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利用快电场变化脉冲定位进行云闪初始放电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时间精度GPS同步的雷电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等设备,在2004年夏季对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闪电放电特征进行了7站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定位方法,对8月20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5次云闪初始阶段产牛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进行了三维定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辐射源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能够对云闪产生的辐射源进行较好的定位,闪电的放电区域与雷暴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雷暴发展的比较旺盛阶段,闪电的放电区域相对较高,对应的离地高度为3.3-6.4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9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卜的回波顶高约7 km);在雷暴处于减弱和消敞阶段,闪电的放电高度降低,所分析的该阶段的其中1个云闪对应的离地高度为1.1-3.0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6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上的回波顶高约3 km).与雷达同波的对比分析发现,云闪初始阶段的辐射脉冲源位置与强回波区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辐射脉冲源位置分别与25-50 dBz的回波区域相对成.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定化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说明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对闪电进行定位跟踪有可能反映雷暴强中心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在强对流的监测和预臀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另外,定位误差的模拟试验表明,当雷电距观测网络较近时,定位误差较小,雷电距观测网络中心越远,定位误差越大.5次云闪的实际定他误差对比表明,模拟试验的定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实际定位误差.这说明了该定位系统对位于探测网络上空或附近的雷电可以进行云内放电过程的较好的三维定位.  相似文献   
102.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气探测技术是支撑大气科学,特别是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原理和方法,为认识大气运动以及大气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法。除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对大气科学发展提供支持外,大气探测还存在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和开发,这也是大气探测科学与高技术的前沿。本文从强对流和降水探测技术、雷电探测技术、云特性探测技术、臭氧和气溶胶等大气成分探测技术、地基GPS观测反演大气和海洋参数、大气与环境综合探测平台六个方面综述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地面大气探测高技术研发、实验观测及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3.
山东地区冰雹云的闪电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利用山东电力部门提供的雷电定位资料,对10次冰雹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雹暴中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平均为57.39%,远高于当地正地闪比例的气候特征值13.48%。地面降雹区基本出现在正地闪密集(活跃)区或邻近区域。在雹云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存在明显的“跃增”;在减弱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显著减少,但正地闪比例有所提高。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通常提前于降雹0~20 min,正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一般滞后于降雹发生时间。整个降雹阶段对应于正地闪的活跃阶段。另外,结合对卫星观测的总闪电资料分析,发现冰雹云的云闪与地闪的比值远高于一般的雷雨过程,其云闪密度也远高于雷雨过程。以上这些特征对于冰雹的识别和对冰雹的超短时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四川龙门山石炭纪鲕状赤铁矿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龙门山地区石炭系总长沟组底部发育一层鲕状赤铁矿,其内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类型的核心和同心纹层构成.鲕粒核心主要有3种:由纯赤铁矿颗粒构成的鲕粒核心、由破碎鲕构成的鲕粒核心、由夹有石英颗粒的赤铁矿构成的鲕粒核心.鲕粒同心纹层由赤铁矿及高岭石组成,存在着明显的颜色、成分差别.纹层颜色有暗黑色、铁红色及亮白色,与之相对应,Fe2O3含量分别为39.472%~58.200%、12.988%~24.275% 及3.617%~9.230%.三者交替出现,构成鲕粒圈层.通过对鲕状赤铁矿的成分、结构及其他相关特征分析,推测其形成于后砂坝环境.汤靶沟阶晚期存在一次规模较大的古暴露及古岩溶事件,其间风化剥蚀形成的铁铝质风化壳为鲕状赤铁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成冰事件控制着全球(尤其是华南地区) 的海平面变化, 从而决定着生境型及生产力的变化.冈瓦纳大陆成冰事件造成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有4次全球性海退, 其中Tournasian末期到Visean早期的海退在华南地区最为明显, 导致生境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盆地相区, 由斜坡相(Ⅴ1) 转变为下部浅海上部(Ⅳ1).在远岸碳酸盐台地区, 由上部浅海(Ⅲ1)、(Ⅲ2) 转变为潮间带(Ⅱ1)、潮下带(Ⅱ2).在连岸碳酸盐台地区, 由浅水碳酸盐沉积区(Ⅱ1)、(Ⅱ2) 转变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区.通过对生境型、生物类群的分布及氧化还原环境的分析, 探讨了冰期与间冰期生物群的演替、海洋生物生产力及埋葬条件的变化, 进而确定成冰事件对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泥盆纪是地史时期海洋生物迅速演化的时期之一,以发育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生物礁生态系统及其彻底崩溃为重要特征。泥盆纪的生物礁经历了吉维特-弗拉期和法门期的繁盛,造礁生物分别以珊瑚-层孔虫和菌藻类为主导;在吉维特中晚期、弗拉-法门期(F/F)之交和泥盆纪-石炭纪(D/C)之交,则遭受多次生物灭绝事件的打击,随后在石炭纪的杜内早-中期生物礁基本消失,而后生动物礁直到13 Myr之后(维宪期)才再次出现。通过最新的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发现,中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适宜、大陆风化程度较低。因此,全球后生动物礁规模空前,异常繁盛;而晚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及大陆风化程度较高,导致法门期后生动物礁衰落,而菌藻类生物礁繁盛。通过灭绝事件的详细研究表明,Taghanic事件中海平面的快速上升、温度的急剧升高造成珊瑚和层孔虫消失,后生动物礁数量大幅减少;Kellwasser事件中的温度突变、全球性海平面升降以及缺氧等因素则引发了后生动物礁彻底崩溃;而Hangenberg事件中短暂复苏的后生动物礁受温度降低和海平面下降的影响而最终消失。因此,在众多影响泥盆纪生物礁发育的因素中,全球性的温度和海平面变化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7.
云闪放电通道内的粒子密度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在中国西藏高原地区得到的6幅云闪放电通道的光谱,由谱线波长、相对强度和跃迁几率等信息,结合等离子体理论,计算了云闪放电通道的温度和电子密度;进而,利用Saha方程、电荷守恒和粒子数守恒方程,得到了粒子处于各电离级上的数密度、通道质量密度、压强和平均电离度等参数,并对云闪通道内部粒子数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地闪回击通道类似,云闪通道接近于完全电离,通道内部以单次电离的离子为主,且NII离子数密度最高.具有较高温度的通道位置处,中性和一次以上电离离子数密度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较高,但是,不同温度下NII、OII、ArII粒子的相对浓度变化不大.与地闪回击通道不同,云闪同一放电通道内不同位置处粒子数密度差异较大,且沿通道没有显示规律性变化,通道压强从零点几到几兆帕.  相似文献   
108.
A time-of-arrival(TOA) system based on GPS technology for locating VHF radiation sources from lightning has been developed and used in observation sites in the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China.The 3D images of the lightning progression have been obtained successful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The 3D-channel evolutions of typical negative CG,positive CG and IC lightning flashes have been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data of fast electric field change.It was foun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CG lightning flashes in terms of th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radiation sources.The preliminary breakdown of a negative CG lightning flash propagated at a speed about 5.2×104 m/s.The stepped leader of negative CG lightning flashes was trigged by negative initial breakdown.Thereafter,it propagated downward at a speed of 1.3×105 m/s.The initial process of the positive CG lightning flashes was also a propagation process of negative streamer.These streamers propagated dominantly horizontally in the positive charge region and accumulated positive charges at the origin of the lightning,and as a consequence,initiated downward positive streamers.A new type of lightning discharge that was triggered by a narrow bipolar pulse(NBP) i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The NBP was originated at altitude of about 10.5 km in the upper positive charge region.As a distinct difference from normal IC flash,its channels extended horizontally all around and produced a lot of radiation sources.The source power of the NBP could approach 16.7 kW,which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normal lightning discharge ranging between 100 mW and 500 W.The 3D propagation of this new type of lightning discharge was observed and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The possibl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this new type of light-ning is discussed here.  相似文献   
109.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地处安第斯褶皱带中段,西科迪勒拉构造带东侧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多尔各组二段(E3t2)地层中。通过对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分带、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粉砂岩型矿化(Ⅰ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发育减弱;远离矿化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2)砂砾岩型矿化(Ⅱ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减弱;远离矿化段,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3)石英脉型矿化(Ⅲ型矿化):内带主要发育矿化、硅化,最显著的特征为发育大量矿化脉及石英脉;外带发育泥质脉及石英脉。(4)Cu—Ag元素组合为矿区重要的矿化元素组合内带,Ca—Mn元素组合为矿区近矿围岩褪色蚀变元素组合中带,U—V元素组合为矿区含矿"红层"元素组合外带。通过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确定找矿靶区,并在靶区探获铜矿量770.08万吨、平均品位1.77%、金属量136304t。  相似文献   
110.
青海地区闪电回击通道的温度特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无狭缝摄谱仪获得了青海高原地区云对地闪电回击过程的光谱,在谱线辨认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光谱线相对强度和跃迁参数值,用多谱线法,对回击通道不同高度处的温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通道温度与闪电放电的强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闪电放电过程越强,对应的通道温度越高;对通道不同高度处的数据分析发现,同一回击的通道温度随高度的增加略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