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385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653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Under the assumptions of triangular cross section channel and uniform stable flow,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minimum ecological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MEIFR) is deduced.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wetted perimeter method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two techniqu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tical point on the relationship curve between wetted perimeter, P and discharge, Q. It is clearly shown that the results of MEIFR based on curvature technique (corresponding to the maximum curvature) and slope technique (slope being 1)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the P-Q curve, the slope of the critical point with the maximum curvature is 0.39 and the MEIFR varied prominently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lope threshold. This indicates that if a certain value of the slope threshold is not available for slope technique, curvature technique may be a better choice. By applying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MEIFR in the losing rivers of the Western Rout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 the MEIFR value via curvature technique is 2.5%-23.7% of the multi-year average annual discharge, while that for slope technique is 11%-105.7%. General conclusions would rely on the more detailed research for all kinds of cross-sections.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纪可能全部或部分俯冲到岩石圈深部,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成岩时代为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形成于弧后扩张脊构造背景,成岩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岛弧深成岩成分变化较大,由闪长岩变化到花岗岩,成岩时代为奥陶纪。而造山带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则具有双层结构,由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基底,盖层为全吉群。  相似文献   
13.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流体地质填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地质填图是一种全新的地质调查及找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进行流体地质填图试验,研究了矿集区的控矿地质要素、各种主要的矿床(点)特征、成矿流体子系统及流域、流体的盐度与均一温度、流体的气液相成分、微量元素含量、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流体的浓集中心。得到的流体地质图基本反映了本区成矿流体的性质与状态,反映了两个成矿流体子系统的基本特征,圈字了2个成矿流体子系统的流域范围及7个成矿流体浓集中心。这些浓集中心与已知矿化点分布、化探异常及有利的地质条件基本吻合,成为该区进一步找矿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本项目的实践表明,流体地质填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找矿手段。  相似文献   
14.
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及岩心观察资料,对福山凹陷古近纪流沙港组的湖底扇沉积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该期的湖底扇沉积主要是由于三角洲前缘带的砂体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湖泊深水区堆积而形成,部分是由位于湖盆陡坡边缘的河道砂沿水下河道进入湖泊深水区而形成的水下重力流沉积。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底扇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北部和西部,且北部和西部湖底扇的扇体规模较东部大,存活时间较东部长。平面上湖底扇位于三角洲体系的外侧,垂向上由下至上发育着从湖底扇一三角洲前缘远端一三角洲前缘近端的沉积演化序列。湖底扇的总体沉积模式为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碎屑体向北推进至深湖区形成孤立的、规模相对较大的湖底扇砂体;而西部及东部的次要物源——辫状河三角洲也在东西两侧活动断层的控制下在湖盆深处形成湖底扇沉积体。  相似文献   
15.
水质大涡模拟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基于弱可压缩流基础上的水质大涡模拟数学模型及污染物质扩散系数与平均运动的关系。数值计算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预测校正法,固壁边界条件采用"部分滑移条件"。并应用该模型对重庆嘉陵江、长江两江交汇段的流场,污染物质浓度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吻合。研究表明,横向扩散与流动状态有关,当支流流量相对较小时,横向扩散较弱,形成岸边污染带,当支流流量相对较大时,横向扩散较强,污染带向江心移动。  相似文献   
16.
莫继军 《探矿工程》2005,32(10):14-16
通过2个工程实例分析了沉管灌注桩出现大面积断桩的原因是由于后期基坑开挖不当造成的,并提出了预防断桩出现的一些措施以及对断桩的处理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贵州喀斯特山区墓地利用管理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贵州亮岩峰丛山地的墓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显示出墓地在一定坡度上的特定地段有集中趋势;在对墓地选址与土层厚度进行显著性检验后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层厚度著性影响墓地分布。以至于绝大多数墓地集中分布在日照较好、排水畅通、土层较厚的阳坡山麓地带,以占用土层较厚的优质耕地为主。在现实的墓地利用管理实践中,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用地指标,加强墓地绿化,实行墓地园林化建设等措施,以期综合性多元化开发利用墓地,有效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与二次调查数据衔接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实际,论述了在调查工作中对原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利用,对需补充、完善的调查内容逐一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对如何处理两次调查数据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榆阳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研究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动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其变化占全区总变动量91.14%;土地利用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58.59×106元,增幅为8.23%,其中,风沙区占总增量的85.99%,增幅10.88%,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增量14.01%,增幅3.29%。经过实证分析,利用地学信息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