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Roger New 《Solar physics》2004,220(2):261-268
A brief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full-disc helioseismology is carried out with emphasis on issues of interest in the developing field of seismology of Sun-like stars. The frequency precision obtained from extended full-disc helioseismic data sets and the activity cycle variation of solar p-mode parameters are summarised and related to recent and potential asteroseismic studie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sharing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real and simulated data between helio- and astero-seismology group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3.
北美内陆西部白垩纪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美西部内陆白垩纪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90年代。前人建议的期,即陆生脊椎动物"期"或陆生哺乳动物"期"名已过十二个,但其中具有精确的定义者甚少,仅有少量的建议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本文定义或重新定义了10个陆生脊椎动物"期",包括了西部内陆从最老至最新的全部白垩纪—Comobluffian期(~提塘期至欧特里沃期)、Buffalogapian期(~巴列姆期至早阿普特期)、Cashenranchian期(~早阿普特期至晚阿尔布期)、Mussentuchian期(~晚阿尔布期至塞诺曼期)、Fencelakean期(土伦期至晚塞农期)、Aquilan期(~晚塞农期至早坎潘期)、Judithian期(~中坎潘期)、Kirtlandian期(~晚坎潘期)、Edmontonian期(~坎潘期末期至早马斯特里赫特期)以及Lancian期(~早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每一个"期"的开始由一种恐龙或哺乳动物种类的首现来定义,而其结束由后续的"期"的开始来定义。这样定义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代表了完整的白垩纪时间表。但有些时间段(尤其是Neocomian(尼欧克姆期)的大部分以及部分"中"白垩世的一部分)缺乏足够的脊椎动物化石特征。这些白垩纪陆生脊椎动物"期"构成了一个能使北美西部内陆的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得以序和解释年代表。  相似文献   
74.
白垩纪四足动物足印的生物地层学、生物年代学与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全球范围来看,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多数是非鸟恐龙与鸟类留下的痕迹;少量足印来自翼龙、鳄鱼、龟、哺乳动物和其他四足动物。白垩纪的足迹化石以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和北美西部的最为人所知。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和巴西)也有一定数量广泛分布的足迹化石,欧洲、非洲与澳大利亚的白垩纪足迹组合则鲜为人知。以白垩纪四足动物的足印记录为基础,我们对两个全球足印生物年代重新进行了检查。早白垩世生物年代以蜥脚类与鸟脚类的足迹为特征。晚白垩世生物年代中的蜥脚类足迹较少,但是鸭嘴龙、暴龙和角龙的足迹增多了。另外,白垩纪足印化石的记录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如北美白垩纪中期蜥脚类恐龙的消失,以及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越来越多来自东亚的白垩纪足印记录使我们对更精细的地方性白垩纪足印生物年代学有了初步印象。因此,以地方性四足恐龙(包括鸟类)遗迹属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可以识别出三个或四个足印生物年代。种类丰富并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东亚的白垩纪鸟类动物的遗迹群,可能指示白垩纪时东亚存在着一个独特而繁盛的鸟类动物群。以足印化石为基础的这一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75.
76.
We report on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first phase of Exercise #1 of the asteroFLAG hare and hounds. The asteroFLAG group is helping to prepare for the asteroseismology component of NASA's Kepler mission, and the first phase of Exercise #1 is concerned with testing extraction of estimates of the large and small frequency spacings of the low‐degree p modes from Kepler‐like artificial data. These seismic frequency spacings will provide key input for complementing the exoplanet search data. (© 2008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