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福建省东部晚中生代"南园组"两条代表性剖面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两条剖面所代表的火山活动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62~150 Ma和143~130 Ma.  相似文献   
42.
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岩片(块)经历了不同的褶皱变形.榴辉岩块(或透镜体)和硬玉石英岩片经历了高压-超高压背景下的两幕褶皱变形之后,在区域性第一幕变形期间主要发生透镜化为主,后期与围岩共同经历紧闭同斜第二幕褶皱.而其它岩片主要经历了现今野外可见的区域性三幕褶皱,其中区域性第一幕褶皱为片内残留褶皱,在斜长角闪岩透镜体中多见,宏观规律不明.区域性第二幕褶皱在露头尺度多见,轴面为折劈理,局部强烈置换成片理化带(复合片理或第二期片理),恢复第三幕褶皱改造作用后,揭示出各种岩片中的各级尺度的第二幕褶皱都为轴面北西倾南东倒、轴迹走向为NNE向的紧闭不对称褶皱,不对称性一致反映其指向与各种岩片向南东的逆冲运动有关.第三幕褶皱为以片理或折劈理为变形面的宽缓褶皱,轴迹走向NWW,枢纽向西倾伏.韧性剪切带为非透入性构造,分早晚两期,早期为韧性逆冲,新县穹隆以南,运动学标志指示向北逆冲,错切第二幕褶皱,结合新县穹隆北部向南的逆冲特征,反映这些韧性逆冲断层多数为第二幕大型褶皱翼部的次级逆冲断层;晚期为韧性滑脱带,其发育局限于几个岩性差异较大的接触带,带内伸展型折劈理发育,并对挤压构造样式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其盖层古生界和三叠系在印支运动期间经历了一幕宽缓褶皱作用,其轴迹方向主体也为NWW向.这一褶皱构造明显在变形时间、变形样式和展布方向上都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第三幕褶皱非常一致,说明它们具有动力学上的必然联系.同时,研究表明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没有经历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区域性第一、第二幕褶皱变形的记录,故本文认为印支期这两幕变形主要发生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边界上,并没有波及到板内,而且从东向西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具有穿时性.只有当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在第二幕变形之后构成了统一块体后,第三幕变形才波及华北板内.  相似文献   
43.
聚敛造山背景下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敛作用是所有造山带形成的共同原因,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聚敛作用背景下局部也可以形成伸展构造,而且在造山过程的不同时空位置上,伸展构造的类型与动力学机制也不相同。我国秦岭造山带南部武当地块北缘所发育的晚海西期伸展构造是碰撞过程中形成的伸展构造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4.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构造结.这里是整个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构造应力作用最强、隆升和剥露速率最快、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最强的地区.位于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区可分为3个构造单元:冈底斯(拉萨)陆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印度陆块.  相似文献   
45.
辽河断陷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全部划归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部分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断陷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微古植物、动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的研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层序。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断陷存在古生界储层,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成果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和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地区早古生代火山活动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整个特提斯构造域的基础上,从火山岩的角度对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地区构造演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地区早古生代火山活动反映了柴达木微板块从华北板块上裂解下来以后经历的大范围的拉伸作用,在昆中、祁漫塔格和柴达木北缘等地形成拉伸盆地或小洋盆,但并未形成典型的洋壳,并利用岩石微量元素对早古生代时期岩石圈厚度进行了初步的估算。  相似文献   
47.
随着多年的开采,我国许多矿山成为危机矿山,外围及深部的找矿工作迫在眉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矿山二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找矿预测的方法,并将其归纳为成果及原始资料的重新分析、成矿预测方法的正确选择、实物地质资料的重新利用、找矿思路的重新确定、成矿规律的重新认识5个方面内容,以期望生产矿山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力度,开辟深边部找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8.
超大陆(Supercontinent)是在地球演化某一阶段所形成的几乎包含当时所有陆块的一个大陆。超大陆的聚合是通过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来完成的,而超大陆的裂解往往是超级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因此,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势必对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地球的宜居环境。在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大陆深俯冲会导致大陆总体面积的减少和大洋面积的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另一方面,在超大陆的聚合期间,地幔岩浆喷发至地表的机会明显减少,通过火山射气进入大气圈中的CO2含量会急剧降低,从而形成极端寒冷干燥的冰室(Icehouse)气候,冰碛岩在低纬度地区广泛出现,不利于生物生存,或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相反,在超大陆裂解期间,大陆地壳会遭受拉伸减薄,大陆面积相对增加,大洋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另外,导致超大陆裂解的超级地幔柱所喷发的巨量玄武岩会导致洋壳加厚,也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此外,超级地幔柱巨量玄武质岩浆的喷发会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形成温暖潮湿性的气候(Greenhouse),有利于生命复苏或大爆发。然而,目前有关超大陆聚散的环境效应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主要局限于Pangea超大陆聚散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影响研究,一些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有待于通过对Rodinia和Columbia/Nuna等更古老的超大陆聚散的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比牟乳成矿带和其西部变质核杂岩区金矿床的控矿构造、成矿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可知,这些金矿床具有同构造、同成矿期、同物质来源的特点,控矿构造同为拆离断层,其中牟乳成矿带为拆离断层上盘发育的,一系列近似平行且等间距的NNE向的断层控矿.预测在牟乳成矿带下部,即在拆离断层附近可能存在品位更高、厚度更大的矿床.  相似文献   
50.
Hatchery-reared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L.) were exposed for 3 week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o sediment collected from polluted sites in Cork Harbour and a reference site at Ballymacoda, Co. Cork, Ireland. The potential of surficial sediment for inducing hepatic biomarkers was assessed at two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sation: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P450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and 7-ethoxy-resorufin O-dealkylase (EROD), 7-benzoxy resorufin O-dealkylase (BROD), 7-methoxy resorufin O-dealkylase (MROD), 7-pentoxy-resorufin O-dealkylase (PROD) activities] and DNA integrity (Comet assay). Positive controls were generated, either by exposing turbot to cadmium chloride-spiked seawater (Comet assay) or to beta-naphthaflavone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cytochrome P450 induction). The induction of cytochrome P450 activity (EROD, MROD and PROD) in animals following a 7-day exposure to contaminated sedim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exposed to reference site sediment and remained elevated thereafter; BROD was not induced.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following exposure to contaminated sediments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Although no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ction of alkoxyresorufin O-dealkylase activities and a particular chemical class was established, the induction of MROD and PROD activities in fish exposed to sediments containing complex contaminant mixtures, appear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han conventional EROD activity assays. We conclude from the present laboratory study that S. maximus is a suitable sentinel speci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moderately contaminated sediments and therefore allow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for future, ecologically relevant, field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