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32篇 |
免费 | 904篇 |
国内免费 | 13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0篇 |
大气科学 | 837篇 |
地球物理 | 1096篇 |
地质学 | 2494篇 |
海洋学 | 756篇 |
天文学 | 64篇 |
综合类 | 365篇 |
自然地理 | 4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191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208篇 |
2018年 | 215篇 |
2017年 | 198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239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301篇 |
2012年 | 372篇 |
2011年 | 346篇 |
2010年 | 380篇 |
2009年 | 372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330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254篇 |
2004年 | 239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与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ridactylum)是四指马鲅属(Eleutheronema)中的名贵经济鱼类,具有良好的养殖开发前景。本文对中国沿海多鳞四指马鲅与四指马鲅群体的26个形态特征值进行了多变量比较分析,提取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1.112%,前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28.759%、21.467%、15.469%。多鳞四指马鲅与四指马鲅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背部、尾柄部、背腹轴及头尾轴的特征。利用4个形态学参数建立了2群体判别公式,综合判别准确率高达100%,可作为多鳞四指马鲅与四指马鲅物种资源的初步判定方法。另外,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开发出多鳞四指马鲅与四指马鲅SNP标记69207个、In Del标记12884个,丰富了四指马鲅属鱼类遗传结构研究数据。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四指马鲅数属物种资源评估与保护、选育、功能基因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2.
通过一系列室内水槽试验,对规则波与不规则波浪荷载作用下的粉土质海床内的孔隙水压力、底层悬沙浓度以及底层水体流速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波浪荷载的能量分布对床土的响应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尤其低频(大周期)部分的影响尤为强烈;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累积,进而影响到底层悬沙浓度的变化;悬沙颗粒的结构和性质同样随着水动力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强度的水动力通过影响颗粒的絮凝特性而影响到悬沙颗粒的沉降和悬浮。另外,随机波浪所伴随的较强的非线性作用同样影响着悬浮体的絮凝与解体,这大大加剧了细颗粒沉积物的悬浮、运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3.
44.
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内涵,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特征及构成,在此基础上估算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是鳝鱼滩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空间容量.鳝鱼滩旅游步行道可分成南路和北路,北路为水路游线,南路为陆路游线.北路游线环境空间日容量为800人次/d,南路游线环境空间日容量为1144人次/d.鳝鱼滩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空间年容量为451202人次/a.这一环境容量可作为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环境容量的最高限制量. 相似文献
45.
构建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49个全同胞家系, 包括28个半同胞家系, 分别测定了30日龄和50日龄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过程, 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 估计体长和体重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 脊尾白虾30日龄和50日龄体长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在0.14—0.35和0.07—0.31之间, 脊尾白虾30日龄和5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在0.12—0.23和0.14—0.33之间; 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 说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父本效应。经过t检验, 父系半同胞、母系半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脊尾白虾两个生长阶段体长和体重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本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体长和体重性状属于中度遗传力, 选择育种对于脊尾白虾早期生长的改良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46.
爆破、矿震与地震的波谱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矿震与地震的数字资料,采用波谱分析的方法,选取4个台站对其所在区域182个爆破、矿震与地震事件的记录,对比研究波谱特征,发现爆破、矿震与地震的纵横波拐角频率fc(P,S)及最大谱值等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
对于贝加尔湖-石卷地学断面(BAMSIP)的西段俄罗斯贝加尔湖-中国满洲里断面城内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剖面波类型和基本特征等研究发现:(1)断面域中贝加尔裂谷带地震波速度结构存在异常地幔带;结晶地壳物质成分基性程度较高;基底顶面和Moho界面未观察到明显的镜象关系;(2)西伯利亚南部的复杂相故基底由古生代和前寒武纪岩层所组构;区域构造由古褶皱系、中生代沉积盆地、裂谷带构成。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近30年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41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65个站1961~1990年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面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有关,变暖的幅度一般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500~1500,1500~2500,2500~3500及3500m以上等不同高度范围内台站下平均的平均温度的增温率分别为0.0,0.11,0.12,0.19和0.2 相似文献
49.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钻孔(孔深25.1 m)岩心开展粒度分析、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合地震地层特征以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氧同位素3期晚期(MIS3a)的河流沉积,水动力环境动荡;(2)氧同位素1期(MIS1)早期河漫滩与河口湾沉积,动力环境总体较弱;(3)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沉积环境弱而稳定。海平面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尤其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随着黄海暖流的形成和黄海环流格局的建立,大量黄河物质在山东半岛沿岸流作用下输运到研究区,使得威海近岸泥质区得以快速发育。 相似文献
50.
Trace element and REE geochemistry of the Zhewang gold deposit,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s are widely hosted by the Neoproterozoic (Xiajiang Group) epimeta- morphic clastic rock series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Zhewang gold deposit studied in this paper occurs in the second lithologieal member of the Pinglue Formation of the Xiajiang Group. Trace element geochemis- try of host rocks, quartz veins and arsenopyrite has revealed that ore-forming fluid was enriched in sulphophile ele- ments such as Au, Ag, As, Sb, Pb and Zn, and simultaneously concentrated some magmaphile elements such as W and Mo, which probably provides some evidence for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or overprinting of magmatic hydro- therm. Quartz veins and arsenopyrite were characterized by depletion in HFSE and enrichment in LREE. Hf/Sm, Nb/La and Th/La imply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probably a NaC1-H20 solution system enriched in more C1 than F; Th/U values reflect the strong reducibility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coincident with the sulfide assemblages. The values of Co/Ni reflect that magmatic fluids may have partly participated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 and Y/Ho values have prov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associated with metamorphism and exotic hydrotherm which has reformed former quartz veins during late mineraliz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E, Eu anomalies and Ce anomalies of this deposit display that ore-forming elements mainly were derived from host rocks and possibly from a mixed deep source, and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mixed by dominant metamorphic fluid and minor other sources. The physical-chemical conditions of ore-forming fluid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o the late stage. The metamorphic flui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ineralization. Therefore, the Zhewang gold deposit is classified as a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 which may have been reformed by magmatic fluids during the late stag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