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266篇
地球物理   372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71.
基于ArcGIS的地图符号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牛芩涛  盛业华 《现代测绘》2003,26(6):41-42,44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地图制图及输出。地图作为用户能够理解空间信息的主要图件,地图符号作为地图语言则在地图的制作和输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ESRI公司开发的ARCGIS是功能强大的GIS软件平台,但是它的数据输入、编辑、查询与制图模块ArcMap中自带的符号库不能满足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图输出的要求,因此必须为它建立符合地图图式要求的符号库。本文重点论述了ArcGIS环境下地图符号库的设计方法,并分别讨论了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72.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propose and test a new approach to simulating farmers' agronomic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pattern of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ubstitution over time widely described as a S-shaped (or logistic) curve, i.e., slow growth at the beginning followed by accelerating and then decelerating growth, ultimately leading to saturation. The approach we developed is tested using the Erosion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 crop model applied to corn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e southeastern U.S. using a high-resolution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Corn is the most extensively grown crop in the southeastern U.S. The RegCM limited area model nested within the CSIRO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enerated the scenario. We compare corn yield outcomes using this new form of adaptation (logistic) with climatically optimized (clairvoyant) adaptation. The results show logistic adaptation to be less effective than clairvoyant adaptation in ameliorat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yields, althoug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yield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one case only. These results are limited by the reliance on a single scenario of climate change. We conclude that the logistic technique should be tested widely across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crop species, and geographic areas before a full evaluation of its effect on outcomes is possible.  相似文献   
473.
1999~2002年地震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中国在1999~2002年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进展. 重点回顾了在此期间利用地震学、形变、电磁、流体和综合5类学科方法开展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探索性应用.   相似文献   
474.
面向地质建模的三维体元拓扑数据模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对地质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机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要求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对象的三维体元拓扑数据模型。在该数据模型中,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将地质对象抽象为点、线、面、体,体类又进一步划分为复合体、复杂体、简单体和体元四类。对所有对象类设计了12种拓扑关系和相应的数据结构。  相似文献   
475.
从防雷系统日常维护以及检测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几个代表性问题来加以论述,介绍了欧洲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供防雷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76.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1976~200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全球角度来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t1天、t<1天、t10天、t<10天和1天 t10天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以走滑断层为主),不容易观测到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现象.   相似文献   
477.
为探究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规律,2017年7月对黑河甘肃段进行了浮游植物的采样调查,并收集1981、1997、2008年浮游植物夏季调查数据,分析黑河上中下游浮游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的演变特征,同时提出生物活动力指标以表征河流生物的活动能力和活跃程度。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黑河中游在各年份都具有最为丰富稳定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物种数(61属)、生物多样性指数(2.87)和生物活动力指数(0.194万cells·hm-2)均高于上下游。在时间尺度上,上游浮游植物群落变得持续丰富;中游从1981年持续衰落到2008年后出现反转并快速恢复到2017年更为丰富和活跃的水平;下游则呈现出持续衰落的态势。以1981年为基准,黑河中游水域面积到2010年减小5.2%,浮游植物生物活动力降低了16.5%,到2017年水域面积增加1.2%,浮游植物生物活动力增加了4.3%。黑河浮游植物对流域天然湿地及水域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依赖性,浮游植物演变特征与湿地水域面积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78.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阿羌黄土剖面AQS3层段的年代测试、粒度参数(Mz和σ)以及主要氧化物(SiO2,Al2O3,TOFE(Fe2O3 FeO)和(Al2O3 TOFE)/SiO2比值)分析,并结合区域相关地层反映的古环境和腹足类化石指示的古生态,认为AQS3记录了末次间冰阶19个旋回的干冷与暖湿的气候波动。其中,15个具有千年尺度旋回的各个温暖期能够较好地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曲线中的D-O事件在时代和气候性质上进行一一对比。可能是由于地处毗邻冰川山麓、加之海拔较高,故该层段粒度与主要氧化物显示的气候变动的幅度并不大,然而却相当敏感。不仅于此,这种千年尺度的温暖气候变化在昆仑山北麓及其近邻区域也有明显的表现。例如,在昆仑山北麓普鲁地层剖面中,指示暖干气候作用下形成的含石膏等盐类的砂土砾石层的TL年龄为距今31000年、45500~41600年、45900年和54500年,可以依次与GRIPδ18O中的间冰段D/O6,D/O12,D/O13和D/O15进行对比;在阿尔金山北麓,类似的并具有荒漠漆的砂土砾石层的TL年龄为37200aB.P.和59700aB.P.,分别相当于D/O9和D/O17间冰段;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高阶地(海拔1310m),可能代表了剧烈升温的气候背景下,环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冰雪大量消融导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大湖期",其日历年为33197aB.P.,与GISP2冰芯氧同位素曲线在33000aB.P.的暖阶段相当。发生在昆仑山北麓及毗邻区域AQS3时期若干温暖阶段的地层学证据以及其在时间上能够与GRIP和GISP2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相关暖峰的耦合,表明由阿羌剖面末次间冰阶粒度和主氧化物峰谷变化反映出来的多次冷暖波动,其根本原因还是受到北半球D/O振荡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479.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es of TOC, CaCO3, δ13Corg, δ18O, and δ13C of the shell bar section in the Qaidam basin, and compared with grain size data,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history of the high water level of paleolake Qarhan was reconstructed and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From 39.7 to 35.8 kaBP wa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high paleolake level. From 35.8 to 33.6 kaBP and 33.6 to 27.2 kaBP, TOC and CaCO3 contents and δ18O values were high, whereas, δ13Corg values and median size content were low, reflecting a warm-humid climate and high lake level. During 27.2-22.3 kaBP and 22.3-17.5 kaBP, both temperature and the lake level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previous stages, but the climate was still warmer and more humid than that of today. The lake level decreased between 32.4 and 32.2 kaBP, 30.4 and 29.8 kaBP, and 28.4 and 27.2 kaBP. Generally,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 in Qaidam basin and the high lake level sustained between 39.7 and 17.5 kaBP. The lake retreated abruptly at 17.5 kaBP, with a very strong increase in evaporation, which resulted in salt formation and the extinction of Corbicula.  相似文献   
480.
地层本体及其在大区域钻孔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地学本体论与地学本体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地学本体的组成及其层次结构,提出了作为地层本体重要实例的沉积地层应用本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地层本体的定义及其应用本体的属性分析与选择,讨论了地层本体的语义内容、语义关系及其BNF范式表达方法,并以苏皖交界地区张夏组沉积地层连接为例,介绍了地层本体与沉积地层本体实例及其在大区域钻孔数据集成与地层关系判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