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54篇 |
免费 | 3288篇 |
国内免费 | 8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1篇 |
大气科学 | 995篇 |
地球物理 | 1517篇 |
地质学 | 4204篇 |
海洋学 | 1218篇 |
天文学 | 276篇 |
综合类 | 693篇 |
自然地理 | 81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7篇 |
2024年 | 338篇 |
2023年 | 310篇 |
2022年 | 533篇 |
2021年 | 563篇 |
2020年 | 511篇 |
2019年 | 468篇 |
2018年 | 508篇 |
2017年 | 444篇 |
2016年 | 533篇 |
2015年 | 455篇 |
2014年 | 511篇 |
2013年 | 522篇 |
2012年 | 483篇 |
2011年 | 459篇 |
2010年 | 463篇 |
2009年 | 399篇 |
2008年 | 343篇 |
2007年 | 313篇 |
2006年 | 321篇 |
2005年 | 222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33篇 |
1999年 | 182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51.
2011年4~12月间,在福建省厦门市小嶝岛潮间带的退化真江蓠海藻场底播增殖了5种附着真江蓠盘状体的人工基质(牡蛎壳、文蛤壳、小石块、小瓦片和花岗岩碎石),比较了自然度夏后真江蓠幼苗在基质上生长的效果.结果表明:牡蛎壳易风化,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最低,成活率最低,幼苗附着效果不佳.文蛤壳、小石块和小瓦片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较低.而小花岗岩碎石上江蓠幼苗生长效果最佳,度夏后幼苗密度、成活率最高,分别是其他基质的3.77~15.95倍和2.02~4.56倍(p0.05).随后,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间,开展了6种附着真江蓠盘状体的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碎石的底播试验,着重分析了度夏后基质上真江蓠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度夏前,不同粒度范围基质底播区域内的江蓠幼苗密度相近.但度夏后,较小粒度范围基质(-5 mm)和较大粒度范围基质(+30 mm)上江蓠幼苗密度、成活率和生物量都较低,且较大粒度范围基质(+20mm)还极易附着污损生物,抑制江蓠幼苗生长.适中粒度范围(+5~-15 mm)的小花岗岩碎石基质上江蓠幼苗密度和成活率最高,生物量最佳,分别是其他粒度范围基质的1.64~10.56、1.28~2.51、1.39~2.26倍(p0.05),较适合作为真江蓠藻场修复的人工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52.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脂类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脂类含量的高低。微量元素Fe3+对于微藻的生长不可或缺,且影响着微藻中油脂的累积。本实验以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铁限制(0.000 03mmol/L)和高铁胁迫(0.3 mmol/L)2种Fe3+胁迫条件下,不同种群生长期中性脂累积及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的基因表达受到的影响。结果显示:铁限制条件下,微藻种群生长及其中性脂的合成受到抑制,DGAT的表达量下降;高铁胁迫条件下,高浓度Fe3+可促进中性脂合成与DGAT的表达,但抑制微藻种群生长。因此,富铁条件下更利于总脂的收集。 相似文献
53.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ell-balanced numerical models for shallow flows in natural rivers.However,until now there have been no such models for flows with non-uniform sediment transport.This paper presents a 1D well-balanced model to simulate flows and non-capacity transport of non-uniform sediment in alluvial rivers.The active layer formulation is adopted to resolve the change of bed sediment composition.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inite volume Slope Llmiter Centred(SLIC) scheme,a surface gradient method is incorporated to attain well-balanced solutions to the governing equations.The proposed model is tested against typical cases with irregular topography,including the refilling of dredged trenches,aggradation due to sediment overloading and flood flow due to landslide dam failure.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computed results and measured data is encouraging.Compared to a non-well-balanced model,the well-balanced model features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reproducing stage,velocity and bed deformation.It should find general applications for non-uniform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ling in alluvial rivers,especially in mountain areas where the bed topography is mostly irregular. 相似文献
54.
55.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使本区在原有基岩准平原地形的基础上,形成以冲洪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构造活动使冲洪积平原解体,在秦安地区形成基岩台地与沉陷盆地相间、天水-西和地区形成拉分盆地与隆起山地交错的地貌景观,这些高地为中新世黄土堆积提供了地形基础.2)中新世从22Ma到Ma,基岩台地和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堆积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盆地内则主要发育次生黄土等洼地沉积,表明研究区类似于今天的黄土高原.3)中新世晚期约Ma起发生的一次侵蚀事件,使研究区的一些小盆地内发育河流相和间歇性浅湖相沉积,秦安一带的黄土堆积也遭到侵蚀,形成的洼地内发育黄土状土或洼地静水沉积,其中包含较多哺乳动物化石,而大范围的相对平坦高地上一直继续发育黄土-古土壤序列.这次侵蚀对本区内甘肃群的沉积多样性有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深水湖泊发育的条件.4)发生于3.5Ma以后的另一次重大侵蚀,奠定了该区今天狭窄长墚地形的基础,是第四纪黄土堆积在本区保存较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土壤酸化及其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是公众广泛关注、全球研究的热点。辽河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当土壤中的w(CaO+K2O)≥3.86%时,土壤对酸性沉降物具有缓冲能力;当w(CaO+K2O)<3.86%时,则土壤对酸性沉降物的缓冲能力显著下降。利用土壤酸化缓冲能力的地球化学预测模型,对全流域土壤酸化的缓冲能力进行了预测,指出辽河流域东部,即营口-鞍山-辽阳-沈阳-抚顺-铁岭-开源的广大区域内既是土壤酸化的脆弱区,也是作物籽实Cd超标的预警区,辽河流域土壤酸化区域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7.
58.
岩石内部损伤演化是导致岩土工程灾害的原因之一,揭示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响应特征可为岩石破坏后失稳状态识别提供依据,对于岩体工程灾害预警防控至关重要。通过循环加载−卸载(加卸载)试验制备不同损伤程度粉砂岩试样,利用损伤试样开展单轴加载试验,分析试样损伤程度与波速关系及声发射演化规律,探讨不同损伤程度岩石的声发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 损伤试样纵波波速随着损伤程度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但声发射振铃计数由阶段性递增转变为加载全过程迅速增加,声发射能量在屈服阶段由小幅度突增转变为快速增加。(2) 反映岩石内部不同尺度裂隙发展趋势的声发射
59.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龙洞内叶绿素a浓度呈现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日间浓度最大值层出现在40 m层(0.42μg/L),夜间则出现在20 m层(0.59μg/L)。永乐龙洞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1.1×10^3~5.1×10^4 cells/mL。聚球藻在上层水体占优势(0~20 m),40 m以下水层原绿球藻丰度对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贡献率最大(90%以上),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整个水体都较低(除20 m层)。微微型浮游植物昼夜存在明显差异,夜间其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上移至表层。本研究共记录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5门41属55种(含未定种)。其中,硅藻门25属34种、甲藻门12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3属、隐藻1属。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3.3×10^2~9.8×10^4 cells/L。甲藻丰度对浮游植物总丰度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硅藻,隐藻和蓝藻丰度仅在少数水层占优势。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出现在40 m层。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一致性高。龙洞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潟湖和外礁坡。 相似文献
60.
明确危岩变形失稳模式是预防和治理研究的前提,但如今的传统预测方法存在成本高昂、实用性不强等缺点,尤其是在强烈地震诱发下。本文采用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法的神经网络结构,并借助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综合考虑了陡崖层状危岩的节理倾角、危岩边长、危岩高宽比、危岩堆积层数等影响变形失稳模式因素,以危岩变形失稳模式为研究对象,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建立了陡崖层状危岩变形失稳模式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基于由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危岩变形失稳模式样本训练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最后分析了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学习和泛化能力,预测精度达到86.7%,验证了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法的神经网络预测危岩变形失稳模式的方法是有效且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