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88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武都RZB-Ⅱ型钻孔式压容应变仪自1992年投入观测以来,至今已多次记录完整的地震波形。选取了1993年以来的中国西部地区所发生的几次7级以上强震,通过对震前武都应变资料的分析后发现这几次地震前武都应变资料均存在着显著的中、短临异常变化;并对出现前兆异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介绍了地铁屏蔽门系统的组成,分析了屏蔽门系统既要防雷接地又要绝缘等电位安装的原因,提出了屏蔽门系统绝缘安装的方法以及具体的防雷措施,并阐述了屏蔽门系统的防雷措施与绝缘安装在保障地铁安全运行上的关联性。为从事地铁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地铁防雷装置的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3.
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水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蒲俊兵 《中国岩溶》2013,32(2):123-132
稳定碳同位素是指示岩溶动力系统碳来源及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揭示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基本特征和碳来源,本文对该地区63条岩溶地下河水样进行了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地下河水溶解无机碳主要表现形式为HCO3-,雨季由于稀释作用其浓度低于旱季。重庆岩溶地下河水δ13C-DIC(V-PDB)旱季变化范围为-15.34 ‰~-5.89 ‰,雨季变化范围为-17.40 ‰~-4.23 ‰。根据δ13C同位素质量平衡方法,计算得到重庆地下河旱季碳酸盐岩溶蚀对DIC贡献为45.1 % ~79.7 %,雨季平均为34.6 %~82.1 % 。计算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岩溶水体DIC通量中碳酸盐岩溶解来源的DIC和其参与岩溶地下水δ13C值的形成并不一定是岩溶作用理论方程中所计算的50 %,而是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因此在计算岩溶作用碳汇时,建议通过δ13C值扣除碳酸盐岩溶蚀形成DIC的通量后再来推算岩溶作用形成的碳汇量。   相似文献   
104.
2011年3月15日~18日是一次典型的南支槽与强冷空气相结合的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对云南省造成了强降温雨雪天气.为了研究此次天气过程的成因以及为今后类似天气过程提供预报思路,利用6h间隔的NEC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TBB黑体亮温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度上中高纬度呈横槽型,横槽与高原东侧的低槽连接,槽后强劲的西北气流为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带来强冷平流;南支槽的东移并加强使暖湿气流不断向云南境内输送;高低层冷暖气流交汇,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的持续作用触发了此次降温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105.
使用GRAPES_SDM沙尘暴数值模式,对2011年4月28-30日中国北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讨论高空急流在此次过程中对沙尘传输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GRAPES_SDM沙尘暴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此次沙尘暴过程的范围和强沙尘暴中心,整体模拟效果较好;(2)沙尘天气发生时间及移动路径与200 hPa高空急流的加强、移动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高空强纬向风速的加强能够促使中低层形成垂直环流圈,其下沉支流使高空动量有效下传到近地面,进而在地面形成大风及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强沙尘暴中心位于此垂直环流圈的下沉支;(4)等熵位涡与高空急流及地面沙尘浓度分布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等熵位涡位于高空急流北侧,地面沙尘浓度中心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等熵位涡中心西南侧、等值线密集带;高层高值位涡区向下延伸的路径与高空急流北侧纬向风速等值线密集带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本文还通过对高空急流轴线动力、热力结构垂直剖面的分析,探讨了高空急流对大范围沙尘天气影响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6.
广西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濮励杰 《地理研究》2008,27(4):938-948
以我国西部新兴边贸城市崇左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结合生态学表现,利用三角模型工具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探求崇左市1985~2005年可持续综合利用情况,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表明2005年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且区域内7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东南部可持续综合发展状况优于西北部。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1985~199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1991~1995年呈强可持续性趋势;1996~200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2001~2005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但较前一阶段有下降趋势。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20年间崇左市大力发展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疑腹部病变需行全腹血管CT成像BMI≤25的患者367例。首先按照首诊时间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分成两个亚组,BMI≤22为实验1组或对照1组,22vol,对比剂碘含量及肾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腹主动脉CT值: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01.75±67.11)HU和(459.87±49.17)HU,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436.55±84.12)HU和(432.15±87.68)HU,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NR: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19.01±2.66)和(15.24±2.52),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12.42±2.68)和(10.24±2.2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M: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69.72±29.75)和(33.44±8.87),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20.08±8.05)和(15.21±10.12),实验1组>对照1组,实验2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CTDIvol:实验1组、实验2组为(5.41±1.38)mGy和(6.98±1.49)mGy,对照1组、对照2组为(9.87±2.97)mGy和(12.02±5.21)mGy,实验1组较对照1组降低45.19%(4.46/9.87)、实验2组较对照2组降低41.93%(5.04/12.02)。实验组、对照组的碘对比剂浓度分别为270mgI/mL和350mgI/mL,实验组降低22.86%(80/350)。肾动脉血管评分: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为(4.61±0.47)和(4.22±0.59),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3.73±0.72)和(3.93±0.66),实验1组>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针对中小体质指数患者,双低扫描方案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含量,适于推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8.
单轴压缩下多裂隙类岩石材料强度试验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伺服控制单轴加载系统对预制多裂隙水泥砂浆试件进行加载试验,探索裂隙角度和分布密度对多裂隙类岩石材料断裂破坏强度的影响规律。对试验数据整理分析,应用FLAC3D建立应变软化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数据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裂隙分布密度相同时,裂隙倾角对试件断裂破坏强度的影响比较显著,25°附近取得最小值;裂隙角度相同时,裂隙分布密度对试件断裂破坏强度的影响与裂隙倾角有关,角度较小时,影响比较显著,随着角度的增大,影响越来越弱。试验所得结论,对于预测地下工程中多裂隙情况下围岩强度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甘肃黄土高原地表湿润状况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是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研究热点之一,现代气候变暖加速了黄土高原暖干化的进程。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13个气象站1961-2006年气象资料,利用Thornthwait公式计算该地区潜在蒸散及湿润指数,并分析了潜在蒸散值与蒸发量的相关关系、潜在蒸散及湿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潜在蒸散计算值与该地蒸发量的实测值相关性显著。在蒸发较盛的3~9月,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0.01的信度检验。1961-2006年潜在蒸散随时间呈二阶函数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潜在蒸散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1984年是变换的转折点,1984-2006年陇西黄土高原潜在蒸散以19.8 mm/10 a的速度上升,陇东黄土高原以31.1 mm/10 a的速度上升。一年之中,湿润指数的变化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湿润指数最低的季节为夏季,最高的季节为秋季。20世纪60年代以来,甘肃黄土高原的湿润状况逐渐变差,秋季变化最显著,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陇西黄土高原湿润指数下降了0.45,陇东黄土高原湿润指数下降了0.35。湿润状况最差的地区为环县;沿陇海铁路线"兰州-定西-天水"一线是湿润状况较差的地区;湿润状况较好的地区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的南部及陇西黄土高原的西侧。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云南寻甸仙人洞XR1石笋进行TIMS-U系测年、氧碳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分析,重建了寻甸地区中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模式:(1)8.0~6.0kaB.P.为温暖湿润期;(2)6.0~5.1kaB.P.为气候突变期,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3)5.1~2.1kaB.P.为凉干期。通过石笋有机碳含量与石笋δ18O记录对比,认为石笋有机碳可以反映气候变化,但是存在滞后效应。最后,利用XR1石笋δ18O记录与北半球33°N太阳辐射量,本文初步分析了云南寻甸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寻甸地区中全新世气候的整体变化趋势受33°N太阳辐射量控制,同时受中全新世火山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