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超站仪定位系统概述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论述了超站仪定位系统的定义、研究思想与目标,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该系统是对现有测量作业方法的较大改革。由于它的普遍性、方便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必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洼里砾岩地下水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孔、地下水位、水质、温度和同位素等多源数据,识别了洼里地区的地质结构、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化学、地下水温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了洼里砾岩与奥陶系、第四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洼里砾岩在西部与奥陶系地层直接接触,与奥陶系含水层存在水量交换通道;洼里砾岩与奥陶系和第四系地下水水位具有一致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水位高值一般出现在1—2月,水位低值出现在5—6月。同时,洼里砾岩、第四系和奥陶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Mg型,且C-14和S-34同位素值相近,地下水温度变化规律具有区域一致性。结果表明,洼里砾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好,与奥陶系和第四系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循环特征表现为:地下水主要接受西部奥陶系地下水补给,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径流,主要排泄方式为侧向径流和向第四系含水层越流。  相似文献   
93.
通过与陕西省文物局合作,以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塔为例,利用FLEX技术建立基于B/S架构的Web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的文物数据存储和管理,利用自身优势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4.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5.
杨力  赵海山  董明  徐世依  南天浩 《测绘学报》2016,45(Z2):139-146
采用IGS发布的GIM数据,提出了一种结合滑动时窗法和临近格网点电离层TEC相关性分析法的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分析震区附近5个格网点TEC的异常变化情况,发现震前电离层TEC发生明显异常变化,且格网点之间的TEC序列相关性受地震显著影响;通过分析二维电离层图的TEC异常空间分布,发现震前三天震中附近分别出现6h、12h和6h的异常。最后利用电离层层析的方法,对电离层异常时刻进行了电子密度的反演,进一步分析了电子密度在电离层异常时刻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6.
构造成因的沟谷建模及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型等多个层次构建构造成因的沟谷形成、演变的动态地貌模型。同时,以新疆玛纳斯河西岸红山嘴电站Ⅲ级阶地上的沟谷为例,对模型进行动态三维可视化。模型演算与可视化的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所研究地区的沟谷演化规律,可以用来恢复古沟谷形态和预测将来的形态。  相似文献   
97.
云南宣威煤矿开发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获取的WorldView -2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以GIS平台为支撑,对云南宣威市(羊场、东山、海岱、田坝)煤矿矿山进行调查;结合野外实地查证及研究区矿权数据和地质资料,系统建立了煤矿矿山遥感解译标志,对矿山开采情况进行解译.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煤矿矿山硐口分布明显受含煤地层及断层限制,硐口越界现象较为普遍.建议矿政管理部门充分考虑矿区地形、地质条件,针对硐口越界矿山,变更采矿权范围,促进矿业秩序全面好转.  相似文献   
98.
Using the ERA-40 data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eleconnection over the extratropical Asian-Pacific reg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sian monsoon rainfall and the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analyzed impa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P) heating and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n the teleconnection. The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PO) is defined as a zonal seesaw of the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in the midlatitudes of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When the troposphere is cooling in the midlatitudes of the Asian continent, it is warming in the midlatitudes of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North Pacific; and vice versa. The APO also appears in the stratosphere, but with a reversed phase. Used as an index of the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Asia and the North Pacific, 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explor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sian and Pacif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The APO index exhibits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t shows a downward trend during 1958-2001, indicating a weakening of the thermal contrast, and shows a 5.5-yr oscillation period. The formation of the APO is associated with the z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caused by a difference in the solar radiative heating between the Asian continent and the North Pacific.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further reveal that the summer TP heating enhances the local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upward motion, and then strengthens downward motion and decreases the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North Pacific. Thi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APO.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El Nino/La Nina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do not exert strong influences on the APO. When there is an anomaly in the summer APO, the South Asian high, the westerly jet over Eurasia, the tropical easterly jet over South Asia,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the North Pacific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anomalous Asian monsoon rainfall and tropical cyclon  相似文献   
99.
利用五营区森林未开采期1958~1967年的10a与开采后1994~2003年的10a气象资料,1971~1980年森林内(原始林)与森林外(本站)气象资料和1957~2005年五营区汤旺河年最高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森林采伐对五营林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利用五营区1958~2007年50a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五营区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五营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五营区年降水量年际之间差别较大,50a中涝年7a、旱年5a。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引起当地气候变化的原因并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