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9篇
  免费   1502篇
  国内免费   2473篇
测绘学   1203篇
大气科学   1192篇
地球物理   1222篇
地质学   3956篇
海洋学   1332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598篇
自然地理   932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553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554篇
  2018年   410篇
  2017年   428篇
  2016年   437篇
  2015年   552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589篇
  2012年   611篇
  2011年   619篇
  2010年   593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524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78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6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902.
以百色市田林县一次降雨过程的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和作业实况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应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剖析并对增雨效果进行检验。得出:在短波槽、切变线和弱冷空气为主的中低层天气系统影响下,低层水汽充足,上升运动的加剧及弱冷空气的入侵可激发降雨的产生;在降雨初期对液水含量大,冰晶含量偏低的冷云及时进行人工催化作业,可收到明显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903.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the Indian Ocean affects the regional climate over the Asian continent mostly through a modulation of the monsoon system.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provide an a priori indication of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ver the Indian Ocean.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he warm and cold events of SST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re strongly linked to those of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In this study,a statistical prediction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onthly SST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This model is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the 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ST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Ni o3.4(5°S-5°N,170°W-120°W) SST Index.The predictor(i.e.,Ni o3.4 SST Index) has been operationally predicted by a large size ensemble El Ni o and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forecast system with coupled data assimilation(Leefs_CDA),which achieves a high predictive skill of up to a 24-month lead time for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SST.As a result,the prediction skill of the present statistical model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ersistence prediction for January 1982 through December 2009.  相似文献   
904.
air pollution, trend and variability,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atellite measurements, bottom-up emission inventories, top-down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905.
近25 a气候变化对江苏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6-2010年江苏省63个气象站的常规气象数据和粮食单产统计资料,分析了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江苏全省三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基于自助抽样(bootstrap)和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各区和全省粮食产量对作物年(11月一次年10月)、夏粮—秋粮生长季(11月-次年5月和6-10月)和月尺度气候要素的响应;并定量评价了过去25 a气候变化对各区和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以及各气候要素的贡献.结果表明:1)在作物年、夏粮—秋粮生长季以及月尺度上,三区和全省各气候要素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在不断发展的农业管理措施和技术以及气候的共同作用下,三区和全省粮食单产显著(p>0.01)增加,其中,全省增加趋势为66.89 kg·hm-2·a-1.2)除苏南地区对作物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响应不显著外,粮食产量对降水的不随时间变化的负响应关系(即随降水的增加而减小,减小而增加)均在不同时间尺度和地区得到了体现,说明降水对这些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其中,苏北、苏中和全省粮食产量随作物年降水的增加(减少)而减小(增加),平均速率分别为0.19%·(10 mm)-1、0.09%·(10 mm)-1和0.11%·(10 mm)-1.3)三类模型结果均显示气候变化使得苏北、苏南和江苏粮食产量减小,但结果略有差异,其中,利用月气候要素建立的模型C的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总产)的影响最大,其均值分别为-6.51%·(10 a)-1(-11.28×108kg· (10 a)-1)、-3.27%·(10 a)-1(-2.36×108 kg·(10 a)-1)和-1.34%·(10 a)-1(-4.45×108kg·(10 a)-1).另外,为了系统而全面地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考虑月尺度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06.
研究城市地表覆盖与地表温度(LST)的关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Landsat TM数据支持下,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提取不透水地表信息,结合LST和地表热通量,分析不透水地表覆盖度(ISA)和LST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不透水地表对LST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84—2014年北京不透水地表面积迅速增长,中覆盖度比例下降,高覆盖度比例增加;LST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高温区向外扩张;LST和ISA呈显著正相关,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ISA处于0.6~0.9时LST上升速率最快,减少ISA在此范围内的不透水地表集中分布可缓解高温区集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907.
选取中国汾渭平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OMI和CALIPSO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环境监测国控站点污染6要素等逐小时地面环境监测数据以及能见度、霾天气现象记录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2018年秋冬季汾渭平原空气质量状况、气溶胶的组分,探讨了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与地面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并结合中国气象局化学天气预报系统-EMI评估模式(CUACE-EMI)资料对气象条件和污染减排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1个代表城市中有6个城市秋冬季有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时刻处于污染状态,且污染发生时,各代表城市大多数时刻处于中度及其以上污染级别;三门峡、临汾、运城和西安是霾和重度霾高发的城市,其重度霾爆发频率高达11.63%—14.78%;汾渭平原秋冬季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以污染沙尘、沙漠沙尘和烟尘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36.24%、25.14%和22.96%;MODIS AOD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PM2.5、PM10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70和0.64;汾渭平原2018年气象条件的变化使PM2.5浓度较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同期上升了17.06%、1.58%、4.34%、11.25%和5.75%,减排措施使PM2.5浓度较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同期分别下降了8.74%、28.01%、4.93%、3.16%和42.62%。  相似文献   
908.
对2006年以来《气象与减灾研究》的多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期刊稿源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结果表明:1) 自2006年更名以来,期刊发展较快,然而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即缺乏长期稳定的优质稿源;2) 拓宽优质稿源是期刊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3) 编辑部须重视期刊网站的建设、维护及更新,为读者、作者提供优质服务,以利期刊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09.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着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910.
对18种大气科学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的建设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各期刊均建有自主网站,各项功能模块较齐全,较重视"在线投稿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然而,多数网站还存在"期刊介绍"过于简略、"最新一期"和"过刊浏览"所含内容不全、"网络预出版"形同虚设、"作者中心"提供资料偏少、"友情链接"不尽合理等缺点。建议:1)重视期刊历史研究,并在网站上作详细介绍;2)重视期刊网站"最新一期"、"过刊浏览"和"网络预出版"的建设与更新,"最新一期"和"过刊浏览"须包含期刊四封、目次页及全部的单篇论文,"网络预出版"应及时快速且预出版论文应尽可能带有DOI;3)尽量提供《作者指南》等多种实用资料供作者参考,规范作者投稿、修稿及履行稿约等;4)重视"友情链接",推广期刊网站,扩大期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