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613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和高质量的地球化学数据,使得其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出露于北冈底斯巴木错东岸安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巴木错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122.1±0.9Ma。岩石为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和少量辉石、黑云母。岩石SiO2为58.65%~60.16%,全碱(Na2O+K2O)含量为(5.25%~5.52%,平均5.38%),K2O含量为2.67%~2.81%之间,K2O/Na2O均1,TiO2含量较低(0.61%~0.72%),MgO含量为2.78%~3.10%,Mg#值为45~48。岩石相对富集Rb、Th、U、Pb,亏损Ba、Nb、Ta和Ti等元素,显示出弧特征。样品具有较冈底斯成熟大陆地壳(如宁中早侏罗世强过铝质花岗岩)低的(87Sr/86Sr)t(0.7102~0.7103)和高的εNd(t)(-9.3~-9.8)值,Nd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为1.61~1.76Ga;锆石εHf(t)值为-4.6~-0.3,地幔模式年龄tDM为795~965Ma。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巴木错安山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产于大陆岛弧向同碰撞转换的构造环境。该安山岩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于冈底斯带之下的洋壳在重力拖拉下发生板片回转,导致软流圈物质上升提供热量,从而诱发受到俯冲流体改造的古老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与壳源酸性熔体混合而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732.
藏北羌塘盆地独雪山地区,在原先认为不整合于早侏罗世火山岩系之上的“中侏罗统雀莫错组”中, 新近发现了一套早侏罗世淡水双壳类祁阳蚌(Qiyangia)组合,表明羌北盆地存在早侏罗世沉积地层,其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粗碎屑岩→灰岩→细碎屑岩夹灰岩,下侏罗统与中侏罗统为连续沉积。据此资料,该区侏罗系目前采用的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及地层的对比认识存有问题,文章对此套早侏罗世沉积的岩石地层划分方案进行了讨论, 指出雁石坪地区的侏罗系岩石地层系统作为等时的地层单位运用于羌北盆地北西部并不适宜,羌北盆地已有的地层系统格架有必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33.
伊敏煤田锗资源赋存特征及地质工作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敏煤田锗资源是继内蒙古胜利煤田之后发现的又一特大型煤伴生锗矿田。本文通过对伊敏煤田锗赋存特征及成因分析,为在本区寻找锗矿提供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34.
胡绍斌  刘军平  曾文涛  王伟  夏彩香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3-2023050013
1938年,云南许氏禄丰龙的发现拉开了云南侏罗纪恐龙研究、发掘的序幕,恐龙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禄丰一带向外延展,陆续在云南晋宁、元谋姜驿、云南易门夕阳、武定万德、双柏安龙堡等地报道,但目前恐龙化石的报道均集中在楚雄盆地的中部及东部,而楚雄盆地的西部地区未有报道。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滇西祥云地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首次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产地,对该新化石产地开展初步化石剖面调查和修理,共发现有5层恐龙化石富集层,部分化石保存较为完整,未经过长距离搬运,以原地埋藏保存为主,骨胳化石主要有肠骨、椎体、坐骨及肱骨等。这一发现拓宽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填补了楚雄盆地西部无恐龙化石的空白,丰富了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库,为楚雄盆地西部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735.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花岗岩成因类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莫国培 《矿产与地质》2006,20(4):413-417
通过区域地质、矿区中新生代岩浆岩分布和组成成分、地慢热柱活动等研究,提出了个旧地区花岗岩既不是Ⅰ型、也不是S型,而是壳慢混熔型,可比较合理地解释个旧矿区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而成矿物质大量来自地幔。  相似文献   
736.
为解决狮子洋主航道洋底深埋长隧洞精准勘探难题,在狮子洋主航道特大水垂比大位移科学钻孔(SZYSD-1S)中,采用存储式测井系统,通过获取自然伽马、电阻率、井深、井温、井斜等参数,利用测井数据交汇精准划分地层岩(土)性,结合垂直钻孔与本孔地质情况精准判识隐伏断层、划分围岩级别与风化程度、岩体渗透系数和渗透性,建立了一种用于深埋长隧道(洞)的小直径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方法。SZYSD-1S孔测试结果表明,第四系与白垩系地层岩(土)性、断层破碎带的测井响应特征差异明显,岩体完整性系数为6%~82%,岩体质量为较完整-极破碎4个级别,风化程度为全风化-弱风化等4类,渗透系数为1.01×10-7~1.18×10-3 m/s,渗透性为弱透水-强透水,测井评价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是实现洋底深埋长隧洞精准勘察的一种必要手段,有效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相似文献   
737.
“三江”义敦岛弧带玄武岩喷发序列与裂谷—岛弧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岩石-构造组合是恢复古板块构造历史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是表征古板块边界与板内环境的最重要的地质证据。本文拟从岩石-构造组合角度,通过对义敦岛弧带玄武岩,特别是前岛弧期玄武岩喷发序列、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其形成背景的研究,试图从较深层次上揭示岩浆-构造内在联系,探索义敦古岛弧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38.
云南澜沧老厂矿床形成于滇西南昌宁-孟连晚古生代裂谷早期,是一个在我国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火山成因块状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本文基于作者的工作,并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总结了老厂矿床的容矿火山岩系、矿床结构、矿体形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蚀变分带等方面的特征,进而通过与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描述性模式及其主要类型的对比,探讨老厂矿床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739.
西藏改则地区金成矿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西藏改则地区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西段,该区岩金的找矿和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找矿方向不明确。文章从金的成矿背景、成矿特征和成矿年代学研究入手,探讨了该缝合带演化过程中金的成矿作用,试图为该区金找矿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该区金矿主要分布在羌塘板片南缘铁格山一带的侏罗系雁石坪群和缝合带内木嘎岗日地体达查一带的侏罗系木嘎岗日群浅变质火-沉积建造中。大地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反映出雁石坪群和木嘎岗日群是大陆裂谷一边缘海环境中形成的亚稳定的复理石沉积,其形成伴随有较大规模的蛇绿岩和基性火山喷发,同时有较明显的海底热水活动,地层中集中了较丰富的Au、Cu等幔源物质而成为Au的初始矿源层。早白垩世晚期,在冈底斯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拼贴过程中,富含Au、Cu等幔源组分的Ⅰ型中酸性岩浆上侵,并加热下渗的海水,使之与岩浆混合成为汲取初始矿源层、蛇绿岩和中酸性岩浆岩中Au的有效介质,进而携带Au在各种岩石裂隙中运移沉淀,形成蚀变岩一石英脉过渡型金矿体。在晚白垩世海盆关闭且发生差异隆升造山过程中,原有矿床的顶部被剥蚀,并以砂矿的形式开始了金矿的再生。  相似文献   
740.
Abstract  Abundant small mafic intrusions occur associated with granitoids along the Gangdisê magmatic belt. In addition to many discrete gabbro bodies within the granitoid plutons, a gabbro‐pyroxenite zone occurs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Gangdisê belt to the north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The mafic intrusion zone spatially corresponds to a strong aeromagnetic anomaly, which extends ~1400 km. The mafic intrusions consist of intermittently distributed small bodies and dikes of gabbro and dolerite with accumulates of pyroxenite, olivine pyroxenite, pegmatitic pyroxenite and amphibolite. Much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Gangdisê gabbro‐pyroxenite assemblage is most likely a result of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magma.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atic sampling of the mafic rocks was conducted at six locations along the Lhasa‐Xigazê segment of the mafic intrusive zone, and was followed by zircon SHRIMP II U‐Pb dating. In addition to the ages of two samples previously published (47.0±1 Ma and 48.9±1.1 Ma), the isotopic ages of the remaining four gabbro samples are 51.6±1.3 Ma, 52.5±3.0 Ma, 50.2±4.2 Ma and 49.9±1.1 Ma. The range of these ages (47–52.5 Ma) provide geochronologic constraints on the Eocene timing of magma underplating beneath the Gangdisê belt at ca. 50 Ma. This underplating event post‐dated the initiation of the India‐Eur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by 15 million years and was contemporaneous with a process of magma mixing. The SHRIMP II U‐Pb isotopic analysis also found several old ages from a few zircon grains, mostly in a range of 479–526 Ma (weighted average age 503±10 Ma), thus yiel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existing lower crust when underplating of mafic magma took place. It is believed that magma underplating was one of the major mechanisms for crustal growth during the Indian‐Eurasia collision, possibly corresponding in tim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14–16 km‐thick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characterized by Vp = 6.85–6.9 k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