇
测绘学   454篇
大气科学   316篇
地球物理   435篇
地质学   1659篇
海洋学   59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03篇
自然地理   37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81.
半填半挖式路基的差异沉降将对上承路面结构产生不利的附加力学响应。本文以层状体系为基础,将半填半挖式路基差异沉降变形作为路面结构层底的约束条件,建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对半填半挖式路基差异沉降变形力学响应的平面有限元模型。系统分析不均匀沉降量、不均匀沉降长度、路面结构与材料参数等对附加力学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因子分析,研究路面结构层的优化设计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不利受力状态。最后,建议使用柔性基层或设置级配碎石等松散性材料底基层来削减基层底附加拉应力,在路面结构层的优化设计中应以基层厚度作为控制要素。  相似文献   
982.
在收集地理、地质及水文等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时相卫星数据和航片,在相应数字图像处理软件 的支持下,对草尾河进行系统的遥感地质解译,并从地学和水动力学两方面研究了草尾河航道灵官嘴“跌水”形成的原因,预测了发 展演化趋势,为草尾河的航道疏浚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83.
本文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岫岩西北部的偏岭地区属海城地震的余震区,地震活动受北西向海城河断裂的控制,这里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在有旋扭构造发育的地区,当外区有强震发生时有可能出现震害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84.
以北方某燃料乙醇生产系统为例,从物质、能量和水的流动等方面定量地分析其实践循环经济的情况,并结合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做了对比分析。着重分析了此生产系统的废物链的组成及其作用,并探讨了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结果表明:燃料乙醇生产系统的原料为可再生资源,主要产品燃料乙醇具有环境友好性;废物链的存在提高了物质利用率、能量利用率和能量保有率,减少了废物的排放,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对废物链的补充还可进一步体现循环经济特性。  相似文献   
985.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但探明程度低,是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代老、改造强烈、沉积中心与生烃中心不吻合、储层具有多样性且非均质性强、多烃源层、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与改造等显著特点,与陆相碎屑岩层系有明显差别,又有别于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在对不同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分别对四川盆地、中下扬子及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青藏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6.
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馆陶组发育一套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沉积体系,储集物性较好,是研究区内的重要储油层。整个黄骅坳陷新近系物源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重点利用统计学中的Q型聚类及R型聚类的方法对重矿物含量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区及相应的母岩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重矿物含量特征可划分出A—D 4个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区,其中A、B、C区的母岩类型与周围燕山、沧县、埕宁3个古隆起的岩石类型能很好对应,重矿物稳定系数所揭示的物源方向也与3个古隆起位置相吻合;D区与前3个分异性很大,且重矿物稳定系数极高,应为远源搬运的沉积物,远于周围的古隆起,可能与古黄河沉积物有关。  相似文献   
987.
由克拉通、造山带、裂谷、边缘海洋壳和岛弧等5大岩石圈类型构成的中国大陆,由于不同类型岩石圈对应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效应不同,岩石圈不同类型之间的连接带必定是不连续带,与大陆成矿作用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大陆已知的绝大多数金属矿床分布于岩石圈不连续和再活化不连续处,表明岩石圈不连续为大型矿床(矿集区)形成提供有利的运-储空间。中国大陆西北、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对比表明,一个地区岩石圈的壳-幔岩石学结构、大规模成矿作用,取决于最强的、最后一次的岩浆作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起始于造山岩石圈根失稳、去根和大规模软流圈上涌时期,C型埃达克岩的出现是其标志之一。分布于中国内陆的扬子、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地表热流值低的“冷盆”,深部属于克拉通型岩石圈背景,在构造上往往为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克拉通型岩石圈构造上的稳定性决定了这些克拉通盆地不断被周围造山带吞食、掩埋、改造的格局,虽然在这些盆地内如今都已发现油气田,但在盆地外那些现今被造山带前缘逆冲体覆盖的区域,也应该是油气田产出的有利区域,即盆地外造山带花岗岩下依然是寻找油气田的重要远景区。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平原区和黄海、东海及南海等陆缘海区,属于地表热流值高的“热盆”,这些盆地下对应的是裂谷型或洋壳型岩石圈,它们是在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了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陆裂谷作用下形成的,以伴随广泛的玄武岩喷发为标志,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使盆地热流值升高成为“热盆”、大陆裂谷型岩石圈,乃至洋壳岩石圈(如南海中央海盆);伴随裂陷作用及伸展构造普遍发育的幔源玄武岩浆大量喷发,以及大量沉积物的快速沉积、埋藏有利于油气田的形成,其中的组分,如CO2气田中的CO2可能主要源于地幔。中国东部平原及边缘海区域是最具前景的油气田分布区之一。  相似文献   
988.
论文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在不同固液比条件下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浸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CaCO3)、硫酸盐(SO42-)、钠(Na )、总溶解性固体(TDS)、氟化物(F-)、耗氧量(OC)和总铁(Fe)等,氯化物(Cl-)、锰(Mn)、锌(Zn)等少量,其它重金属和砷等微量。pH值接近中性。煤矸石风化程度越高,溶解释放的无机盐类污染物量越多,新鲜混合煤矸石溶解释放出较高的氟化物(F-)、耗氧量(OC)和总铁(Fe);固液比对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有重要影响。固液比越小,浸泡液中污染物浓度越低,越有利于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单位质量煤矸石溶解释放的污染物量越多,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规律受扩散控制;在同一固液比条件下,各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浸泡时间成对数曲线关系,即Ct=a bLogt。  相似文献   
989.
北京云蒙山浅色花岗岩脉及韧性剪切变形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蒙山地区的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及周围太古宙花岗片麻岩中的浅色花岗岩脉的主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与未糜棱岩化花岗岩相比,浅色花岗岩脉具有较低的LREE和P2O5含量及(La/Gd)N比值,Sm/Nd比值较高,而剪切应变岩石的LREE相对富集;糜棱岩化花岗岩具有近平行于未糜棱岩化花岗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浅色花岗岩脉BH-2-5和BH-2-6具有和未糜棱岩化花岗岩相似的重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浅色花岗岩脉BH-2-3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所有分析的样品都不一样,推断BH-2-3有可能是古老变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诸如独居石这样的富含轻稀土元素的副矿物以残留体的形式出现,不参与部分熔融,导致BH-2-3具有很低的LREE和P2O5含量及高达0.4122的Sm/Nd比值。而其他两条浅色花岗岩脉有可能是云蒙山花岗岩后期岩浆分异的产物,随分异程度的增强和富含轻稀土元素的副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最后岩浆的SiO2增高、LREE含量减少及Sm/Nd比值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90.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新格局——从岩石圈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陆的岩石圈岩石学结构模型和根据岩石圈动力学性质划分的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边缘海洋壳型和岛弧型5大岩石圈类型为基础,结合现今中国大陆西部挤压、东部拉张伸展的特点,提出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银川盆地西边界的岩石圈不连续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部和西部2个一级构造单元;不同类型岩石圈为其二级构造单元,一些造山带型岩石圈的亚类为三级构造单元,并结合地质历史,简要讨论了其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