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针对当前铁路运营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SP430F13x系列单片机的货车防盗报警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原理和软、硬件设计.系统在货车遭遇破封的情况下触发报警器,并将报警信息以无线电信号发射出去.接收机接收报警信息并将其在LCD上显示出来,以便民警即时处理.经实际应用证明系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2.
卿海若  陈代钊 《沉积学报》2010,28(5):980-986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上奥陶统Yeoman组碳酸盐岩中发育有少量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这些鞍形白云石仅局限于Yeoman组上部厚约20~30 m的白云岩带中,上覆及下伏碳酸盐岩地层中均明显缺失这类鞍形白云石,表明其形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此类奥陶系鞍形白云石胶结物以具有与宿主交代白云岩相似的碳同位素δ13C值(-0.2‰~0.9‰PDB)及锶同位素比值(0.708 2~0.709 0)为特征,表明前期的白云石围岩通过压溶作用形成的碳和锶是鞍形白云石胶结物的主要来源。另外,测得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均一温度范围为99~105℃,可以由该区域的正常埋藏温度解释。基于上述资料和观察,我们认为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上奥陶统Yeoman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与早期交代白云石的自调节白云石化作用(埋藏过程中相对封闭的体系中通过化学压实作用形成)有关,而与加西盆地其它地方已经证实的热液活动无关。因此,鞍形白云石的分布未必指示热液活动或热流体,也并不是所有的鞍形白云石都与热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33.
洞中拉铅锌矿床是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扎雪—亚贵拉成矿带内新发现的矿床,矿区出露的花岗斑岩侵入体与洞中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为精确限定其形成时代,笔者对洞中花岗斑岩进行单颗粒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显示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4.4±1.9)Ma(MSWD=5.09),该年龄对应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岩带东段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事件(介于109~130Ma),与扎雪—金达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带内出露的花岗类岩体年龄(120~130Ma)一致。结合区域资料,洞中拉花岗斑岩是早白垩世弧间裂谷伸展作用下地壳挤压增厚局部熔融的产物。为念青唐古拉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侵位活动以及铅锌铜钼多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4.
基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雷达降水估测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范江琳  青泉  马力 《气象科学》2014,34(1):66-71
在国内外雷达定量估测区域降水量一些方法基础上,将降水类型、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同时纳入考虑范畴,在成都CINRAD/SC雷达站(海拔高度596.5 m)200 km范围内选择实验区,并按海拔高度将所选区域分为3区。然后利用2010年7—8月的雷达体扫资料以及同时段、同时次的雨量计数据,采用最优化算法分别在每个区域内修订传统Z-I关系中的"A,b"系数,以得到不同海拔地区的Z-I关系和每小时雨量估测值。研究表明,与直接采用传统的Z-I关系定量测量降水相比,各个区域内,经改善后的Z-I关系准确率提高了20%左右,算法相对简单,适合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35.
2009年豫南一次强暴雨过程的位涡方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8—30日河南省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借助模式输出的模拟数据计算位势涡度及位势涡度方程收支,并利用位涡收支方程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暴雨强度及落区与实况较一致,位势涡度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及热力特征。位涡异常高值区与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中心大致位于位涡高值中心东南侧。位涡收支方程中各收支项同样能够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热力性质。暴雨发展过程中大气中低层位涡局地增加,位涡局地变化大值中心驿应暴雨中心。各收支项中,引起中低层位涡局地变化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潜热加热作用、水平平流作用、垂直输送作用及摩擦作用。其中潜热加热与水平平流作用对暴雨中低层正变位涡起正贡献作用,潜热加热作用有利于位涡局地增加,水平平流作用易于低层位涡向流场辐合区聚集,引起局地位涡增加;垂直输送及摩擦作用对中低层位涡变化表现为负贡献作用,垂直作用易于将中低层位涡向高层输送,使得低层位涡减小,高层位涡增加。在摩擦作用下,低层位涡被大量耗散,使得中低层位涡局地减小。  相似文献   
36.
文章报道了江西蔡江花岗质岩体中发现暗色微粒包体,以及这些包体的地质、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多呈椭圆状,显示淬冷边和反向脉,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含有针状磷灰石,有的包体含有长石捕虏晶。包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低至57.05 wt%)和较高的MgO+Fe2O3(高达14.21 wt%)含量。LA-ICP-MS锆石U-Pb定年数据表明,包体形成于晚三叠世(224 Ma),与寄主花岗岩(230~228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上述特征表明,包体是离散的幔源偏基性岩浆团或者是幔源与寄主岩浆混合的产物。原始包体岩浆属于超钾质岩浆,可能是通过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辉石岩脉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为幔源岩浆底侵提供了直接证据,从而为蔡江花岗质岩石形成于较高温度提供佐证。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热源机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7.
当今世界地质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广泛开发和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地质工作的面貌.新世纪,我国地质工作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地质科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38.
硼酸盐晶体结构类型多样,物理和化学性质优良,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应用广泛。随着人们对晶体认识的深入,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的重要性愈加明显。量子化学计算在晶体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但化学键分析方法简便,能定量表述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特别是在复杂体系研究中有其优势。简述了复杂体系的化学键介电理论,分析了硼酸盐晶体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研究方法,展望了硼酸盐晶体的价键理论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9.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四元归一"(即保护、开发、保障、效益评价合一)的山岳旅游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型,其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最优管理;以该模型为基础,提出山岳旅游资源的"四元归一"管理指数,从山岳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效益评价、保障4个维度分别选取指标,以此衡量现有山岳旅游资源的管理状况和优劣;将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提出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判定坐标,依据景区资源管理现状将景区分为四大类:发育型、暴发户型、成熟型和危险型,以"四元归一"管理模型为理论依据,围绕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4类景区分别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以张家界地文资源为例构建旅游资源的二级管理模型,为我国山岳旅游资源及其他资源类型的有效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0.
冯建伟  戴俊生  秦峰  宋永 《地质学报》2019,93(11):2729-2741
针对前陆冲断带的特殊构造位置及沉积特征的复杂性,本文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分析,在海西运动晚期准噶尔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前缘岩石圈挠曲下陷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并夹杂大规模的短暂伸展火山喷发活动,接受了巨厚的二叠系沉积层序;随着板块俯冲在二叠纪末的逐渐消亡,三叠纪进入印支期陆内坳陷继承性挤压活动阶段,周边受南北向挤压和左旋构造应力场影响,前陆冲断带古断裂再次逆冲,哈拉阿拉特山急剧抬升,后缘和什托洛盖盆地形成;进入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早中期),为陆内坳陷的填充消亡阶段,但有继承性活动,构造活动强度较二叠纪大为减弱,在燕山运动Ⅲ幕晚期最终被覆盖定型。整个过程受地体碰撞和板内挤压影响,冲断带发生幕式构造活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而且冲断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和陆内坳陷的沉积充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