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2篇
  免费   1707篇
  国内免费   3406篇
测绘学   594篇
大气科学   783篇
地球物理   1921篇
地质学   6466篇
海洋学   1148篇
天文学   202篇
综合类   875篇
自然地理   55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744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666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751篇
  2004年   1405篇
  2003年   854篇
  2002年   592篇
  2001年   476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330篇
  1997年   297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340篇
  1992年   304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2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1篇
  1950年   8篇
  1943年   9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6篇
  1933年   13篇
  1926年   8篇
  192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断裂构造研究进展对工程地质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体和岩体结构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而系统地解析体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是认知岩体结构,抽象和概括岩体工程地质模型的突破口,因此,重视和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必将会对岩体工程地质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与工程地质研究相关的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思维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理论方法对工程地质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对主要取自于西太平洋我国调查区内不同海山、不同水深、不同产状的13个磷酸盐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定,以探讨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伴生的磷酸盐的常、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中主要氧化物的平均值与赤道太平洋的相近,暗示两者可能有相似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磷酸盐中微量元素Sr、Ba、Co、Cu、Ni及U丰度分别变化于862×10~(-6)~2181×10~(-6)、29×10~(-6)~3429×10~(-6)、6.3×10~(-6)~115×10~(-6)、23×10~(-6)~263×10~(-6)、12×10~(-6)~825×10~(-6)及4×10~(-6)~11×10~(-6),丰度多数低于泥质岩平均值,其CaO/P_2O_5、F/CO_2、Sr/P_2O_5值及常量、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清晰地显示了磷酸盐的种类、成分与结构、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元素的主要组合特征。磷酸盐的稀土丰度为136.50×10~(-6)~853.70×10~(-6);Ce~*变化于0.01~0.18之间;(Ce/Yb)_N值变化于0.01~0.21之间。研究证实,不同产状磷酸盐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曲线相互平行,基本不呈现交叉现象,均呈Ce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大及重稀土富集的型式。调查区、赤道太平洋、中太平洋磷酸盐的稀土元素丰度、Ce~*、Ce/Yb值以及它们与海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的特征,也进一步显  相似文献   
993.
南海北部陆坡ODP 1144站位第四纪硅藻及其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家英 《地质论评》2002,48(5):542-551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ODP 1144站位硅藻植物群的研究,建立了西太平洋边缘海一个新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硅藻生物地层图式,根据硅藻化石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硅藻种的分布和生态变化(暖水种和冷水种),划分了8个硅藻组合带,其硅藻组合带分别在不同的高低海面环境下形成的,根据ODP1144站位氧同位素(OIS)测定结果,8个硅藻组合带与OIS 1-8期相对应。1、3、5、7硅藻组合带相当于OIS1、3、5、7期,间冰期是以热带和亚热带硅藻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的沿岸硅藻为特征,反映高海平面温暖的气候条件;2、4、6、8硅藻组合带相当于OIS2、4、6、8期,冰期是以亚热带,热带和出现较多冷水硅藻为特征,反映低海平面较冷气候条件,硅藻丰度值的变化与冰期和间冰期有关,可以证实间冰期时期高的海平面和较低的生物生产力以及冰期时低的海平面和高的生物生产力,而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又与沉积时期沿岸流或上升流的强弱及水团活动有密切关系,进而揭示该区古海洋环境的演化与季风强弱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94.
苏浙皖地区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苏浙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即:上震旦统一上奥陶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构造阶段的热演化,已达过成熟干气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基本处于生油阶段晚期;大部分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少数处于未成熟阶段,区内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两次成油过程,第一次发生在加里东运动前的盆地沉降阶段,第二次发生在加里东运动后晚古生代陆表海代积阶段,全区海相油气储盖条件发育,配置有利,经多年油气勘探证实,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应立足于苏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除苏北地区外,尚有皖南与浙西地区,中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集中在区内几个发育较好的中生代盆地,如常州、句容,无为,望江盆地等。  相似文献   
995.
吉林省海沟金矿断裂地球化学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海沟矿区控矿断裂构造几何形态学,动力学,运动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应用数学模拟和GIS图层分析技术,综合分析研究断裂构造控矿规律和金矿成矿地球化学行为,初步建立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定位预测模型。并对矿区主要赋矿构造-28号矿体深部及外围进行打矿预测。  相似文献   
996.
基于GIS的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保证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GIS与地热工程分析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了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特点就是以长观数据与地热工程分析结果作为数据源,将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信息管理,资源评价与科学决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997.
水泥—丙烯酸盐复合浆液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泥-丙烯酸盐复合浆液是在丙烯酸盐浆液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复合浆液,它既保留了丙烯酸盐浆液流动性好,固结体弹性好的优点,又大幅度地提高了浆液的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因此在注浆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综合灌注效果,还对复合浆液的粘度和强度进行了试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8.
铜绿山铜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岩浆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铜绿山铜铁矿床位于鄂城-大幕山新华夏复合隆起带中部、阳新复式岩体西北端。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统大冶群第四至第七岩性段。矿床由12个矿体组成。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通过对区内岩浆演化、岩石化学、岩性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等方面系统研究,认为矿床成矿物源为铜绿山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岩体,含碱值偏高的中酸岩类是控制成矿元素富集及各类矿床组合的内在因素,岩浆的成矿专属性由岩浆本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999.
陕西商州龙庙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齐文 《陕西地质》2002,20(1):28-38
产于早—中元古界宽坪岩群广东坪岩组中的陕西商州龙庙铅锌矿床,受变形—变质作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构造韧性变形阶段控制条纹、条带状贫矿石的形成,脆性变形阶段控制着脉状富矿石的形成。硫、铅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部地壳或上地幔,次为地层。成矿热液主要为变质水,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矿床成因属热液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南秦岭凤凰山地区元古代构造基底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在原划武当岩群中获得的 1 6 86± 4 5Ma (锆石U -Pb)同位素测年资料 ,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层对比 ,从中解体出姚坪岩组。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特征、变质变形特征研究及形成环境探讨认为 :南秦岭凤凰山元古代武当岩群 (包括姚坪岩组、杨坪岩组 )变质火山岩系为古—中元古代时期多岛洋构造环境过渡基底建造 ;耀岭河岩组浅变质火山岩为本区Rodina事件的产物。该成果对南秦岭构造基底的组成、发展、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