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730篇
地质学   638篇
海洋学   186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301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5篇
  1947年   7篇
  1939年   7篇
  1926年   5篇
  192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61.
An oil spill-food chain interaction model, composed of a multiphase oil spill model (MOSM) and a food chain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probable impacts of oil spills on several key marine organisms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small fish, large fish and benthic invertebrates). The MOSM predicts oil slick thickness on the water surface; dissolved, emulsified and particulate oil concentrations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oil concentrations in bed sediments. This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fate of oil spills and transport with respect to specific organic compounds, while the food chain model addresses the uptake of toxicant by marine organisms. The oil spill-food chain interaction model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oil spills in marine ecosystems.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recent Evoikos-Orapin Global oil spill that occurred in the Singapore Strait.  相似文献   
162.
将根据初至地震P波的宽带记录(即在宽频范围内的记录)得出的体波震级m_B重新引入国际地震实践中能更快地估计大地震的大小。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测定工作组做出的这一建议以及与未来震级测量标准相关的其他建议于2005年10月2~8日在智利召开的IASPEI大会上被IASPEI地震观测与解释委员会采纳。  相似文献   
163.
利用NOAA NDVI数据集监测冬小麦生育期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探索了利用NDVI研究作物生育期的方法,对黄淮海冬麦区的返青期、抽穗期、成熟期进行了估测,并利用地面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DVI数据对大范围农作物生育期监测是可行的。冬小麦遥感反青期由南到北依次推迟,符合春季绿波由南到北推移规律。对冬小麦遥感生育期年际变化分析表明,黄淮海平原返青期变化相对较大,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变化较小。根据历年月平均温度与返青期分析,冬小麦返青日期与2月份平均温度密切相关。对于局部地区,利用5d合成1km分辨率数据,且按农业生态分区分别制定生育期判别标准,估测效果将更好。  相似文献   
164.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考虑非线性场地效应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文中应用实例展示了考虑吉尔罗伊2号场地土层非线性效应的危险性曲线。在卡拉韦拉斯断层上指定了震源参数和地震发生模型,假设该断层为影响该场地的主要震源。采用3次地震的记录经NONLI3程序(可计算土层对强地面运动的非线性响应)建立了该处地表和基岩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对一定的基岩运动,估算出的地面峰值加速度(PGA)标准误差的不同值可作敏感性分析。实例研究中包括一个可替换的非线性关系。除了非线性模型,在吉尔罗伊2号场地上的相同土壤剖面也采用了线性响应模型。结果显示,危险性曲线对估算的该处地表加速度峰值的标准误差非常敏感。如果对场地土壤的非线性程度考虑不足,危险性曲线将严重失真。得自回归分析的可替换的非线性模型和线性响应模型在考虑非线性场地效应的危险性评估时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65.
利用通海地磁台(L=1.03)1999年SMALL磁通门磁力仪记录资料,对Pc3脉动出现率的统计结果表明,日出现频次有两个峰值,即清晨06:00-07:00LT(地方时)出现频次最高,午后14:00~15:00LT为次峰值。Pc3脉动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4月和12月,其次是8月和9月;最少的是6月和7月。按季节统计结果为春秋季出现频次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166.
1 ПостановказадачиНадежныйпрогнозвременивозникновенияземлетрясенияможетбытьобеспеченлишькомплексомпрогностическихпараметров. Прогностическаяценностькаждогопараметранеодинакова,какиразличенмеханизмформированияаномальныхэффектоввразличныхполях.Этосоздает…  相似文献   
167.
使用全站仪实测了天山南麓北轮台逆断裂库尔楚段阿克艾肯-喀腊萨喀腊阿塔木冲洪积扇断层崖地形地貌,采用10Be测年方法测定了该冲洪积扇的形成年龄,得到该断裂段垂直位移滑动速率为0.48 mm/a、0.85~1.0 mm/a和1.52 mm/a,并对该断裂段的水平缩短速率和天山第四纪水平缩短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8.
首次在Mir金伯利岩筒中的锆石中发现了烃类包裹体。利用低温荧光光谱仪测定出烃类包裹体的成分为萘和菲的同系物 ,芘 ,1,12苯并芘等 ;其成分与Udachnaya岩筒中的橄榄石内的烃类和Mir岩筒中的石榴石中的烃类的成分相近。测定出锆石的δ13C值为 - 2 1 83‰~ - 3 3 5 4‰ ,与用榴辉岩共生组合中最轻的金刚石测出的同位素δ13C值范围相符。文中引述了有关有机物来源的讨论及多环芳烃 (PAH)由缩聚作用形成的论述。伴生矿物中相当数量的PAH的存在证明在形成金刚石及其伴生矿物的情况下 ,若有相当浓度的自由氢存在则可能发生缩聚作用。这些缩聚作用中碳的来源显然与形成金刚石时碳的来源是相同的 (即液态的CH4,CO及CO2 )。  相似文献   
169.
1 mTRonvcnox: moareS Aun CoxcmSAJluvial rivers have the pOtenhal to adjust their shaPe and dimensions to all flows that tranSPOrtsediment, but Inglis (l94l) suggested that, for rivers that are in regime, a single steady flow could beidenhfied which would Produce the same bankfll dimensions as the natural sequence of events. Hereferrd to this now as the dondnan discharge.Wolman and Mller (l960) idenhfied that the flow doing most bed material transPort over a period ofyears may be taken tO…  相似文献   
170.
通过叠加长周期水平分量地震图绘制了大尺度的410和660km地震波速度间断面的形貌图,数据由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1976~1996)、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国际部署加速度仪(IRIS-IDA)(1988~1996)和地球透镜计划(Geoscope)台网(1988~1996)提供。来自这些间断界面的下底面反射波是SS震相的前驱波,可用它们的到时来获得各反射界面深度的全球变化。我们分析了13000多个地震记录,这些地震的震级m_o>5.5,震源深度<75km,震中距范围在110°到180°之间。我们拾取并校核SS震相,然后沿间断面反射波理论走时曲线对记录进行叠加,获得了416个半径为10°的等间距覆盖的叠加记录;几乎所有覆盖区的叠加记录都可以看到清晰的410和660km的反射面,而在大约一半的覆盖区可以看到520km的反射面。每个叠加记录上都可量取SS到时与前驱波的走时差,并使用模拟重采样方法获得其不确定性的估计。然后相对于40s周期的各向同性的初始地球参考模型(PREM)计算了间断面的深度,其中地表地形和地表厚度变化校正用Mooney等(1995)的CRUST5.0模型,上地幔S波速度的非均勻性校正用Masters等(1996)的S16B30模型。间断面形态的结果图象比之以前的研究具有更完整的覆盖;相邻覆盖之间观测深度高度相关,并且显示出大尺度的形态变化。660km间断面显示了约38km峰-峰起伏,其区域性的凹陷与环太平洋地区现今和过去的消减带地区密切相关。410km间断面的大尺度形态变化幅度小,与660km界面上的形态变化大不一致。过渡带厚度W_(TZ)按410和660km间断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活动消减带地区(如千岛群岛、菲律宾群岛和汤加群岛)最厚,在南极洲和中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都较薄。W_(TZ)的空间变化与洋-陆差异不相关,但大致与S16B30的过渡带速度相关,这同两种类型的共同热源相一致。小幅度起伏的520km反射界面更难分辨,但就优先观测到的具有大多数资料的那些反射点覆盖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全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