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431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82篇
地质学   777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渤海湾西北部潮间带16个样品分别进行了激光法与综合法(筛析沉降法)粒度测量。两种方法所获结果的相关分析表明,激光法测得的〉63μm的砂的百分含量平均仅比综合法低5%,相关系数高达0.9,相关性显著。两种方法测得的粉砂和粘土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39和0.48。进一步将〈63μm部分分为6个粒级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结果显示〈1μm、1~2μm、2~4μm、4~8μm、8~16μm和16~63μm部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7、0.7、0.61、0.61和0.37。据此认为,16个样品粒径〈1μm和16~63μm部分两种方法的结果不能对比,其余粒级的激光法结果,通过各自的回归方程,可谨慎地代替传统的综合法。  相似文献   
62.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63.
川西北平武地区的碧口地块中出露较多的印支期岩浆侵入岩类,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资料.笔者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碧口地块西南缘的南一里化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南一里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23.1±2.6 Ma(MSWD=1.4),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南一里花岗闪长岩侵入时代晚于勉略构造带的主碰撞期,侵位于后碰撞环境,或者至少是由同碰撞到后碰撞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64.
Burst strain disturbance—A new test study on fracture precurs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Beforeanearthquakeocuurs,deformationvariationsobviouslyappearinseismogenicareaandnearbywhichwerereportedalot.Earl...  相似文献   
65.
对来自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秦安地区葫芦河流域的“葫芦河群”浅变质砂岩中大量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测年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年龄为2 302~2 578 Ma的锆石颗粒。这些锆石年龄均十分谐和,且阴极发光图象上显示具有典型岩浆型振荡环带结构和岩浆成因锆石的w(Th)/w(U)为0.11~1.42,表明这些锆石为新太古代末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锆石是该区域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锆石,表明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可能存在比陇山岩群和秦岭岩群更古老的陆壳。  相似文献   
66.
南海海面高度变化及其与太平洋上涛动信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使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方法分析了南海海面高度(SCS-SSH)的时空变化模态,并对它们与太平洋海盆尺度振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SCS-SSH的第一个CSEOF模态是季节变化模态,其变化强度受到一个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的低频信号的调制,即在厄尔尼诺期间季节变化的幅度减弱(最大可降低30%,1997/98)而在拉尼娜期间季节变化增强。SCS-SSH的第二个CSEOF模态是年际-年代际尺度的低频变化模态,其空间模态的月与月之间的差异微弱,而时间模态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高度相关。然后,我们使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提取了太平洋中的五个主要振荡成分,并检验了它们对SCS-SSH变化的各自影响。分析表明,纯粹的ENSO模态(类似于太平洋东部型ENSO)对SCS-SSH的低频变化的影响比较微弱,而ENSO的红化模态(类似于太平洋中部型ENSO)对SCS-SSH的低频变化具有明显影响。由于ENSO的红化模态是PDO信号的一个主要成分,这一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在影响SCS-SSH的低频变化上PDO比ENSO更重要。径向鞍型振荡模态、黑潮延伸体处的增温模态、以及赤道的降温模态也由ICA方法提取出来,但它们对SCS-SSH低频变异的影响微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太平洋的涛动信号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影响南海海面高度变化和海表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67.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in the near shore area of the north Shandong Peninsula are collected for grain size and element analy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primarily composed of the silt-sized components similar to the Huanghe River.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aluminum varies from 5.57% to7.37%(average(6.33 ± 0.40)%),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grain siz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atio of aluminum to titanium concentration and aluminum concentration, titanium concentration and the mean grain size indicate that aluminum in the near shore surface sediments is affected majorly by the terrigenous source, and partially by the anthropogenic source. The ratios of aluminum to titanium concentrations are larger than the background value of loess matter at some station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excess aluminum associated with human activities. Thus, the sources of aluminum should be identified firstly when aluminum is used as an index of terrigenous matter even in the near shore area dominated by terrigenous deposits.  相似文献   
68.
从不动产登记现状出发,为满足北京市西城区智慧服务大厅的建设需求,依托微信平台和信息化大屏,采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的最新修订版本5.0(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5.0,HTML5)、"互联网+"、网闸等主流技术,搭建了"北京西城不动产登记"微信公众号、大厅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并对大厅现有的自助预约、自助取号、叫号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系统的建成和应用简化了大厅办事流程,提供了多元化与便民化服务,助力了北京市营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相似文献   
69.
南半球中纬度偶极模态与亚洲—非洲夏季降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半球大气环流第一模态为南极涛动, 它表现出较好的纬向对称结构。本工作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发现, 在南半球的东半球, 夏季(6~9月)大气环流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模态。不同于南极涛动, 该模态表现为显著的纬向偶极分布, 本文定义其为偶极模态。在海平面气压场上, 该模态的解释方差可以达到20%以上, 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该偶极模态与亚非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 尤其与我国华南、南亚以及热带非洲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制分析表明, 南半球这一偶极模态的异常会影响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变化, 从而造成向上述三个地区的水汽输送的多寡, 并最终导致这三个地区夏季降水发生变化。本工作揭示的偶极模态变化独立于南极涛动, 研究结果不但可以深化对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特征及影响的认识, 而且对亚非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和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草鱼出血病病毒VP7蛋白基因的人工合成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GCRVVP7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条特异性引物和19条搭桥引物,通过搭桥PCR人工合成带有3处变异碱基的GCRVVP7蛋白基因整个编码框,经过酶切、连接、PCR鉴定和测序鉴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和表达产物的SDS-PAGE、Western-blotting分析、纯化以及反应原性的iELISA检测。结果表明,成功人工合成了长831bp的GCRV VP7蛋白基因编码框和构建了VP7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Cold TF-VP7,pColdTF-VP7转化菌经IPTG(1mmol/L)诱导3—4h即可获得特异性蛋白VP7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VP7重组蛋白相对分子量大小约为73.9ku,与预期大小相符,且与鼠抗GCRV血清有良好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