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牟军  王安华  黄道光 《贵州地质》2010,27(4):278-281,254
本文通过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西部)煤炭普查项目的具体实施,对勘查区含煤岩系的地层岩性、物性特征、地层组合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阐述了该区煤层对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22.
从江县黎家坡南华系剖面位于黔桂交界处,交通尚便,是一条地层发育良好、厚度巨大、沉积连续、层序完整、顶底界线清楚的剖面。内部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依次为:长安组、富禄组和黎家坡组,其划分标志清楚,易于识别和掌握,并可进行区域对比。在剖面上,南华系与下伏青白口系下江群隆里组和上覆震旦系陡山沱组均为整合接触。该剖面较完整而连续地记录了该区南华大冰期(包括长安冰期、富禄间冰期和南沱冰期)的沉积演化史,是研究雪球事件的良好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323.
扬子地台内晚奥陶世末—早志留世初五峰—龙马溪组内沉积了多层钾质斑脱岩,但对于该时期扬子地台西缘钾质斑脱岩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大关地区新地2井五峰—龙马溪组内沉积的钾质斑脱岩进行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确定扬子西缘该时期钾质斑脱岩原始岩浆类型及其所产生的构造环境.矿物学特征表明,钾质斑脱岩主要由黏土...  相似文献   
324.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时间短、剂量低等独特优势,是目前X射线骨密度测定技术的"金标准".本文采用半导体CdZnTe探测器模块搭建半导体光子计数骨密度能谱测量平台,针对CdZnTe半导体探测器信号特点,使用移动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不同材料高低能拟合校正.移动最小二乘算法通过权函数改变目标数据点周围节点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325.
焦志斌  牟永春  沙秋 《海洋工程》2014,32(2):104-109
调查分析了仿生草防护技术研究现状,参照中石油辽河油田海南8海底管线海域水流和地质条件,采用1∶10比尺进行水流作用下水槽断面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滩海区域仿生草的缓流效果和仿生草周边泥沙冲淤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流作用下,海底仿生草草内流速减小,草外流速增大;铺设仿生草对减小作用于铺设段海床的水流动力有较好效果,水位较高时,仿生草有较好的缓流促淤效果,但在水位较低、流速较大时,仿生草因铺设密度较大而产生较大的局部冲刷。水深小于2 m的滩海区域要慎重选用。  相似文献   
326.
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是能源资源调查与勘探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开展岩相古地理研究,必须要准确理解和定义与岩相古地理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现在涉及到相的研究成果,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相的含义、使用及其分类不尽一致。通过系统回顾“相”一词诞生到发展演化过程,结合多数学者的意见和使用习惯,本文建议采用“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的含义。对于相的命名,可以使用代表物质的如灰岩相;代表环境的,如河流相;代表成因的,如浊流相;代表生物综合特征的,如笔石相;以及代表构造背景如磨拉石相等。对侧重环境的相命名与分类,按照“环境+相”原则来使用。根据研究程度,按照相(facies)—亚相(subfacies)—次相(suborder facies)来描述和分类。即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亚相是相的次一级环境的物质表现,次相是亚相的次一级环境的物质表现,而微相(microfacies)则是岩石薄片、揭片和磨光面中的生物学和沉积学的全部特征。  相似文献   
327.
为探究微塑料对牡蛎免疫力的影响,该研究对近江牡蛎(平均壳长:6.6cm)采用壳内推注的方式注入不同浓度的聚苯乙烯微塑料(0.05、0.5、5 mg·L–1,以无菌生理盐水为稀释液),分别胁迫24 h、48 h和72 h后,检测分析牡蛎鳃组织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胁迫24 h后,微塑料浓度对AKP的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SOD、AKP和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48 h后,微塑料浓度上升导致A-chE活力显著下降(P<0.05), CAT、SOD和AKP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72 h后,微塑料浓度的升高, AKP和AChE的活力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SOD、CAT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力与之呈现相反的趋势,显示先升后降的趋势。随时间和浓度的增长, MDA处于一直上升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微塑料可使牡蛎产生免疫应激反应,且胁迫时间越长,牡蛎免疫应激反应越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