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8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531篇
测绘学   212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219篇
地质学   1117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庞方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1):59-61,66
针对土钉支护设计涉及的参数多、计算量大的特点,采用国际流行的工程计算语言MATLAB编制了辅助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计算结果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902.
西准阿克巴斯陶铝质A型花岗岩厘定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阿克巴斯陶岩体属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以富硅(SiO2=74.51%~78.39%)、富碱(Na2O+K2O=7.87%~8.53%)和铝(Al2O3=11.8%~13.33%)、贫镁(MgO=0.15%~0.46%)、贫钙(CaO=0.45%~1.02%)和磷(P2O5=0.01%~0.06%),氧化指数变化较大(W=0.22~0.57),高FeOt/MgO比值(2.76~9.24,平均5.83)为特征.其K2ONa2O,NK/A=0.60~0.68,A/NCK=1.00~1.06,均大于1,属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岩石富高场强元素(Zr和Hf等),亏损Ba,Nb,Ta,Y等元素.Zr+Nb+Ce+Y元素组合平均值(368.3×10-6)大于A型花岗岩下限值(350×10-6).在FeOt/MgO-Zr+Nb+Ce+Y和Rb/Ba-Zr+Ce+Y两类地球化学判别图解上均落入A型花岗岩区.δEu为0.038~0.130,铕强烈亏损,稀土分布曲线为"V"字型.上述特征表明,阿克巴斯陶岩体与国内外铝质A型花岗岩十分相似.在Nb-Y-Ce、AR-R1和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显示出后造山花岗岩特征.阿克巴斯陶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对探讨西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3.
地震灾变事件的直接证据是地层中留下的特殊的沉积记录——震积岩。鲁南地区新元古界石旺庄组底部发育的一套碳酸盐岩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丘状层理、砾屑层等典型的地震-海啸震积岩序列,表明本区新元古代曾有过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地震活跃期。依据其沉积组合规律,可以识别出7个地震幕,30余次地震。造成这一地震灾变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古郯庐断裂带的早期裂陷作用。  相似文献   
904.
2015—2019年,由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牵头,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和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系统拯救、整编共享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垂直形变测量数据,编制不同时空尺度的地壳垂直形变图,为强震中长期预测、地壳动力学研究、地形变灾害研究与防控及相关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数据集内容为中国大陆典型沉降区垂直形变图,展示特定沉降区的地表垂直形变分布,为制定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对数据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情况、数据要素项和时空范围、数据输出质量和准确度,以及数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05.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龙门段乡宁-韩城大桥西端支沟内,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分析,证明它们是黄河特大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记录了黄河晋陕峡谷段一期4次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和光释光测年,确定这4次洪水发生在全新世中期-晚期转折阶段,即我国历史上商代末期-西周初期的气候突变转型期.利用"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厚度含沙量法"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运用HEC-RAS模型估算出4次古洪水事件洪峰流量介于46280~48800 m~3/s之间.这些成果为黄河中游地区的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超长尺度水文数据.这为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06.
黑龙江铜山铜矿床系多宝山铜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多宝山矿床同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古老的斑岩铜矿床(奥陶纪)。铜山断裂为铜山斑岩铜矿床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成矿后断裂,它截切矿体和蚀变带,因而导致矿化中心、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现阶段的研究对其运动学特征还存有较大争议,缺乏对该带变形特征与性质的细致观察与鉴别。据此,本文开展详细地野外及室内研究工作,取得如下新认识:1)铜山断裂为近东西走向的压扭性断裂,最典型的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发育北东-北东东走向劈理、构造透镜体、以及岩脉及热液脉扭曲现象。2)断裂带内石英、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镜下变形特征和石英C轴组构特征显示低温变形条件,依据矿物和岩石变形特点判断铜山断裂主体为脆性断裂。3)构造解析表明铜山断裂运动学特征为:上盘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斜向逆冲。综合断裂上、下盘地质体界线、蚀变和脉系分布特征等,判断上盘相对下盘大致沿NW320°方向水平移动距离700~800m,垂向抬升550~700m,错开蚀变外带(青磐岩化带、石英-绢云母-伊利石-绿泥石化带)和矿化带。4)铜山断裂的次级断裂截切了中晚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推测铜山断裂活动时限晚于中晚三叠世。5)复原铜山断裂上盘和下盘的空间位置至铜山断层活动前,重建铜山铜矿床蚀变带-矿化体,初步判断铜山断裂活动前铜山矿床为纺锤形态。根据重建后矿化和蚀变的分布规律推断下盘Ⅲ号矿体的南侧位置应有尚未发现的成矿斑岩和矿体,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07.
系统的地貌计量指标分析有助于理解造山带新构造活动特征与地貌演化.太行山地处中国第二、三地形阶梯的边界,具有重要的构造地貌意义.基于ASTER GDEM地形数据,对太行山按流域进行了面积高程积分、河长坡降指标(SL)和Hack剖面等地貌计量指标的分析,结合地层、构造等资料,探讨了太行山构造地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分析的...  相似文献   
908.
金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付修根  庞艳春 《世界地质》2004,23(3):238-244
金顶铅锌矿床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岩,明显区别于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岩的MVT矿床;其成矿背景、矿体产状及ωPb/ωZn都与SST铅锌矿床有较大差异;金顶铅锌矿床与SEDEX矿床相比,在矿体产状、金属—矿物分带、矿体上下盘特征以及接触界线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矿床特征的研究发现,金顶铅锌矿床上有盖层,下有遮档层,中间为孔隙度、渗透率较好的储集层,这一岩套组合类似于油气的生成,而穹窿、F2断层形成的构造空间则为成矿流体的贮集、沉淀和成矿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09.
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研究对于追踪油气运移方向和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柴北缘地区输导层砂体展布、主要成藏期古流体势、断层倾角和区域盖层分割槽等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分别阐述了级差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分割槽优势等4种类型优势通道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油气运移的单因素控制作用, 然后进行多因素叠加, 综合分析在4种优势通道共同作用下柴北缘地区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 进而优选勘探目标.结果表明: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具有阿尔金斜坡、赛什腾、鱼卡-南八仙3个大规模沉积体系的级差优势通道, 同时流压优势通道、分隔优势通道和流向优势通道分布范围广, 并且处于昆特依凹陷和伊北凹陷油气的运移指向区, 使得该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其次是鄂博梁Ⅰ号-葫芦山构造带; 冷湖七号东、西高点深层构造和葫芦山构造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10.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岩性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史及岩性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成藏过程、成藏阶段和不同期次岩性油藏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即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且以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为主要成藏期;不同成藏期次的岩性油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第一期分布于生油洼陷,为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宽,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具有两期充注的特点;第二期分布于断裂带和斜坡带,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窄,油气成藏时间较晚,主要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充注;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成藏准备、成藏和保存3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