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5篇
  免费   1027篇
  国内免费   1365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1205篇
地球物理   1264篇
地质学   2937篇
海洋学   557篇
天文学   198篇
综合类   495篇
自然地理   66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358篇
  2017年   318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4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杨朱两矿受水害威胁严重,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利用其结果,综合分析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并进行了矿井充水性分区和安全开采的排水量预测,为正确制定矿井防治水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2.
山东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牧牛山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牧牛山花岗岩为古元古代(2 138±15 Ma)岩浆侵入产物,是一套钾玄岩系列岩石,A/CNK为1.07~1.13。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模式,轻稀土和重稀土分异明显,Eu/Eu*值为0.59~0.71。蛛网图表明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h、U、Nb、Ta、Ti、P)。岩石10 000 Ga/Al值(2.73~2.85),为A型花岗岩。岩石的Mg~#值为12~28,Nd/Th值为1.62~1.96,Rb/Sr值为4.70~9.71,显示壳源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古元古代胶辽地块向西俯冲引发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牧牛山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3.
水热法从钾长石中提取钾、硅、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热化学反应将钾长石中的钾、硅和铝转变为可溶性组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不同水热反应实验条件对钾长石中钾、硅、铝溶出率的影响,并根据溶出率结果优化了反应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1)在190℃条件下,随生石灰加入量的逐渐增加,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在相同的生石灰、钾长石比例下,当反应16 h后,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趋于平缓.(3)随反应温度的逐渐增加,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4.
The Qinling Group was previously interpreted as the oldest Precambrian basement unit of the North Qinling Terrain, recording its formation and early crustal evolution. The Qinling Group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gneisses, amphibolites, and marbles, which underwent multi-phase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In order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is group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situ U–Pb dating and oxygen isotopic analysis of zircons in combination with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Sr–Nd isoto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two dominant rock types, amphibolite and felsic gneiss. Felsic gneisses exhibit enrichment of LREEs and LILEs (Rb, Ba, Th, K, Pb),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depletion of HFSEs (Nb, Ta, P, Ti). The rocks have slightly elevated δ18O values (6.5–9.3 ‰) and initial ε Nd values of ?4.6 corresponding to two-stage Nd model age of 1.99 Ga. Amphibolites are also enriched in LILEs and LREEs and depleted in Nb and Ta and have homogeneous δ18O values (5.0–6.0 ‰), but higher initial ε Nd values (2.8–3.3) and younger two-stage Nd model ages (1.29–1.24 Ga) compared to the gneisses. The zircon age record indicates that the gneisses and amphibolites were formed in a ~960 Ma volcanic arc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in a rift setting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A major metamorphic event took place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Based on the age spectrum of detrital zircons, the Qinling Group is interpreted as an autonomous geological unit, which was mainly derived mostly from 1,000 to 900 Ma old granitoid rocks. The North Qinling Terrain can be regarded as a remnant of the Grenville orogenic belt with an early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相似文献   
125.
台风移动规律的研究 Ⅱ.小地形与边界层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出发,着重分析了小地形(地形高度与台风系统的的垂直厚度相双为小量)的抬升作用和边界层的摩擦作用对台风移动影响的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较高地势对台风有“吸收”作用;边界层摩擦辐合引起的艾克曼抽吸有利于台风产生沿局地流场引导速度方向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126.
东亚季风指数及其与大尺度热力环流年际变化关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将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相结合 ,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 ,该季风指数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印度洋 -西太平洋上空反 Walker环流及夏季越赤道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环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强、弱异常东亚夏季风年份 ,异常的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的辐合 (辐散 )中心在垂直方向不重合 ,高层 ( 2 0 0 h Pa)速度势与东亚夏季风显著相关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上 ,该异常环流的高层的辐合 (辐散 )通过改变低层空气质量而影响夏季 50 0 h 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采用 SVD分析进一步发现 :与海温耦合的异常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空的上升支表现出南北半球关于赤道非对称结构 ,亚澳季风区受该异常 Walker环流控制。因而 ,东亚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可直接通过这种纬向非对称的 Walker环流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27.
一次典型梅雨锋锋面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1999年梅雨期在长江中下游维持着一条典型的梅雨锋 ,锋面和梅雨雨带呈东西走向 ,从中国的四川省一直延伸到日本。锋面两侧的温度及湿度对比明显 ,并且其上有数个中间尺度的低涡沿梅雨锋依次向东移动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造成严重的梅雨暴雨和洪涝。文中分析了 1999年这次典型梅雨锋的锋面结构。结果表明 ,从温度场看 ,由于梅雨区对流和降水的显著发展 ,梅雨锋的低层温度对比几近消失 ,其中上部仍具有典型的上宽下窄的锋面结构 ,锋面随高度向北倾斜。在低层经向温度场呈现复杂的暖 -冷 -暖的结构 ,即北部华北平原为地面感热加热造成的相对较暖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中间为冷空气南下和降水冷却造成的相对较冷的梅雨区 ,南部是相对较暖的热带海洋气团。在这种温度场下 ,由北部低层变性暖气团与梅雨区偏冷空气形成了明显的温度对比区 ,文中定义这个区域为梅雨赤道锋。因而 ,在低层东亚梅雨区的锋区结构由梅雨赤道锋和减弱的梅雨锋构成。在 6 0 0hPa以上前者消失 ,只有单一的极锋型的梅雨锋结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文中给出了东亚梅雨期锋面结构模型图。另外还指出 ,从假相当位温场分析 ,主要表现出梅雨区的深厚对流。降雨引起了高θse带及其南北高θse梯度区 ,其北侧高θse梯度区大致相当于梅雨锋 ,而南侧高θs  相似文献   
128.
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和南海季风爆发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1980 ̄1986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格点资料和1980 ̄1992年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观测到的黑体辐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及其可能机制。发现亚洲夏季风建立征兆最早出现在中南半岛-南海地区,随后自该地区分别向西、向东扩展;中南半岛地区是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天然分界线,其两侧夏季风的建立特征和形成机制迥然不同。亚洲夏季风自东向西逐渐建立的格  相似文献   
129.
130.
利用1960-2010年江西省81个台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OAA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ERSST-V3),分析了江西省冬季气温异常与海温异常的相互联系,并运用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初步探讨了关键区海温异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影响江西省冬季气温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和关键时段分别为同期印度洋(10°S~20°N,54°~90°E)、同期西北太平洋(20°~40°N,120°~180°E)和前期8-9月北大西洋中部(24°~44°N,20°~60°W)海域;②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暖水年预示暖冬年好于印度洋区,而印度洋区冷水年预示冷冬年稍好于西北太平洋区,冬季西北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异常可以修正前期8-9月北大西洋中部海温异常对江西省冬季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