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72篇
地质学   311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The ages of diabase outcropping on the southern Alxa Block and in related tectonic setting are not well constrained, but are important for explor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Alxa Block. The ages of the zircons from the diabase intruding the Middle–Late Cambrian Xiangshan Group were measured using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II (SHRIMPII) and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and the weighted mean ages of 276.8 ± 7.9 Ma and 276.2 ± 9.7 Ma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The major elements in the diabase indicate that it may belong to the tholeiitic series. With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and trace elements, potentially affected by the continental crust based on the observed strong positive Pb anomaly, the diabase was produced in an intra-plate extension environment. Similar diabase/basalts were also foun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Alxa Block. Combined with sedimentary, palaeo-current, mafic, and felsic rocks in the southern Alxa Block, a back-arc extension environment potentially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Alxa Block during the Early–Middle Permian that resulted from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 (NCB) and the Yangtze Block.  相似文献   
642.
五千年来南海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型块状滨珊瑚的生长上限充其量只能达到大潮低潮面,礁坪面成为古高海面的极好标志。多数学者认为,5000aB.P.以来南海周边曾有3-6m的高海面。但南海曾否有古高海面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作者对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恒春半岛珊瑚礁的考察,实测礁顶面的高程,钻取岩芯样品做(14)C测年,并收集大量古高海面礁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同它的周边情况一样,确实出现过至少比现今高2-3m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643.
针对主动声探测脉冲偶发、短时、超声、单频、大动态的特点,传统的微弱信号采集电路已不能满足对其探测捕获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多级放大多路同步采集的电路系统,对预处理的信号进行多级放大。 由 DSP 同时对多级输出信号进行采集与识别,将采集的某路合适信号进行分析并重构回波。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满足实际情况下对主动探测脉冲的捕获与分析重构。  相似文献   
644.
北冰洋与邻近海区海洋-海冰模式的试算与校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将目前先进的大尺度海洋、海冰模式(NEMO3.6和LIM3)应用于北大西洋–北冰洋–北太平洋(简称NAPA),并进行了试验后报模拟。所建立的模式NAPA1/4和NAPA1/12的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4)°和(1/12)°经、纬度,计算范围覆盖太平洋45°N以北海区、整个北冰洋及北大西洋;其中,NAPA1/4和NAPA1/12在北大西洋的边界分别为26°N和7°N。目前,已利用NAPA1/4完成了1993–2015年的后报模拟。本文基于观测数据和已发表文献对模拟结果中的北冰洋海冰变化、环流结构以及水文特征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NAPA1/4能够再现北冰洋的主要热力与动力过程,可以用来分析海冰、水团、大西洋/太平洋入/出流等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利用NAPA1/12进行了1993–1996年的模拟计算。初步结果分析表明,提高分辨率可更为精细地刻画北冰洋的海冰、水团和环流的结构。  相似文献   
645.
寒冻地区铁路隧道气温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论述了寒冻地区铁路隧道内的气温状态,给该地区隧道防冻及排水设计提供了依据,并指出在寒冻地区非多年冻土中开挖隧道后有可能形成多年冻土。  相似文献   
646.
高建国  聂高众 《地学前缘》1996,3(2):219-223
世界各国灾情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当前各国灾害损失状况和减灾能力的强弱。文中利用各种资料收集到90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国(地区)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数据,进行了各种分析研究。文中还问答了中国灾情在世界各国灾情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47.
通过对层状岩体边坡不同破坏类型形成原因的对比分析及各种类型的力学及成因差异的研究,提出对各类层状岩体边坡的破坏类型进行判别的工程地质要点,并指出边坡工程中工程地质调查、分析是边坡分析能否反映实际的关键。文章还对各种破坏类型的力学机制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层状岩体边坡工作中重点调查的项目,从而使层状岩体边坡工作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48.
聂树人  贾紫宸 《现代地质》1991,5(1):41-50,T001
本文论述了北祁连含蓝闪石岩的岩石类型、原岩类型、特征矿物组合及产态.区内含蓝闪石岩的原岩包括优地槽内发育的各类富钠火山岩、含富钠火山质的沉积岩。在含蓝闪石岩分布区,岩石的变质相有葡萄石-绿纤石相、蓝闪石—绿片岩相、绿帘石-角闪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等,未发现高压低温矿物组合.岩石应属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产物,并对其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9.
以某地高边坡为工程实例,根据高边坡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其发生局部变形的原因,并对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经分析最终采用刷坡卸载+微型钢管桩+排水系统+绿化综合治理方案。治理后通过检测和监测成果,得出注浆前后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化,在此基础上比较加固前后边坡稳定性变化,体现了信息化施工对边坡稳定性的印证,对今后治理类似高陡边坡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50.
基于历史地震中各个烈度的人员死亡率数据,通过拟合分析,发现这些震例从分烈度人员死亡率的角度具有较明显的差别和分组现象,同组内不同震例死亡率的变化率小于50%。分组特征代表了不同组的震例在各个烈度下均有不同的人员死亡率区间,这种分组特点和组间人员死亡率的不同所指示的是这些震例发生区域的抗致死性水平的不同。研究表明:位于同一省份的不同震例的人员死亡率可能出现较大差别,说明即使同省份的不同区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抗致死性水平;而相距甚远的不同省份的震例却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死亡率,说明一些并不相邻的不同区域也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抗致死性水平。本文基于分烈度死亡率拟合直线斜率所代表的死亡率的分组特征,将全国各地的抗致死性水平分为11级,每一级的抗致死性水平都代表了一组分烈度人员死亡率区间。抗致死性水平等级越高,对应的各烈度人员死亡率越低,抗致死性水平与人员死亡率呈现逆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