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46篇 |
免费 | 1466篇 |
国内免费 | 24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99篇 |
大气科学 | 1251篇 |
地球物理 | 1467篇 |
地质学 | 4279篇 |
海洋学 | 1047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695篇 |
自然地理 | 9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240篇 |
2022年 | 493篇 |
2021年 | 590篇 |
2020年 | 457篇 |
2019年 | 535篇 |
2018年 | 510篇 |
2017年 | 518篇 |
2016年 | 496篇 |
2015年 | 446篇 |
2014年 | 577篇 |
2013年 | 575篇 |
2012年 | 547篇 |
2011年 | 552篇 |
2010年 | 501篇 |
2009年 | 465篇 |
2008年 | 453篇 |
2007年 | 382篇 |
2006年 | 383篇 |
2005年 | 332篇 |
2004年 | 250篇 |
2003年 | 195篇 |
2002年 | 168篇 |
2001年 | 109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114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本文介绍利用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资料监测森林草原火点的原理和方法。对甘肃省1992年10月至1996年12月监测到的火点进行时空统计,分析了火灾监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2.
为缓解内蒙古河段"二级悬河"形势,以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为研究对象,以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为调控主体,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研究。建立了输沙量、发电量最大的单目标模型以及多目标模型;分别采用自迭代模拟算法、逐次逼近动态规划算法(DPSA)和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优化算法(NSGA-Ⅱ)求解模型;设置了初始、常规、优化和联合优化4种方案。通过实例计算,联合优化调度方案的区间总冲刷量达到了0.38亿t,梯级发电量148.22亿kW·h。该方案以较小的电量损失换来了输沙量的大幅度增加,水沙调控效果显著,推荐为最优方案。研究成果量化了水沙调控效果和各目标间的转化规律,为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3.
164.
利用最新处理完成的轮古东300 km2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多手段识别出轮古东气田发育3期4组断裂。断裂控制了裂缝走向与裂缝发育密度,裂缝主要为高角度(45°~75°)构造窄裂缝,沿裂缝存在溶蚀,走向主要为NESW。纵向上,一间房组裂缝发育密度最大(14条/100 m),其次为鹰山组(6条/100 m)和良里塔格组(4条/100 m);平面上,裂缝主要分布在主干断裂周边1 km范围内,随着距断裂距离增大,裂缝发育强度(裂缝线密度)呈指数降低。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主干断裂及伴生裂缝发育特征,将轮古东断裂破碎带平面上划分为"羽状破碎带、转换破碎带、斜列破碎带、复合破碎带"4种结构,羽状破碎带分布面积最广,是油气最富集的区域,是目前高效井的集中分布区,围绕羽状破碎带的钻探为走滑断裂控储控藏研究和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5.
莺歌海盆地异常裂后沉降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理解莺歌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过程, 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该区的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在西北部为300~500 m, 中部和东南部为900~1200 m, 其异常裂后沉降明显呈现向东南和向海方向递大的趋势.地幔对流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 20 Ma以来南海北部边缘的动力地貌沉降量为300 m, 因此, 莺歌海盆地裂后异常沉降在300 m左右的地区可以用动力地貌沉降机理来解释, 但是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的巨厚的异常沉降远大于动力地貌沉降量, 它是自晚中新世以来盆缘断层的右旋走滑作用、裂后热回沉和动力地貌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6.
To the south of Manzhouli,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experienced a tectonic regime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in the mid-Mesozoic. Based on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volcanics, petrology, volcanic facies,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rocks in the Buridun area, two stages of volcanics are identified. The first stage named the trachyte series was formed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167–163 Ma), its eruption rhythm is pyroxene trachyandesite–trachyandesite–trachyte, and its origin rock is basic volcanics from thickened lower crust, with a tectonic setting in the collision orogeny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Mongolia Okhotsk Ocean (MOO). The second stage is a bimodal volcanic rock, formed in the early Late Jurassic (163–160 Ma). The eruption rhythm of basic volcanics in this stage is basaltic andesite–basalt–olivine basalt, which comes from the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acidic volcanics of which be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eruption rhythm of sedimentary-explosive-overflow facies, which came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newly formed lower crust, and thi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ype granite; the tectonic setting is extension of the lithosphere after collision and closure of the MOO. The changes in the formation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two stages of volcanics demonstrate that the transition time from the compressive system to the extensional system south of Manzhouli is about 163 Ma. 相似文献
167.
南秦岭夏家店卡林型金矿床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地质背景、矿床地质、控矿构造分析了夏家店金矿床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及成矿机理;矿床产于南秦岭陡岭古隆起边缘寒武系-震旦系碳-泥-硅质板岩及白云岩中;控矿构造具有二次韧性剪切变形、二次构造角砾岩化及二次脉体矿化的特征,显示出式样多种、性质多样、形式多变、活动期次与阶段多次叠加的特点;具体阐述了各构造作用阶段与矿化蚀变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层建造-剪切与张裂构造-热液渗流的成矿系统.属于沉积岩系、构造、热液活动3种地质作用叠加改造的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8.
169.
170.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战备村地区广泛发育晚中生代火山岩及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得战备村花岗岩体侵位年龄为121.0±0.8 Ma,其周围出露的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喷发年龄为136.9±1.3 Ma,二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上,二者均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高SiO_2,富K_2O、Na_2O,低Mg、Ti,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及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及HREE,轻重稀土明显分异((La/Yb)_N=11~23.2),具中等-弱的Eu负异常(δEu=0.35~0.82),二者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新林战备村地区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于后造山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代表了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些火成岩产出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闭合造山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