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6篇
  免费   1759篇
  国内免费   1026篇
测绘学   555篇
大气科学   932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2611篇
海洋学   608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336篇
自然地理   512篇
  2025年   9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299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ref) is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oncentration index (CI), concentration degree (CD) and concentration period (CP)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Tref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ref concent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at sub-monthly timescale based on the daily climatic variables from 1966 to 2015 in 2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t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of Tianshan Mountains in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the CI of ETref is about 0.40 and less concentrated than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t the southern slope, the maximum ETref appears in late June and is earlier than 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early July), ETref distributes more equally than precipitation, and the CI, CD and CP of these two variable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change based on the Mann-Kendall test. At the northern slope, both the maximum ETref and precipitation appear in early July, and ETref is more dispersed tha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maximum ETref at the northern slope tends to appear earlier due to the impacts of wind speed, relative humidity, sunshine dur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ETref concentration does not match 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particularly at the southern slope. The mismatch between ETref and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within a year reveals the water resources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22.
新疆和田地区的山普拉墓地位于古丝绸之路南线的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处。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对山普拉墓地进行多次发掘,其中玻璃珠类共计发现1369颗。本文主要以X射线CT技术为基础,对其中具有典型性代表的4颗蜻蜓眼玻璃珠从玻璃眼珠的基体、眼部装饰、气孔和珠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推测了最晚公元4世纪的历史背景下,玻璃眼珠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3.
随着对近场地震动研究上的深入,将地震近场效应影响纳入到结构的抗震设计的考虑范畴,已成为工程中的必须。为此,文中对近场脉冲地震作用下的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震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参考我国抗震规范设计出设防烈度为8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增大系数分别取1、1.25、1.5、1.75的四榀多层RC框架结构办公楼,并在OpenSees软件中,对4榀框架在近场水平脉冲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现规范、不考虑地震动近场效应设计出来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在近场地震下的抗倒塌性能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增大系数的加大,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在设防烈度8度区,规范中规定的地震动影响系数最大值的增大系数偏小,将增大系数调整至1.75时所设计框架,能更好地抵御地震动近场脉冲效应;另外,在震中距分别为5~10 km和0~5 km的近场地震作用下,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无明显的区别,因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取值,不必按震中距5~10 km和0~5 km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24.
三江平原西部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局部地区发现有珍贵的富硒土地,但对三江平原土壤硒的分布以及土壤硒含量的控制因素研究较少.三江平原西部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该区表层土壤主要以足硒为主,未见硒中毒土壤,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完达山山前至沿挠力河之间的冲湖积低平原地区,少量分布于萝北县城北部的湖成剥蚀台地,硒不足或硒潜在不足地区主要沿松花江河流以及萝北地区黑龙江古河道展布.根据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硒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认为三江平原表层土壤硒含量主要受表层土壤中有机质以及土壤质地中黏土的吸附作用影响,铁、锰等氧化物以及土壤pH对硒富集具有一定影响,但作用较小.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显示三江平原地区多为无风险区,是一块珍贵的清洁土地资源,当地可依托富硒土地发展绿色富硒农业.  相似文献   
25.
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热带海域最具生物多样性和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本研究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风险,开展了受损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和消失的致灾因子归因分析,综述了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修复技术研究。分析表明:①过去几十年来,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快速退化,包括大面积白化和死亡、多样性明显减少和生态功能显著衰退,主要归因于海洋升温与人类活动等致灾因子的影响;②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浓度情景下(RCP 8.5),相比工业革命前,到本世纪中叶,南海升温将可能远超过2℃,这表明南海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在逼近其气候临界点,即全球升温高于2℃时,90%~99%以上的暖水珊瑚将消失;③1980年代以来,海洋升温、海洋热浪和强热带气旋等海洋气候变化致灾因子对南海暖水珊瑚的危害性(影响的强度、范围和时间)明显增加,对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近岸海域的过度或破坏性捕捞、采挖和潜水等人类活动,对暖水珊瑚造成了严重损害,增加了暖水珊瑚的气候脆弱性,而这种人类活动既是局部的,也是全球性的现象,使得暖水珊瑚更难以适应全球变暖的影响。分析还表明,为了增强暖水珊瑚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恢复力(韧性),人们开展了诸多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修复研究,但主要是采用无性繁殖或结合人工基质的修复方式,而应用有性繁殖技术恢复受损珊瑚礁的方式仍较少;最近,暖水珊瑚耐热的基因适应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暖水珊瑚适应全球变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国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6.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67,自引:6,他引:67  
采用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的综合研究和室内编图基础上,提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碎屑堡岛-浅水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是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重要的古地理格局。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晚古生代盆地充填经历了裂陷海湾和陆表海浅陷共存、统一陆表海、近海内陆坳陷和内陆湖盆四个阶段,区域古地理格局由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碎屑堡岛-浅水三角洲复合体系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河流体系沉积,最终被河流-湖泊体系沉积取代。砂质储集体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展布在中、北部地区,以河流、三角洲砂体为主。  相似文献   
27.
羌塘东部治多县索加南一带在大地构造上属东特提斯构造域,处于金沙江缝合带与龙木错-澜沧江缝合带之间的昌都地块中部,广泛分布以海相为主的晚三叠世地层.其中的甲丕拉组火山岩主要由碱性玄武岩、粗面安山岩组成的一套中基性岩石,岩石化学表现为表现为低TiO2(<1%),高Al,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εNo(t)变化在-2.2~-2.4之间,εSr(t)变化在42.6~53.4之间,表现为弧火山岩特征.据此认为该火山岩是拉竹龙-金沙江洋盆(或甘孜-理塘洋)向南消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28.
在全球升温和人类工程活动下,高温冻土区块碎石护坡路基需要补强措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补强措施新型复合护坡结构。本文考虑青藏高原的气温特征和冷暖季风速差异的影响,基于非Darcy定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开放新型复合护坡结构的热传递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边界条件对新型复合护坡路基的热传递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开放新型复合护坡结构较封闭系统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和较快的降温速度。  相似文献   
29.
基于FVCOM的辽东湾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海洋数值模式FVCOM,对辽东湾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辽东湾的最大可能流速分布以及M2、S2、K1、O1分潮的潮流椭圆分布和潮致余流分布等,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结果显示,辽东湾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流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流;最大可能流速的分布受水深和岸线等因素的影响,辽河口东侧最大可能流速达140cm/s;辽东湾顶部余流速度较大,在盖州滩以东水道M2分潮潮致余流最大流速达9cm/s,在盖州滩东南侧存在1个逆时针的余流涡,是控制辽河口径流携沙分布的重要动力要素。  相似文献   
30.
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ECP的1°×1°再分析资料,从暴雨特征、天气背景和暴雨发生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及非地转湿Q矢量等方面对2010年7月8—13日和2012年7月12—19日湖南两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成因进行阐述。结果表明:湖南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路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东北低涡和低层切变线是造成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的θse高值区、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及湿Q矢量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第二次暴雨过程冷空气势力比第一次暴雨过程更强,低层切变线在湘北及湘中偏南地区摆动,使较强水汽辐合在中低层维持了5 d,因此第二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更广且持续时间更长。而第一次暴雨过程副热带高压更强盛,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更明显,垂直上升气流更强,高能高湿更易触发短时强降水;同时由于第一次暴雨过程开始前湖南全省降雨已经明显偏多,且强降雨带集中在湘北地区,加之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从而更易导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