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64篇 |
免费 | 2177篇 |
国内免费 | 35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04篇 |
大气科学 | 1895篇 |
地球物理 | 2312篇 |
地质学 | 6267篇 |
海洋学 | 1743篇 |
天文学 | 158篇 |
综合类 | 953篇 |
自然地理 | 13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323篇 |
2022年 | 614篇 |
2021年 | 721篇 |
2020年 | 592篇 |
2019年 | 702篇 |
2018年 | 666篇 |
2017年 | 659篇 |
2016年 | 654篇 |
2015年 | 642篇 |
2014年 | 775篇 |
2013年 | 825篇 |
2012年 | 866篇 |
2011年 | 841篇 |
2010年 | 828篇 |
2009年 | 788篇 |
2008年 | 746篇 |
2007年 | 667篇 |
2006年 | 642篇 |
2005年 | 539篇 |
2004年 | 460篇 |
2003年 | 347篇 |
2002年 | 305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204篇 |
1998年 | 156篇 |
1997年 | 174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8篇 |
1968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升降轨SAR数据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地震断层参数,然后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确定了较优断层倾角,同时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获得了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使得上盘区域沿降轨、升轨视线向分别产生最大约8.5cm、10cm的抬升;较优断层倾角为47.9°;地震滑动未延伸至地表,主要发生在地下8.2~23.7km深度范围内,最大和平均滑动量为0.5m和0.19m,平均滑动角为104.9°。反演的地震矩为3.74×1018 N·m,矩震级为Mw6.35。 相似文献
992.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该铀矿床中铀矿物的种类、产出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确定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中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和水硅铀矿,两者紧密共生,它们均为表生铀矿物。铀矿物的颗粒十分细小,一般粒度均为微米级。铀石和水硅铀矿往往呈板状、不规则微粒状产出,铀矿物的表面溶蚀现象明显,有的还具纳米级的溶蚀孔。铀矿物的产出与蚀变黑云母、蚀变黄铁矿密切相关,也见到微脉状铀矿物集合体穿切碎屑石英等现象。研究表明在表生作用下,该铀矿床中的铀元素存在溶解(迁移)-沉淀(富集)的反复过程。 相似文献
993.
994.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6月山东两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特征、环境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14日强对流天气主要是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引起,6月30日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空槽前、山东高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形势下,地面辐合线是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6月14日垂直风切变和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均比30日大很多,致使14日的超级单体风暴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强。风暴相对螺旋度的大小对强对流天气强弱程度有指示意义。两次过程都在地面辐合线附近生成,都具有中气旋、高悬的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风暴顶辐散等雷达特征,不同的是14日具有倒V形缺口、中层径向辐合、冰雹散射和钩状回波等特征,30日具有窄带回波、径向速度大值区等特征。两次过程都出现了弱旋转对应地面都带来小冰雹天气,这在预报业务中值得注意。两次降雹与风暴单体高度及强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及密度、中气旋厚度、最大切变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78—2007年辽宁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d,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东、西部山区向中部丘陵、平原及沿海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1978—2007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下降1.2 d;并且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几乎没有发生;3—5月迅速增多,6—8月变化趋于平稳,9—12月迅速减少。雷暴在14—20时发生频率最高,20—02时次之,02—08时最少。雷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75.8 d,最长为295 d,最短为102 d。雷暴初日4月最多,5月次之,3月最少。雷暴终日10月最多,9月次之,12月最少。并呈开始早,结束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6.
997.
An optimized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headspace 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LPME) and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was propo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ihalomethanes (THMs) in drinking water.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of THMs for analysis by HS‐LPME. The temperature, extraction time and NaCl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extraction parameters.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for the model was 94.97%. A high probability value (P < 0.0001) for the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model had a high level of significanc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seen to be: temperature 42.0°C, NaCl concentration 0.30 g/mL, and extraction time 28 min. The response variable was the summation of the THMs chromatography peak areas and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is was investigated in five replicate experiments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 of the THMs ranged from 8.0–11.6%. The limits of detection (LODs), based on a signal‐to‐noise ratio (S/N) of three ranged from 0.42–0.78 μg/L, and were lower than the maximum limits for THMs in drinking water established by the WHO. 相似文献
998.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k阶最近邻距离丛集点提取算法及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群发性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定义年代际群发性指数以及群发高值区,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和年代际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指数70年代在南方地区的加强很可能为该年代际偏冷的气候背景贡献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事件的群发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这和大暴雨事件的定义可能存在联系;强降水事件的高群发带与中国近50年多雨带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9.
万里长江的形成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河流袭夺事件,现今的长江中游河段(川江)曾经作为古长江的西支,自东向西汇入南流的古金沙江,后来由于不断的反向才使其与古长江的东支,即现今的长江下游得以贯通。针对这一河流演化模式,学术界普遍将长江三峡的黄陵背斜视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然而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地貌证据,以致于无法解释具体的河流袭夺和反向过程。为此,本文从川东-湘鄂西弧形断褶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不同区段长江及其支流与构造线的交切关系,提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应位于弧形带的"中线"附近的向斜谷地内,而并非前人认为的黄陵背斜。通过对向斜谷地内正交型水系样式下的河流袭夺案例分析,结合先进的河流纵剖面分析技术,揭示出由于基准面下降而造成的纵向河段被袭夺并最终反向的机制。另外,根据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学和物源分析,进一步限定了长江中游的袭夺和反向开始于始新世,直到中新世才形成现今贯通的长江。 相似文献
1000.
为分析嵌岩抗滑桩在不同分布模式推力下的变形与内力情况,将基于研究桩-土可分离模型的CPSP解析程序运用于嵌岩圆截面抗滑桩的嵌固段计算,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推力模式下抗滑桩嵌固段的变形与内力结果。本文将ABAQUS软件的数值模拟结果与CPSP程序的解析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论证了CPSP程序嵌岩圆截面抗滑桩嵌固段计算的适用性。通过改变计算参数,运用CPSP程序计算了嵌岩抗滑桩在均质地基不同分布模式滑坡推力下的桩身位移、剪力、弯矩的分布结果,并总结出最大桩身位移、剪力、弯矩的相关规律。此外,在基于CPSP程序的计算结果上,并且考虑抗滑桩满足滑面处连续条件的情况下,经过解析计算,计算得到不同滑坡推力模式下抗滑桩受荷段的挠度公式,计算得出并对比了不同滑坡推力分布模式下抗滑桩的变形受力结果,分析了滑坡推力分布模式对抗滑桩桩身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