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篇 |
大气科学 | 33篇 |
地球物理 | 50篇 |
地质学 | 129篇 |
海洋学 | 35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29篇 |
自然地理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湘鄂赣二叠纪沉积盆地是在华南陆块基础上发育而成,具有扬子克拉通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扬子克拉通盆地、湘赣板内拉张盆地和华夏克拉通边缘盆地等四类。根据古暴露等标志,建立了各类盆地的沉积层序,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运用层序地层编图法编制了湘鄂赣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深化了该区岩相古地理研究,详细建立了沉积体系域模式和岩相古地理演化特点和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2.
本文初步研究了遥感、GIS和制图一体化实用技术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和沙漠地区TM数据进行了特征信息分析;给出了分层分类和GIS辅助分类结果;经模糊推理和人机交互修改,将提“纯”的遥感专题数据作为GIS的动态信息源,对GIS进行扩充与更新;最后在GIS支持下分层提取专题图并进行辅助制图。 相似文献
43.
简要介绍了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的组成和基本原理,重点叙述了它在小流域治理试区的应用作业和应用结果,并讨论了它的适应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应用前景等。该法的监测模型可与美国近年刊出的RUSLE相媲美,且其因子算式算法系由我国实测资料所建,故更适合我国水土流失实际的应用效果,尤其适用于遥感和GIS数据的微机处理。其应用结果,不仅有比常规调查法和定性遥感法更准确实用的流失总量、各级面积的统计数据和流失现状图,而且还有流失治理规划的防治强度预报图。在UNDP试区应用表明,该法所建立的系统,也可对小流域(大于7km2)每年实施监测,以获水土流失变化动态的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44.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45.
26S蛋白酶体是真核生物中一种具有ATP依赖性的蛋白酶复合体,主要通过泛肽途径选择性降解细胞内与代谢调控、细胞周期有关的功能蛋白及异常蛋白,参与多种细胞活动的调控过程。26S蛋白酶体由具有催化活性的20S亚复合体和一个具有调节作用的19S亚复合体组成,其中19S亚复合体中的ATP酶亚基是调节26S蛋白酶体活性的重要组件。本通过简并引物PCR手段,从软体动物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中扩增到参与构成19S亚复合体的S4和S7(MSS1)两个亚基的基因片段。这两个基因片段所编码的ATP酶组件包含有Gx4GKT,DEID,SAT和H/QRxGRxxR等26S蛋白酶体ATP酶亚基的共同功能基序。这是首次在软体动物中报道26S蛋白酶体的ATP酶亚基基因序列,为研究软体动物中26S蛋白酶体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6.
利用质谱和毛细色谱等技术分析了澳大利亚的11个陆相原油样品和中国的部分陆相原油样品,通过对原油的姥鲛烷、植烷、姥植比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对比,对主要的陆相成油环境中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原来单方面利用原油中姥植比或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来划分原油形成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原油形成环境的综合判识模式;即以δ13C‰值为横坐标,以Pr/Ph比值为纵坐标,不同成因的原油均落在了不同的区间,并清楚地划分出了五种基本类型的成油环境:Ⅰ.淡水-微咸水湖相环境;Ⅱ.咸水湖相环境;Ⅲ.河流-湖沼相环境;Ⅳ.泥质-沼泽环境及三角洲带;Ⅴ.海相环境。 相似文献
47.
48.
随着石油勘探类型的转变和发展,如何高效且准确地识别地层中的裂缝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构建了斯通利波在裂缝地层中传播的理论模型,得到了斯通利波在经过裂缝带时会形成反射斯通利波,以及地层中裂缝的条数越多、斯通利波反射系数越大的理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辽河盆地火成岩地层的声波测井数据进行了斯通利波波场分离(中值滤波),得到反射斯通利波,并计算了裂缝地层的反射系数。同时对该地层的电成像测井数据进行了孔隙度分布谱和区间孔隙度分析。研究表明:在裂缝发育的地层,反射斯通利波能量增强,反射系数变大;裂缝发育地层电成像孔隙度分布谱明显变宽,电成像区间孔隙度中大孔隙占比增大,显示次生孔隙(裂缝)发育。 相似文献
49.
随着露天采矿深度的提高以及矿坑边坡坡度的增大,矿坑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在地震下作用,矿坑边坡的稳定性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介绍Newmark理论和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Newmark方法,以地震多发地带南美洲厄瓜多尔共和国的米拉多铜矿区为实例,在已知临界位移条件下,反推临界加速度和临界坡角,并探讨其与震中距以及震中距与位移、震中距与震级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可用于地震滑坡的定量分析,为矿坑的开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降雨与灌溉是黄土地区最常见的地灾驱动力。通常情况下,入渗深度较浅且主要受细微观通道的控制,孔隙结构对渗流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为了研究浅层黄土孔隙结构分布规律,以泾阳南塬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CT断层扫描法和压汞法分析黄土结构,观察并讨论细微观孔隙结构特性随黄土埋深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①泾阳浅层黄土根据其孔隙结构特征可划分为三层,1~2 m为第一层,3~4 m为第二层,5 m为第三层;②孔径小于1.0 mm的孔隙占总孔隙数量的95%以上,以类球状和柱状的封闭孔隙为主;③孔径大于0.8 mm的孔隙占总孔隙体积的65%以上,多为枝杈状和柱状的连通孔隙;④随着埋深的增加,连通性逐渐降低,大孔隙的变形破坏对黄土结构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⑤根据压汞试验可知,集粒内孔隙以0.2 μm为界,随着埋深的增加左侧孔隙占比无明显变化,右侧随之增大。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探索浅表层黄土细微观孔隙渗流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