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4篇
  免费   942篇
  国内免费   1412篇
测绘学   622篇
大气科学   1015篇
地球物理   985篇
地质学   2358篇
海洋学   548篇
天文学   164篇
综合类   455篇
自然地理   65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北京一号卫星影像的数据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一号"卫星是我国近期发射的一颗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小卫星.鉴于数据融合技术在遥感领域的重要作用,对该卫星多光谱与全色波段数据进行不同融合方法的实验.具体以河南新郑地区为实验区,应用遥感处理软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得出Brovey变换是目前较适合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的融合方法,而小波HIS变换则是以后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2.
郭明伟  王水林  邓琴  李纲林 《岩土力学》2012,33(6):1864-1868
在《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中标准双滑面的稳定性程度推荐采用等K法进行计算,但对于抗力方向角的选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表明,该方法中抗力角的选取对计算结果比较敏感。为了得到合理的抗力方向角,采用Sarma法、有限元法及刚体极限平衡法中的无条分法对抗力角的选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抗力方向角的选取建议。最后通过具体混凝土重力坝工程实例,依据抗力角的选取建议对其沿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抗滑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其最危险滑移面。  相似文献   
993.
深隧道围岩分区破裂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承志  钱七虎  王明洋  陈剑杰 《岩土力学》2012,33(11):3439-3446
该研究为先前深隧道围岩分区破裂现象内变量梯度塑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应变梯度模型研究了深隧道围岩的分区破裂现象。作为额外的状态变量,在此引入应变梯度这一新变量。利用虚功原理得到了深隧道围岩的平衡方程、边界条件和流动准则,利用Clausius-Duhem不等式获得了岩体的本构方程。对于圆形深隧道,由上述模型的一般方程得到了弹性变形情况下、具有下降段的弹塑性变形情况下和不考虑弹性变形的塑性变形情况下圆形深隧道围岩的支配方程,得到了解析解,并讨论了解析解的性质。这一模型不仅扩展了隧道围岩的经典弹塑性模型,也为下一步数值研究深隧道围岩的分区破裂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4.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s the largest stable and semi-stable sand desert in China, yet few data exist on vegetation pattern and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se diverse desert landscapes. The sand dunes of the survey area are mainly of the longitudinal form from north to south, but checkerboard-shaped and honeycomb-shaped forms are also present, with the height of 10–50 m. We measured vegetation and soil data on north–south transects and compared them with vegetation and soil data on east–west transect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varying trend and strength of the species diversity, dominance and cover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irections across the landscap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esults of CCA ordination show that the microhabita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OM), soil salts (TS), sorting index (σ), topsoil water-content (SM) and pH rela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observed as differences in species assemblage from salt-intolerant ephemerals, micro-subshrubs and subshrubs to salt-tolerant shrubs and micro-arbors. The terrain (alt.) and soil texture (the contents of Mz and φ1) affec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many species. However, thi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s not so marked on transects running longitudinally with the landscape,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dunes. The species of the desert vegetation have formed three assemblages under the action of habitat gradients, relating to three sections running transversely across the landscape, at right angles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une crests. In the mid-east s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the topography is higher, with sand-lands or dune-slopes with coarse particles. Here the dominant vegetation comprises shrubs and subshrubs of Seriphidium santolium and Ephedra distachya, with large numbers of ephemeral and ephemeroid plants of Senecio subdentatus, and Carex physodes in spring and summer. On the soil of the dune-slopes in the mid-west of the study area, with coarse particles and abundant TK, the plant assemblage of Haloxylon persicum, Soranthus meyeri and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is develop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east marginal belt of the study area ha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e mid-west section.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section in the north–south transects (except for the north and south margins). This is because the habitats of most plants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icrohabitat gradients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in the desert.  相似文献   
995.
卓莉  郑璟  王芳  黎夏  艾彬  钱峻屏 《地理研究》2008,27(3):493-501
封装型的特征选择算法相对于过滤算法而言更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因此在当前计算技术及效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必将成为未来之趋势。本文以支持向量机(SVM)为分类器,遗传算法(GA)为特征子集的搜索算法,构建了封装型的特征选择算法GA-SVM,并用ENVI/IDL语言编程实现,最后以HYPERION高光谱数据为例对算法予以应用。结果表明,GA-SVM算法可从196个波段中选择出13个波段,同时分类精度较不做特征选择时提高了约4%。由此可见,GA-SVM封装型特征选择算法具有较好的同时优化特征子集和SVM核函数的性能,可为当前高光谱数据的特征选择提供一个较好的算法。  相似文献   
996.
归一化水汽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钱乐祥  崔海山 《地理研究》2008,27(6):1358-1367
城市热岛的遥感研究,传统上主要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指标来评估地表温度-植被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探讨了以归一化水汽指数作为评估其与地表温度关系的适应性,比较了归一化水汽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在表达城市热岛效应方面的效力。利用"单窗算法"和3个不同时段的TM/ETM+数据获取了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分析了两种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对局部区域逐像元和对区域总体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时段的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水汽指数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而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弱。说明在城市化的环境下,与传统上常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指标来定量分析地表温度相比,归一化水汽指数提供了一种互补的、甚至更加有效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997.
使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利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2010年8月—2013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讨论仙游震群序列的变化特征。定位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主要围绕金钟水库蓄水区周缘活动,震源位置和深度表现出一定时空阶段性分布特征,并具有一定水库地震性质。  相似文献   
998.
介绍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软件功能及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工作中的应用,该软件实现了实时数据的收集,对地震三要素快速准确地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昆明大板桥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边界及其防污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淑惠  王宇  黄成  李芹  王裕琴 《中国岩溶》2015,34(4):362-368
大板桥岩溶地下水系统是滇东断陷盆地区较典型的裸露—覆盖型岩溶地下水系统,文章中定义了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边界,进行了大板桥岩溶地下水系统分级,即大板桥裸露—覆盖型岩溶水一级系统及横山—龙泉寺裸露型子系统和大板桥—阿地村覆盖型子系统两个二级子系统,确定了大板桥岩溶地下水系统侧向边界、裸露区顶界、裸露型子系统与覆盖型子系统的边界及覆盖区顶界四种裸露—覆盖型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边界,并对边界防污性能进行了研究,认为裸露区顶界防污性能弱、裸露型子系统与覆盖型子系统的侧向边界防污性能较弱,覆盖区顶界防污性能强。   相似文献   
1000.
“白云石问题”无疑是地质学上最有趣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 发育,却在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中鲜少沉积,并且在实验室模拟海水条件下也几乎无法低温合成。白云石[CaMg(CO3)2]不同于 Ca2+、Mg2+无序的高镁方解石,具有阳离子有序超结构,空间群为R-3,在地表条件下为热力学稳定相。尽管人们尝试模拟 自然界中白云石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但却几乎没有从实验中成功合成有序白云石。在已有的实验室研究中,有序白云石 仅能通过高温水热实验形成。这说明白云石的形成极可能是一个动力学控制过程。而近些年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白云石微生 物成因模式认为微生物活动是低温白云石形成的关键,相关的微生物矿化实验也证实微生物的存在能够促进高镁方解石的 形成。对白云石问题的探讨不仅对理解白云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促进矿物学理论研究发展。此次研究从高温合成 实验、低温合成实验、微生物协同沉淀实验等方面综述了有关白云石问题的实验室研究进展,阐明了目前对于白云石问题 认识的局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白云石问题”和其中所包含的矿物学和物理化学问题,乃至于帮助寻找到它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