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30篇 |
免费 | 1140篇 |
国内免费 | 25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3篇 |
大气科学 | 536篇 |
地球物理 | 1514篇 |
地质学 | 4839篇 |
海洋学 | 617篇 |
天文学 | 183篇 |
综合类 | 670篇 |
自然地理 | 22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518篇 |
2010年 | 309篇 |
2009年 | 474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311篇 |
2006年 | 542篇 |
2005年 | 635篇 |
2004年 | 1187篇 |
2003年 | 772篇 |
2002年 | 527篇 |
2001年 | 421篇 |
2000年 | 279篇 |
1999年 | 252篇 |
1998年 | 308篇 |
1997年 | 293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50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332篇 |
1992年 | 297篇 |
1991年 | 150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29篇 |
1982年 | 7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13篇 |
1950年 | 8篇 |
1943年 | 8篇 |
1940年 | 9篇 |
1937年 | 16篇 |
1934年 | 9篇 |
1933年 | 13篇 |
1928年 | 6篇 |
192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2.
夏季青藏高原流场三维结构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室模拟组 《大气科学》1977,1(4):247-255
本文用流体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成因,主要结果为: 无转动因素时,高原加热作用能引起流体在低层径向地朝高原辐合,在高原上层放射状向周围辐散.高层辐散流体的一部分在高原内部开始下沉,形成高原上空的对流环,在有转动的实验中也观察到.辐散流体中还出现波动. 高原内部经常出现两个对流上升中心,中心附近的温度有较大脉动,两个对流上升区之间有时为下沉运动,构成高原内部独特的对流环. 通过高原中部的南北垂直剖面上,可观察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对流环,流体在高原中部上升,在南北高原范围内下沉.在高原外部为高原加热引起的下沉运动. 实验表明,包括基本东西风和高原以外热源的环境背景条件,对高原流场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为解决夏季青藏高原环流的三维结构提供了依据,文中列举了一些说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3.
Cao Guoao Shen Yilei
Dr.Professor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Shanghai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Shanghai 《中国海洋工程》1991,(1)
In this paper, the responses of the interaction system of R.C. gravity single-leg platform to seismic excitation are mainly analysed. A set of nonlinear equations for the interaction system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wave, one is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interaction system is analysed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asymmetric structure, fluid action, etc. with the input of seismic SH waves in any direc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given for a simple example. 相似文献
134.
Gu Jialong Shen Xianrong
Professor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Engineer The Investigation Design Institute Bureau of Communications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中国海洋工程》1991,(2)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milarity between breaking waves and hydraulic jumps, the expressions for estimating wave decay and wave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surf zone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s of fluid mechanics. Using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cnoidal wave theory, the various kinematic properties of waves in the surf zone, including the relative wave crest height, wave energy, and radiation stress are discussed. The values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gain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 present expressions can be used in the studi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on gently sloping beaches, especially on muddy beaches.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将电阻率层析成像应用于探测潜伏断层的研究中,本文发现了断层和地下水的一些基本电阻率分布特征,这对于工程物探意义重大,一般情况下,断层两侧具有不同的电阻率特征,但是,根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电阻率分布,通常难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层,这是因为两者不仅都具有低电阻率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相似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资料和方法:运用电阻率层析图像的数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断层会呈现如下特征:1)由于孔隙度的加大和地下水的存在,使得断层表现出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它们既可以出现在浅部盖层中,也可以存在于深部基岩中,特别是在深部区域,它们尤为明显;2)它们还呈现出高角度的线性梯度带,在该梯度带两边的电阻率结构出现整体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正断层的上盘表现出低阻或/和班驳状的高阻和低阻扰动区,而下盘则为完整的高阻区,这与逆冲断层正好相反;3)与断层有关的电阻率异常区常常具有良好的大尺度水平连续性,并且可以追瞎异常区附近的精细电性结构。而地下水的电阻率特征为:1)如果没有裂隙,地表水所引起的低阻区非常浅,即使存在丰富的水源以及高孔隙度的砾岩和中粗砂。一般情况下,其底端深度不超过强风化区;2)地下水的电阻率值非常低,特别在高矿化度的地区。地下水,包括岩溶水和砂岩水,的电阻率总显示出局部水平延伸或/和面团状特征;3)地下水层的深度朝某个固定方向逐渐增加,并且其电阻率图像会随季节而变;4)一般情况下,在水下渗的地区,会出现降水漏斗,其上部为高阻,而下部为低阻,从而便形成了“Y”或“V”字型的典型结构。结果:利用上述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结论:仅依靠电阻率层析图像,可能极难准确地区分断层和裂隙水,这是因为裂隙水不但可能具有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而且在一定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水平连续性,还有,由于电阻率层析成像较差的垂直分辨率,难以精确确定断层的上端点位置,所以结合其它的物探手段如钻探和浅层地震勘探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渭河盆地南缘和北缘几条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迁移变化。利用横跨断裂的构造地层剖面 ,结合断裂上覆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对断裂活动强度迁移变化的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约 80~ 90万年前 ,渭河盆地南缘的临潼 -长安断裂带的活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骊山山前断裂也有活动性迁移现象 ,渭南塬前断裂开始强烈活动 ,渭南塬全面抬升 ;12万年前左右 ,渭河盆地北缘的口镇 -关山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该区断层活动的这些变化是对第四纪中晚期的 2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7.
The ratio of nitrogen/phosphorus (N/P) is known to affect cell proliferation of some marine micro algae.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N/P ratios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succession of phytoplankton using five marine micro algae species. We used two sources of nitrogen, NH4Cl (N1) and urea (N2), and a single source of phosphorous, NaH2PO4(P). The optimal N/P ratio that differed among the five species was affected by the source of nitrogen, being as follows (N1/P, N2/P in order): Thalassiosira sp. (30/1, 20/1),... 相似文献
138.
139.
“承德逆掩片”之商榷——来自燕山地区中元古代长城系的沉积地质证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外来岩片不但在构造变形上应具有显著的特征标志,而且在其卷入的各类地质体中也应该表现出与原地系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承德地区两条断裂之间所夹地质体,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晚侏罗世时期从该地区南部向北推覆而来的"逆掩片",水平位移量超过40km.本文对比研究了"逆掩片"内部和"根带区"中元古代长城系原始沉积特征和相带展布以及其他证据,发现承德地区长城系各相带原始展布和格局与周边同期沉积并无显著差别,这表明晚侏罗世期间发生自南向北大规模水平位移(>40km)的可能性很小,研究结果不支持"外来岩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0.
应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中国北部地区的地壳对邻近的渤海与黄海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虽然此应力场过于微弱不足以引发地震,但发现应力集中的位置及应力场变化较大的位置恰好与某些现代地震的震中一致。这一结果表明研究地壳对广泛分布的载荷的响应对研究区域地震构造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