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5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494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993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991.
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与Pores and Cracks Analysis System (PCAS) 图像处理软件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形状系数为孔隙形态表征参数,并选取低压N2吸附等为辅助研究手段,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典型钻井A-D 井龙马溪组及筇竹寺组黑色页岩中纳米孔隙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黑色页岩纳米孔隙形态受孔隙类型(赋存位置)、有机质显微组分、地层埋藏深度、热成熟度及孔隙尺寸等因素综合控制。具体体现在:(1) 有机质孔、粒间孔和粒内孔所占比例、孔径分布与孔隙形态具有明显差异,反映这三类孔隙的演化受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2) 固体沥青纳米孔隙比其他显微组分中的纳米孔隙更加规则。(3) 与埋藏深度密切相关的压实作用很可能会在垂向上压缩孔隙,一方面令孔径缩小,另一方面让孔隙形态往狭长–裂缝形发展。(4) 有机质孔形态随热成熟度升高总体上会变得更加规则,但这种趋势可能会被孔隙间的合并及压实作用等破坏。(5) 面积更小的孔隙形态往往比面积更大的孔隙更规则。初步研究显示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代表着高过成熟页岩气储层中主体储集空间所处压力环境,但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随孔隙压力的演化模式及利用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表征其所在层系异常高压维持状况及页岩气保存状况的可能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以往研究确认的埋藏较浅的有机质富集层段-沙四段未熟-低熟页岩段并非该区"未熟-低熟油"的主力烃源岩,该区原油主要来自已进入生油门窗的成熟烃源岩,未熟-低熟烃源岩供应的油气量非常有限。八面河"未熟-低熟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未熟-低熟油,该区原油成因机理仍然遵循干酪根晚期降解成烃理论  相似文献   
993.
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与Pores and Cracks Analysis System (PCAS) 图像处理软件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形状系数为孔隙形态表征参数,并选取低压N2吸附等为辅助研究手段,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典型钻井A-D 井龙马溪组及筇竹寺组黑色页岩中纳米孔隙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黑色页岩纳米孔隙形态受孔隙类型(赋存位置)、有机质显微组分、地层埋藏深度、热成熟度及孔隙尺寸等因素综合控制。具体体现在:(1) 有机质孔、粒间孔和粒内孔所占比例、孔径分布与孔隙形态具有明显差异,反映这三类孔隙的演化受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2) 固体沥青纳米孔隙比其他显微组分中的纳米孔隙更加规则。(3) 与埋藏深度密切相关的压实作用很可能会在垂向上压缩孔隙,一方面令孔径缩小,另一方面让孔隙形态往狭长–裂缝形发展。(4) 有机质孔形态随热成熟度升高总体上会变得更加规则,但这种趋势可能会被孔隙间的合并及压实作用等破坏。(5) 面积更小的孔隙形态往往比面积更大的孔隙更规则。初步研究显示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代表着高过成熟页岩气储层中主体储集空间所处压力环境,但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随孔隙压力的演化模式及利用固体沥青纳米孔隙形态表征其所在层系异常高压维持状况及页岩气保存状况的可能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太阳光谱仪测得的直接辐射光谱含有大气水汽含量的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用太阳直射光谱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的方法。采用分子吸收的随机模式,而不是通常的Bouguer定理,处理水汽吸收,故更为合理。选取水汽的α,β和ρστ吸收带逐次扣除,联合订正,给出水汽含量。并与探空资料结果做了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5.
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非烃技术、多馏分绝对定量技术,在分析苏北金湖凹陷原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岩-油、油-油运移中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骨架相似的另两类杂原子化合物-氧芴 (二苯并呋喃 )、硫芴 (二苯并噻吩 )的运移分馏效应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运移分馏效应,油气主体运移方向为东北至西南,相邻的三河次凹为其主要的油源区;杂原子化合物-氧芴、硫芴系列运移分馏效应不及吡咯类;绝对定量技术可弥补常规生物标志物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异构体间分馏效应难以观察的不足,可作为继非烃技术后的另一评价油气运移过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96.
浑河断裂现今活动性及抚顺城区段的活动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多处跨浑河断裂的形变测量等资料的研究表明,浑河断裂的现今活动性不十分显著,抚顺城区段浑河断裂带附近现今矿震活动频繁,数处跨断裂形变测量结果,断裂两侧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显示出的拉张、沉陷与断裂关系密切,其运动速度均在每年十几毫米以上(个别的可达300mm/a),对其变形的机理研究认为,煤矿采掘是造成变形的主要原因,而非断裂本身构造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水灰岩地层中子随能量和时间分布的Monte Carlo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作者在MCNP的基础上,开发了中子测井,中子通量随空间、能量、时间分布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软件包。对裸眼井、井眼里无下井仪器、水饱和灰岩地层、井眼注水,用该软件计算了沿井轴和沿井壁中子能量随能量、时间分布,以及沿井轴和沿井壁热中子和超热中子时间谱。即源距离变化对中子能量随能量、时间分布和井轴与井壁热中子、超热中子时间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郭威  庞桂珍  屈茂稳  丁华 《西北地质》2002,35(3):119-125
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壶口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之一 ,其特有的侵蚀型、潜伏式黄色瀑布属世界罕见。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华北板块南缘 ,鄂尔多斯地块的东南端 ,基底由太古代变质岩系构成 ,晋陕峡谷段主要出露三叠系中统纸坊组 (T2 z)和铜川组 (T2 t) ,产状近于水平 (倾角 3°~ 5°)。其构造运动以整体升降为主 ,地层有轻微的波状褶曲 ,并发育两组节理 :一组走向为 NE15°,基本顺河流谷底水流的流动方向 ;另一组走向为横跨河谷的 NE70~ 80°方向。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成与此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壶口瀑布漫长的形成、发展演化的过程中 ,遗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 ,主要为河流、干河周边支流、面流、潜流等冲蚀形成的地貌景观 ,以及重力侵蚀、风力、水力综合侵蚀和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 ,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及国际对比意义。作者分析了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的类型及特点 ,提出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遗迹的原则、设想及措施  相似文献   
999.
滇中鱼坝村组的建立及陆相侏罗系底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滇中及相邻地区上三叠统舍资组含煤层与下侏罗统冯家河组红层之间,连续沉积了一套杂色细碎屑岩过渡层。其分布稳定,该层所含化石及磁性地层特征表明其时代属早侏罗世。因此建立下侏罗统鱼坝村组,并确定该组底界为陆相侏罗系的底界。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盆中丘陵坡地保土抗旱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199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坡耕地实施“目”字型种植法具有较好的保土抗旱效益,结果表明:“目”字型种植有蓄水抗旱、增加土温和水土保持效益,“目”字型种植土壤蓄水(0cm-4cm)较常规平作为多20.55m^3/hm62,各生育期平均延长抗旱天数3.3d,增加土温0.25℃-0.94℃,且“目”字型种植可使坡土减少地表径流78%和泥土流失量80%。“目”字型种植是四川贫中丘陵区旱坡耕地较好的土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