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3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745篇
测绘学   283篇
大气科学   254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1524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241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2.
Based on the MASNUM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numerical model, the temperature structure along 35°N in the Yellow Sea was sim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One of the notable features of the temperature structure along 35°N section is the double cold cores phenomena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The double cold cores refer to the two cold water centers located near 122°E and 125°E from the depth of 30m to bottom. The formation, mainten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double cold cores are discussed. At least two reasons make the temperature in the center (near 123°E) of the section higher than that near the west and east shores in winter. One reason is that the water there is deeper than the west and east sides so its heat content is higher. The other is invasion of the warm water brought by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during winter. This temperature pattern of the lower layer (from 30m to bottom) is maintained through spring and summer when the upper layer (0 to 30m) is heated and strong thermocline is formed. Large zonal span of the 35°N section (about 600 km) makes the cold cores have more opportunity to survive. The double cold cores phenomena disappears in early autumn when the west cold core vanishes first with the dropping of the thermocline position.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G1999043809)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36190).  相似文献   
103.
用地基GPS资料分析大气可降水汽总量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和三峡监测网的地基GPS资料,通过Bernese软件以及根据Bevis等和Rocken等水汽解算原理编制的水汽解算软件。获得了武汉、巴东、兴山、泸州等长江流域测站大气可降水汽总量分布和时间间隔为2小时的GPS遥感大气可降水汽序列,并与站点雨量及区域面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基GPS遥感水汽量变化与地面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GPS遥感水汽变化序列峰值对应于强降水提前了8~22小时。有助于强降水特别是突发性强降水的预测;多个站点的GPS遥感水汽总量联合分析,对于区域水汽总量变化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为了更好开发 ,建议从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海洋资源有关知识 ,提高人们整体素质做起 ,进一步抓住机遇 ,合理开发 ,才能取得良好效益 ,达到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5.
双线平行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三维土体变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纲  庞思远 《岩土力学》2014,35(9):2562-2568
基于双线水平平行盾构施工中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变形二维解析解,建立土体变形三维解析解。取不同的纵向位置作为变量,建立土体损失率沿纵向的变化方程;考虑先行隧道施工对后行隧道的影响,分别计算两条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叠加得到双线平行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总变形。其方法能够计算土体深层沉降和水平位移,较精确地反映土体三维变形。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土体沉降随着离开挖面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最终在x = -40 m左右时趋于稳定;随着先行隧道与后行隧道开挖距离的接近,最大土体总沉降量逐渐增大;土体沉降会随着深度z的增大而略微增加,但沉降槽宽度将略微减小;随着两条隧道轴线水平距离L的增大,最大土体沉降逐渐减小,沉降曲线形状慢慢由V型转变成W型,不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6.
本文采用先进的LAGFD风、浪数值模式和POM(PrincetonOceanModel)三维海流模式对自1945~1995年间发生并影响南海东部海域的299个历史最强热带气旋过程进行数值后报,给出了南海东部部分海域(19°~23°N,113°~118°E)中1000m等深线内60个点的多年一遇风、浪、流和水位极值,并简要分析了南海东部(15°~27°N,108°~122°E)的气候特征,为该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研究与工程开发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7.
利用TerraSAR-X卫星2013-08~2014-08的17景雷达影像,采用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SAR技术获取呼图壁(HTB)地下储气库(underground gas storage,UGS)运行期间的地表形变序列,并结合UGS注(采)气井口的压力数据,采用多点源Mogi模型,对HTB UGS的形变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整个UGS区域的形变特征为非连续分布,形变与注(采)气压力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注(采)气期间沿卫星视线向(LOS)的形变峰值分别为10 mm和-8 mm;采用自适应前向搜索法,基于多点源Mogi模型初步模拟注(采)气期间的形变过程,当UGS的注(采)气平均气压为18 MPa和15 MPa时,LOS的形变可达7 mm和-4 mm,地表形变的大小与注(采)气井口密度有关;UGS的储气分布呈非均匀状态,即地下气库结构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08.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全球碳循环变化中意义重大。利用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003年)获得的双层网格化大密度、高精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数据,估算了全省0~20 cm、0~100 cm及0~160 cm的土壤碳密度和储量,并对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土壤固碳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0~20 cm、0~100 cm和0~160 cm土层SOC密度分别为222 kg/m2、764 kg/m2、1009 kg/m2,各土层SOC密度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9 kg/m2、1164 kg/m2和1534 kg/m2);(2)0~20 cm表层SOC密度分布总体呈现为沿海地区低,鲁西北平原、鲁东丘陵中等,鲁中南山区偏高的分布格局;(3)与18年前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数据对比,表层SOC密度从143 kg/m2升高到222 kg/m2,全省陆域(1570万km2)0~20 cm表层SOC储量则由22641 Mt增加至35065 Mt,净增了12424 Mt,SOC密度以0044 kg/(m2·a)的平均速率在土壤中积累,整体表现为“碳汇”效应;据估算,尚有50523 Mt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09.
吉木萨尔凹陷为准东地区重要含油气单元.吉15井工业油流的获得显示出石炭系具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 该区石炭系地震反射特征研究发现其地层超覆、削蚀关系明显,可追踪对比性强,是区内石炭系重要层组划分标志, 可划分出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简称巴山组)和下石炭统,首次对该区石炭系构造单元进行系统划分.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现有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程序在通用性方面的不足,以线性趋势估计的源程序为例,介绍了在微机平台上,利用Fortran 90的动态数组特性,通过增加参数控制文件增强该程序通用性的思路和方法,并利用V isualBasic语言对改进后的程序进行可视化设计,增强了程序的易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