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62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014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61.
冈底斯铜矿带含矿斑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含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的本质特征,是由俯冲到深部的新特提斯洋壳在榴辉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本文用冲江和拉抗俄两个矿区含矿斑岩的黑云母和斜长石斑晶测定了它们的40Ar/39Ar年龄,结果表明两个矿区虽然相隔百余千米,但形成时间非常一致.两个黑云母斑晶的坪年龄分别为13.5±1.0 Ma和13.42±0.10 Ma;两个斜长石斑晶分别给出了12.22±0.05 Ma和12.5±1.3 Ma的坪年龄.考虑到斜长石和黑云母对40Ar/39Ar系统较低的封闭温度,这些结果与辉钼矿给出的斑岩铜矿的Re-Os等时线成矿年龄(14 Ma±)是一致的.根据含矿斑岩的产出位置和形成时间推测,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可能以高角度向亚洲大陆下俯冲进入岩石圈地幔.含矿斑岩和矿(化)带近EW向产出指示着斑岩岩浆上升侵位和铜矿化过程与高原达到最大高度的隆升过程是同步的.在此之后,高原的应力体制转变为Ew向伸展,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SN向塌陷构造-裂谷和正断层.  相似文献   
962.
华北陆块北缘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指一个区域内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成矿作用的演化及时空结构。在华北陆块北缘划分出18个矿床成矿系列,讨论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华北陆块北缘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证实该区域经历四个主要的地壳演化及成矿时期,依次出现太古宙克拉通矿床、元古宙陆内-陆缘裂陷带矿床、古生代陆间增生褶皱系和陆内盖层矿床、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矿床,存在三个(3000~2500Ma,1900~1400Ma和180~140Ma)成矿作用高峰。成矿谱系指示了从太古宙进入元古宙时,海水和大气的氧化还原电位明显升高的过程。成矿谱系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63.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刘建中 《贵州地质》2003,20(1):30-34
详细阐述了水银洞金矿床的矿石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嵌布特征,初步划分了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对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4.
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总被引:30,自引:27,他引:30  
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小秦岭脉状金矿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脉状金矿床石英及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等三种类型,各热液阶段形成的脉体内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脉状金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三期流体成矿作用,第一期形成乳白色石英大脉,它构成了矿脉的主体,流体的性质为富H2O热液,但无金的成矿;第二期(成矿期)流体为中低盐度CO2-H2O-NaCl热液,它叠加在了石英大脉之上,形成(块状)黄铁矿-浅色石英矿体和(网脉状)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矿体,成矿期内热液的温度、压力及流体组成的变化是金沉淀成矿的原因;第三期热液又转成低盐度的富水流体,形成石英-碳酸盐脉体,金矿化微弱。  相似文献   
965.
黄维全 《云南地质》2003,22(3):267-273
东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火山喷流作用及壳源含金热流的再循环。边缘深大断裂控盆和产生的多期表部脆性变形,除使区域上古生界地层和早期形成的(火山喷发不整合)结构面卷入构造变形,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形状、不同性质的剪切透镜体、断层三角块和变形面理外,同时由于深部与浅表部构造的互通,使区内形成含金高热流场,导致不同层次的含金热流沿性质已发生改变的华力西不整合面(带)成矿与控矿。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叠加冷水含金矿液次生淋漓作用,构成了区内独具特色的二元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966.
过去已知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气孔状熔岩中含有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虽然先后探明了几十个小型铜矿或矿化点,但始终未取得找矿突破。最近,在该熔岩层上下的凝灰岩中鉴别出难识别矿化类型,即与沥青和有机质碳紧密伴生的富铜矿石,甚至在气孔状熔岩中发现呈杏仁体含铜沥青,因而可能构成大规模矿化。在矿体中还见到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杏仁体和细网脉,与沥青团块抑或共生抑或稍晚于后者。通过对沥青和方解石的碳和碳氧同位素的测定,前者的δ^13CPDB值变化在-32.6‰~-30.9‰之间,后者的δ^18OSMOW和δ^13CPDB值分别为19.0‰~23.0‰和-18.4‰~-13.5‰。初步认为这些沥青为火山喷发后异地石油贯入及挥发的结果。与矿石密切相伴的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为矿化过程的蚀变产物。表明含铜流体流经沥青和有机碳富集这些地球化学障时卸载成矿。  相似文献   
967.
斑岩铜矿的源岩或源区探讨   总被引:50,自引:18,他引:50  
世界斑岩铜矿主要产于中亚-蒙古带,环太平洋带和特提斯带,上述三个地带分别为古生代、中新生代和新生代聚合板块最活跃的地区。还有少数斑岩铜矿产于前寒武纪造山带,推测类似的板块聚合的地质环境可能从前寒武纪就开始了。作者结合斑岩铜矿产出的地质环境分析,利用大量锶初始值、εNd(t),εSr(t)和REE等资料,说明成矿斑岩的源岩或源区与大洋玄武岩(或亏损上地幔)比较接近。由此推测成矿斑岩主要是洋壳或上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但也有部分下地壳混合的证据。斑岩铜矿带在空间上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吻合,与板块缝合带相伴生(产于板块缝合带的上盘);在时间上从洋壳俯冲(Subduction)到陆陆碰撞造山过程(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y)都有斑岩铜矿产生,因此,它们贯穿活动大陆边缘增生到岩石圈折沉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68.
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带埃达克岩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45,自引:34,他引:45  
土屋-延东铜矿带位于东天山晚古生代大南湖增生岛弧带,各矿岩石斜长花岗疵岩侵入于岛弧火山岩区通过对容矿围岩化学组成的研究表明,主量元素SiO2、Al2O3和MgO的含量分别为64.37%~72.28%、17.77%~17.7l%和0.55%~1.35%,微量元素Y、Yb和Sr的含量分别为4.42~11.1(μg/g),0.38~0.87(μg/g)和619~738(μg/g),LREE为富集型和Eu为正异常,这些特征反映斜长花岗斑岩为埃达克质岩,本区埃达克岩与铜矿化存在密切的时空关系,铜矿形成时代与埃达克岩相近,形成于早石炭世,而火山岩形成于泥盆纪、铜矿与埃达克宕紧密共生,矿区范围埃达克岩多被蚀变并铜矿化。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埃达克质岩浆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的物质和流体来源。进一步研究表明,岛弧火山岩与具埃达克岩性质的斜长花岗斑岩形成于不同的地质过程。本区中基性-中酸性的岛弧火山岩是由于大洋板块俯冲到深部,因脱水作用使板片之上的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而埃达克岩是俯冲到深处具MORB性质的板片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后直接侵位于近地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69.
辽河盆地沙三期火山-侵入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辽河盆地沙三期火山-侵入岩为一套偏碱性的双峰式岩系,其基性端元为碱性玄武岩,中偏碱性端元为粗面质熔岩和侵入岩。碱性玄武岩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h、Zr、Hf、V等)和轻稀土、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Rb和K,具有与板内碱性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类似的特征。粗面质岩石显示与基性端元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不相容元素含量总体上高于碱性玄武岩,但具强烈的Sr和Eu亏损。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玄武质岩石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其源区可能有金云母和石榴石残留。玄武质岩浆上升到较浅部位后进一步发生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和磁铁矿等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粗面质岩浆,地壳物质混染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70.
The authors measured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seven USGS rock reference standards, i.e. AGV-1, AGV-2, BHVO-1, BHVO-2, BCR-2, BER-1/1 and W-2, together with NBS 981 using a micromass isoprobe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MC-ICP-MS) at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3Tl-205Tl isotopes were used as an internal standard to correct for mass-dependant isotopic fractionation. The results for both NBS 981 and USGS rock standards AGV-1 and BHVO-1 are comparable to or better than double- and triple-spike TIMS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ata in precision. The data for BHVO-2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GV-2 and BCR-2 are reproducibly higher for 206Pb/204Pb, 207Pb/204Pb and 208Pb/204Pb than double-spike TIMS data in the literature. The authors also obtained the Pb isotope data for BIR-1/1 and W-2, which may be used as reference values in future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linear correction for Pb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s adequate with the results identical to those cor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