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8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586篇
测绘学   245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247篇
地质学   884篇
海洋学   340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19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61.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tropical typhoon form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use TC (Tropical Cyclone) for short in the following) by typhoon yearbook. The typhoon quantity is ver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months and years. TC appears in all months except March, and the most TC quantity in a year is 11, the least is 1 and 6.2 on average. The most TC quantity in a month is 5 and the least is 0. TC lands most in August and no TC lands on Chinese continent from December to the following April. The primary landing area is between Shantou and Hainan Island. The sustaining period of TC is usually between 4 days to 7days, and the longest is 19 days. Only 15% of the TC form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an intensify to typhoon, and they all form in the ocean area deeper than 150m.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ocean area over which the TC occurs frequently.  相似文献   
162.
华南冬春季连续性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9 ~2010年华南逐月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表温度等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华南冬春季连续性降水异常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冬、春降水的影响系统各不相同,冬季偏旱(涝)年东亚大槽较常年偏强(弱),冬季风偏强(弱),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春季偏旱(涝)年孟加拉湾以北的南支槽偏弱(强),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暖).影响冬、春季降水的系统之间又不是绝对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联系,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哈德莱环流偏强会导致冬春季持续性降水偏少.西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易导致冬春连旱,热带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易导致冬春连涝.  相似文献   
163.
大气热源30~60天振荡与华南6月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南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大气热源30~60 d振荡对华南6月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涝(旱)年对流层低层,南海至日本东南面的西北太平洋(WNP)是一个异常的低频反气旋(气旋),伴随有异常的低频热汇(热源)区,华南至日本南部存在一个异常气旋(反气旋),对应于异常的低频热源(热汇)区,华南地区低层异常辐合(辐散);平均而言,旱年华南5—6月30~60 d振荡的位相演变要比涝年的偏晚约7~11天;涝年,低频热源和气旋从南海南部北传和从西太平洋暖池区西北传,以及从140°E附近WNP的西传都十分明显,它们对华南6月降水偏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旱年南海及邻近区域的低频热源和气旋北传较涝年偏晚,WNP上低频热源的西伸不明显。前期南海低频热源推进的迟早以及热带WNP上的低频热源是否西传对华南6月的降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4.
2009年7月辽宁3次局地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1°×1°资料,对2009年7月辽宁省3次局地短时暴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θse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中,辽宁西部和北部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而辽宁东南部暴雨落区位于上升区边缘;露点锋、中α尺度低压和暖式切变线对三次短时暴雨过程起到触发作用;当T639降水产品预报降水时段内有大范围的小雨天气,说明将有弱的天气尺度强迫出现,此时应重点分析水汽辐合、高能舌和上升速度大值中心叠加的区域;如果该区域存在中尺度系统触发机制,则该区域可能是局地暴雨的落区。  相似文献   
165.
制定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天气个例标准,筛选符合标准且资料完整的62个中尺度暴雨历史个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时空分布特点、发展移动路径和环流场的结构配置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主要出现在7—8月;空间分布上渭河主干道,黄河、洛河、渭河三河交界处和泾河、洛河、渭河三河交界处出现的次数较多;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的日变化与冰雹完全不同,夜间出现的频率高于白天,共有5条移动路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或由西向东)移动的个例占所有个例数的91.9%;中尺度暴雨有4种概念模型,干侵入型、西南气流型、干锋生型和暖干型。  相似文献   
166.
本文通过分析嘉峪关不同下垫面的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在不同季节细微差异,分析归纳了以戈壁,湿地,城市工业,园林绿地为代表的下垫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贡献;并且以人体舒适度为指标,探讨分析园林绿地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贡献。结果表明:4种下垫面的气象要素在春季、夏季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秋季、冬季差异不显著;园林绿化区具有很好的降温、保湿、风屏等效应,对城市生态影响显著;四个区域平均舒适度,呈现湿地保护区>园林绿化区>城市热岛区>戈壁荒漠区的形势,园林绿化区舒适程度在5-9月明显大于其他下垫面;园林绿化区的降温、增湿效应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7.
重庆“5.6”强风雹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贵川  谌芸  乔林  刘德  李强  张亚萍  王文芳  张焱 《气象》2011,37(7):871-879
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重庆"5.6"强风雹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副热带高空急流在风雹发生地近乎重叠的配置结构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形成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风暴天气发生前,下垫面强烈加热、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干冷对大气对流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显著;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指数高值区边缘的强指数梯度区、对流抑制(CIN)的小值区以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大风冰雹的预报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雷达回波显示多单体风暴具有三体散射、弱回波区等冰雹回波特征,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反复上升下降也是形成地面大风和冰雹的重要特征;四川盆地东部东北西南向山脉对冷空气的移动有阻挡作用,山脉之间的槽状地形为多单体风暴的持续发展保留了较大的空间,明月山南麓的地形起到了强迫抬升和触发的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形成狭管效应,加强了下击暴流形成的地面大风,是形成11级大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8.
黔西南一次中尺度暴雨的数值模拟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乔林  陈涛  路秀娟 《大气科学》2009,33(3):537-550
使用WRF模式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模拟了2006年6月12日贵州省西南部一次典型的突发性强对流暴雨过程, 模式较真实地模拟了这次局地发展的中尺度暴雨天气过程。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辐合线造成了初始的上升运动, β中尺度对流系统首先在地面锋线前不稳定的暖区中生长, 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气流对水汽和热量的输送是对流能够持续生长的最重要因素。通过非地转ω方程的诊断证明, 在降水开始后, 凝结加热的释放对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最为重要, 它强迫产生的上升运动分量超过了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的上升运动分量。在相应的热力、 动力结构的调整作用下, 对流层低层出现中尺度低空急流、 中尺度涡旋等动力结构。到降水过程后期, 由于偏北气流的侵入, 降水区上空对流层低层转为对流稳定的层结, β中尺度对流系统无法获得不稳定能量以维持其发展, 降水也逐渐减弱直至终止。  相似文献   
16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使用1990~2005年全国730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格点分析资料对1990~2005年东北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类研究,探讨21世纪前后夏季东北暴雨的主要特征.按照东北地区日降雨量大于50 mm的站点数不少于5个的标准,统计出1990~2005年东北地区的69个暴雨个例(共90天).在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造成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研究.考虑阻塞高压、热带、副热带系统和西风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致分为6类:(1)台风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的远距离相互作用(20个,28.9%);(2)登陆台风(或南来低涡)北上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相互作用(16个,23.2%);(3)台风直接暴雨(1个,1.5%);(4)低槽冷锋暴雨(16个,23.2%);(5)低空切变型暴雨(2个,2.9%);(6)东北低涡暴雨(14个,20.3%).在所有个例中与台风有关的共有37个,超过一半,占总数53.6%.台风的远距离水汽输送或登陆台风北上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是东北地区产生大暴雨或持续性大暴雨的重要环流条件.此外,东北低涡和西风槽前系统造成暴雨个例也比较多,也是东北地区大范围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槽冷锋暴雨和东北低涡暴雨也各分为4小类.低空切变暴雨的切变线一般在低层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夏季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种类繁多,情况较为复杂,且进入新世纪以来该区降雨过程较为活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0.
湖北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文章采用1990~2002年的统计资料,对湖北省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湖北省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虽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且省域内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