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1篇 |
免费 | 342篇 |
国内免费 | 5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6篇 |
大气科学 | 161篇 |
地球物理 | 250篇 |
地质学 | 895篇 |
海洋学 | 343篇 |
天文学 | 28篇 |
综合类 | 129篇 |
自然地理 | 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102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136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41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01.
巫山县新城区主要衍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区自然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已广为报道。但对衍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涉及甚少。三峡移民迁建的县城、乡镇和工厂多位于长江沿岸低山斜坡地带,迁建区内沟谷密布、切割强烈、地形复杂,几乎无可供成片建设的平坦地带。为满足移民工程的需求,迁建业主都采用“削坡填沟”的施工方式,即在道路、迁建场地内侧开挖高边坡,外侧修建挡土墙,并将开挖的弃土弃渣堆积于挡土墙内或冲沟中。这在道路、迁建场地两侧形成了众多的人工高边坡、高挡墙,沿冲沟堆放了成串的弃土弃渣。对巫山县新城区详细的衍生地质灾害调查表明,三峡移民迁建工程施工中开挖的高边坡、修建的挡土墙和沿冲沟堆放的弃土弃渣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天然山坡的稳定性,堵塞了地表迳流的排泄途径,在某些地段存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衍生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直接威胁移民建设工程。论文以巫山县新城区为重点,采用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工高边坡、高挡墙和弃土弃渣堆放场进行调查评价。经调查共计人工高边坡、高挡墙、弃土弃渣堆放场122个,选定了重点监测对象20个,并对可能发生衍生地质灾害的3个地段进行了分析,为各级移民管理部门进行适时管理和决策提供现时性强、数据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902.
四川泸沽铁矿大顶山矿区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顶山支沟为一典型矿山泥石流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为开矿弃渣所造成。流域面积1.8km^2,支沟长2km,沟床平均纵比降38.5%。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在700万m^3以上,一旦遭遇强暴雨,极易形成泥石流。50年一遇设计频率的泥石流流量为364m^3/s,100年一遇设计频率的泥石流流量为419m^3/s。拦砂坝设计高度20m,最大基础埋深8m,高出原沟床面12m,可拦挡松散固体物质32万m^3。在设计频率下发生的泥石流,拦砂坝可以有效拦挡,不会对盐井沟3号拦砂坝造成直接危害。大顶山支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日常维护需按设计书的要求进行。此外,建议在汛期加强巡查,人工爆破沟内直径大干1m的石块,禁止在沟内及山坡上,特别是排土场上乱挖滥采矿石,以免加速废石矿渣向下游输送运移。同时继续实行封山育林,努力恢复植被覆盖,增大排土场人工堆石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03.
滑坡本底因子贡献率与权重转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滑坡危险度区划中一个关键部分是对滑坡本底因子权重的确定,求解权重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区划结果的可靠度。本文在研究滑坡本底因子的贡献率与权重互为转换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滑坡本底因子权重的方法——贡献率权重法。采用GIS技术使滑坡本底因子的采集达到定量化,为贡献率统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作者通过指标评价,归一化、均值化、概率分析处理,建立了贡献率与权重的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904.
ZHAO Zhizhong QIAO Yansong WANG Shubing YAO Haitao WANG Yan LI Chaozhu FU Jianli LIU Zongxiu LI Mingze MIAO Qi JIANG Fuchu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8,82(5):959-966
There are late Cenozoic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loess and red clay and moraines in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arious genetic sediments recorded rich information on late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 changes. Xigeda lacustrine formed during 4.2 Ma B.P.-2.6 Ma B.P. There were 9 periodic warm-cold alternations. Eolian deposition in western Sichuan began at 1.15 Ma B.P. The loess-soil sequences recorded successively 14 paleo-monsoon climate cycles. Laterite in Chengdu plain recorded 5 stages of paleoclimatic stages since 1.13 Ma B.P. There was an old glacial period of 4.3 Ma B.P. in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Quaternary, there are 5 extreme paleoclimatic events corresponding with 5 glaciations. 相似文献
905.
填海造陆对海岸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海岸线长度与形态及直接吹填沙导致近海海底地形地貌变化~([1]),这些变化影响着海岸带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滨海新区遥感影像及其海图资料,对该区域近30年海岸线变迁、围填海演变及海底地形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对其具体进程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30年间,滨海新区海岸线变迁是向海洋推进,且推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岸线长度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变迁面积较大。针对填海造陆引起围堤基底冲刷问题,笔者建议对中度冲刷区采取防护工程措施、岸外消浪工程和加强动态监测等措施防止泥沙向航道下移。 相似文献
906.
全球变暖背景下最近40年太平洋海温变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Non-Boussinesq POP模式和1960—1999年NCEP的1 000 hPa大气温度和风场资料,模拟了最近40 a太平洋海温的变化,通过与实际观测结果比较,得出模拟结果是可信的,并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在海面,太平洋最大的增温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即Niño1-Niño4区内,最大的降温在中纬度南北太平洋中部,除了北半球太平洋西岸40°N附近为降温外,在北半球太平洋沿岸基本上为升温,但太平洋东海岸的升温幅度要远大于西海岸;在太平洋0~483 m深度垂直方向,除了赤道中太平洋区域海温的变化在海面为上升,在169 m处为下降,在483 m处又转为上升外,其他区域海温的变化在垂直方向基本上为线性变化。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虽然El Niño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表现出增强的趋势,但是反映在赤道表面以下的次表层西太平洋暖池中的异常暖中心,在由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其强度却是减弱的。 相似文献
907.
908.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data and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a cloud computing archi- tecture of marine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which provides a new cloud technology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 physical layer, software platform layer and an application layer are illustrated systematically, at the same time, a corresponding solu- tions for many difficult technical problems such as parallel query processing of multi-dimensional, spatio- temporal information, data slice storage, software service flow customization, analysis, reorganization and so on. A prototype system is developed and many different data-size experiments and a comparative analy- sis are done based on it.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ud platform based on this framework can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and scalability when dealing with large-scale marine data. 相似文献
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