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3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531篇
测绘学   208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256篇
地质学   999篇
海洋学   35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变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地质过程,特别是沉积地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和地貌与沉积物分析,研究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形成和演变原因进行探讨。晚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从第二排山麓到下游冲积平原,可划分为四期规模较大和三期规模较小的冲积扇;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形成演变受气候、构造或气候—构造耦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具有多成因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72.
边疆省域旅游效率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效率评价对区域旅游业提质增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为实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旅游业效率进行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空间统计方法对旅游效率空间关联和整体趋势特征进行剖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着重探讨了旅游效率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综合效率总体水平较好,但州市间差距较大,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2)旅游效率呈现空间集聚态势,综合效率整体呈“南北两翼高中间低,东西平稳过渡”空间特征,高效区在滇西北“趋同集聚”;纯技术效率在南北方向呈“U”型趋势,东西方向上梯度递减;规模效率总体呈现“南北两翼高中间低,西高东低”趋势特征;3)旅游从业人数、交通网络密度和景区丰度是云南省旅游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子交互作用时均高于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3.
新一轮的职能改革赋予自然资源部门新的职责,文章在分析了现有自然资源业务数据和基础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提出了新型基础测绘的相关技术要求、应用方向和地理实体数据的技术路线,为新型基础测绘的开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为基础测绘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渤海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渤海1998年9月航次的调查结果.小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为(8688±5097)个/m2,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平均丰度为(663±569)个/m2,占总数量的76%.根据77种底栖桡足类丰度所做的聚类和标序分析将渤海20个站位划分为4个组合.根据11种环境因子数据所做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研究海域划分为两个生境、4个亚区.对研究海域进行的分区与自然分区是基本一致的.支配研究海域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和沉积物粒度.  相似文献   
75.
渤海湾流场以及污染物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以了弄清渤海湾这一具有广阔潮间带典型海域的潮流以及污染物分布状况,采用考虑“窄缝”的二维动边界潮流和对流对涝海湾流场以及污染物分布的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应用潮流以及污染物分布的实测模型进行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76.
胶州湾增养殖海域营养状况与赤潮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对胶州湾女姑山增养殖海域1998年5月~9月的连续监测资料,参照潜在性富营养化的概念,应用NQI指数对该海域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认为该海域水质富营养化是7月3~8日Skeletonemacostatum和Biddulphiaaurita混合型赤潮形成的基础,磷、硅营养盐的消耗是赤潮消亡的主要原因;赤潮消亡之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水体叶绿素a仍保持较高含量,NQI指数也相应较高,水质表现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由于磷酸盐的限制没有发展为赤潮。  相似文献   
77.
在总结各种文献对光程放大校正因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颗粒物吸收系数量值和吸收光谱谱形两个方面,对不同光程放大校正因子对中国近海典型水体颗粒物吸收光谱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当ODf-ODf(750 nm)的吸光度在0.005~0.5的范围时,不同光程放大校正因子得到的悬浮颗粒物吸光度值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8.
2007年夏季在东海舟山海域河口锋区开展了陆源溶解有机质的调查研究。测定了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在激发波长370 nm/发射波长460 nm处的荧光强度和在λ=355 nm处的吸收系数,用于代表陆源CDOM浓度,并测定了荧光指数以指示CDOM来源。结果表明,CDOM的荧光值和紫外吸收系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陆源CDOM浓度大体有向海方向降低的趋势,但是纵向上存在一些"突跃"现象。在舟山海域东北角不时观测到表层水体含有高浓度的CDOM,但变异性很大,推测可能该海区受到长江口羽状流的影响。在连续观测站发现陆源CDOM浓度在低平潮时往往比高平潮时要高。河海水在混合过程中CDOM浓度与盐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在低盐度的悬沙锋区(S<24)CDOM浓度明显低于理论稀释值,而在较高盐度的羽状锋区,CDOM浓度接近于理论稀释值。在盐度为24~31范围内,大部分水样的荧光指数在1.50上下波动,表明其中CDOM来源以陆地来源为主;在较低盐度(S<24)的水样中荧光指数在1.70至1.90以上,表明CDOM以海洋来源为主,这与其陆源组分在高浊度的低盐度区存在显著的去除过程有关。研究表明,舟山海域水质存在着显著的变异性,与近岸羽状流密切相关,陆源溶解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对此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79.
使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提供的2005—2009年连续5 a日本南部海域的ARGO浮标资料,通过建立标准层,统计并提取各标准层的剖面温度,采用AKIMA插值方法计算各层的温度梯度。较详细分析了该海域温度垂直剖面特征及温跃层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使用分段三次多项式拟合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该海区的温度垂直剖面模型,并利用2010年ARGO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经过模型模拟的剖面温度与实测温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到0.99以上。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