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安地区黄土含水率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芹选  赵景波 《现代地质》2002,16(4):435-438
通过对西安地区黄土剖面的野外观察、颗粒分析和含水率的测定 ,系统地研究了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特点 ,初步认识到在同一黄土剖面上 ,黄土含水率从上到下呈波动变化 ,其峰值位于古土壤层内 ,而波谷处于黄土层内 ,并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在具有结核层的黄土层中 ,其含水率从上部到下部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趋势 ,其峰值位于结核层之上 ,CaCO3 结核层具有隔水作用 ;在古土壤层中 ,从上向下 ,其含水率呈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规律 ,其峰值出现在古土壤的中、下部位 ,即粘土化最强的部位。土壤质地是决定含水率大小的重要因素 ,在包气带中 ,黄土含水率的变化与粘土颗粒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2.
Kohn  MJ 《世界地质》1992,11(3):166-177
对气压计用于岩石中的组合时压力的不准确度作出新评价。考虑的误差来源包括:通过实验确定的端员反应压力位置的准确度,体积测定误差,分析误差,电子探针标准成分及α因子的不准确度,温度计标准误差,石榴石和斜长石活度模型的变化以及天然矿物的成分不均匀性。对标定误差和分析误差可作统计处理,而对活度模型和天然成分的不均匀性则多半不能做统计处理。我们根据,5种气压计的分析结果对相当于这些误差来源的压力方面传播的误差的估算值(1σ或1/4宽度)为±0.3×10~8~±0.4×10~8Pa的气压计标定误差,±2.5×10~5~±0.4×10~5Pa的体积测定误差,±0.25×10~8~±1.0×10~8Pa的温度计标定不准确度,±6×10~6~±1.5×10~8Pa的活度模型变率以及±1.5×10~7~±5×10~7Pa的天然成分不均匀性(据说与样品有关)。当分析未知相分别采用同一标准样和不同标准样时假定分析标准成分和α因子的1%不准确度对GASP气压计产生±40×10~5和±1.5×10~6Pa的传播误差。当应用于岩石时气压计的准确度一般可在±6×10~7~±32.50×10~7Pa的范围内(1σ或1/4宽度),而最大的误差来源为温度计标定的不准确度和约束不良的活度模型,目的在于将温度计不准确度降至最低而更好地约束活度成分关系的实验与经验研究应能显著减少所传播的误差。  相似文献   
23.
岩石中宇宙成因的~3He 能用于测定地貌面的年代。应用邦纳维尔晚更新世洪水事件和接着发育的普罗沃岸线以及伴随的火山岩,确定了北纬38°56′(现在的地磁纬度为46.5°)海拔1445米高处橄榄石的综合形成率为432个原子/克/年。对洪水沉积中、河流冲蚀面上和熔岩流上宇宙成因氦的测定表明,直接测定象火山喷发、特大洪水这样的大规模事件的年龄是可能的。橄榄石和辉石类是宇宙成因~3He 测年法令人满意的矿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斜长石和石英不能在它们的晶格中定量保存氦同位素,所以它们不适于这种年代测定。  相似文献   
24.
塞浦路斯特罗多斯蛇绿岩的~(87)Sr/~(86)Sr分析限制了流体-固体交换作用和由时间积分的流体流量,剖面上部约1km(包括枕状熔岩和最上部的席状岩墙)的~(87)Sr/~(86)Sr值介于特罗多斯新鲜火山玻璃(约0.7035)与白垩纪海水(约0.7075)之间。然而,下伏席状岩墙和最上部的深成岩体岩石的~(87)Sr/~(86)Sr比值分布范围相当窄(约0.7052 2σ),这些岩石包括一直被认为流体集中上涌带的石英绿泥石岩和绿帘岩。  相似文献   
25.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a range of elements have been analysed in six long cores (up to 10 m long) from the Bilbao estuary, N. Spain, to document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estuarine ecosystem and to determine sediment contamination levels.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zon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recent sedimentary record based on its microfaunal and geochemical contents. Initially, a pre-industrial zone containing very abundant and diverse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together with baseline metal levels. Secondly, an older industrial zone exhibiting co-existence of abundant and diverse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Finally, a younger industrial zone with extrem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and barren of indigenous foraminifera. This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caused by the discharge of untreated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effluents during the last 150 years. The occurrence of foraminifera in the two industrial zones and along the estuary is not related to defined levels of metals, and this seems to confirm oxygen limitation as the key factor to explain complete estuarine defaunation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younger industrial zone (period 1950-2000).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regeneration schemes could be assessed using microfaunal and geochemical proxies as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26.
Standard methods to identify microbial contaminant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slow, laborious, and can require specialized experti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microbial contaminants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hand-held instruments. Electrochemical assays were developed for a red tide dinoflagellate (Karenia brevis), fecal-indicating bacteria (Enterococcus spp.), markers indicative of human sources of fecal pollution (human cluster Bacteroides and the esp gene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bacterial pathogens (Escherichia coli 0157:H7, Salmonella spp., Campylobacter jejuni,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a viral pathogen (adenovirus). For K. brevis, two assay formats (Rapid PCR-Detect and Hybrid PCR-Detect) were tested and both provided detection limits of 10 genome equivalents for DNA isolated from K. brevis culture and amplified by PCR. Sensitivity with coastal water samples was sufficient to detect K. brevis that was "present" (相似文献   
27.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3)、第3层古土壤(S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3、S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极细砂(32.40%)为主,中值粒径为47.11μm。剖面L3、S3层粒度数据可分为4个端元:EM1组分(众数粒径7.42μm)为大气中长期存在的、经过远距离携带搬运的细粒组分,EM2(众数粒径43.66μm)和EM3(众数粒径76.43μm)组分是由冬季风或沙尘暴所携带的近源组分,EM4(众数粒径161.20μm)组分为风成沙,物源来自于北部的毛乌素沙地,该组分含量变化可作为指示强冬季风或强沙暴的替代性指标。柳树峁剖面记录了L3黄土沉积时期存在1个极冷期、2个冷期和1个较暖期,S3古土壤发育时期存在2个暖期和1个冷期。同时,剖面也记录了L3、S3  相似文献   
28.
利用工程压缩实验方法,对陕西洛川坡头黄土剖面L_1黄土至S_4古土壤进行了湿陷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kg压力下L_1~S_4湿陷系数变化在0.002~0.091之间,S_2古土壤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土层分布深度为20m。L_1和L_2黄土分别为强湿陷性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分别为0.071和O.056;S_1古土壤上部和S_2古土壤分别为弱湿陷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平均分别为0.018和O.031。3kg压力下L_4黄土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分布深度达到了28.6m。在L_4黄土和其之上的层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重湿陷性。在洛川坡头剖面L_3黄土之下的土层已不具有湿陷性,表明导致黄土湿陷的不稳定的土壤结构性孔隙在该层黄土及其以下已经受到了重力作用的破坏。洛川剖面在0~20m左右深度范围黄土湿陷系数、孔隙度和饱和度在垂向上随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呈波动变化规律,黄土层的湿陷性比古土壤湿陷性强,经受成壤作用弱的s:古土壤比经受成壤强的s。古土壤湿陷强,这是当时的冰期与间冰期成壤作用强弱不同造成的,也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是导致黄土剖面湿陷性强弱变化、饱和度及孔隙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理论研究成果在黄土工程性质、工程性质产生原因和垂向变化规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孔隙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正相关关系,饱和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负相关关系。孔隙度与饱和度具有指示黄土湿陷性强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咸阳渭河高漫滩沉积洪水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咸阳高漫滩XY剖面中116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资料得出,渭河约120年来形成的高漫滩洪水沉积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很好地指示洪水变化的指标。XY剖面最上层为2003年大洪水沉积,最上层之下的其它15层为古代洪水发生时期形成的沉积层,整个剖面记录了16次规模较大的洪水。XY剖面随深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节律,其中第1、3、5、7、9、11、13、15层粒度组成较第2、4、6、8、10、12、14、16层细。在充分考虑了因洪水沉积逐步叠加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成分的影响之后,可以确定这16个阶段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2阶段>第15阶段>第6阶段>第9阶段>第16阶段>第1阶段>第5阶段>第14阶段>第7阶段>第11阶段>第3阶段>第13阶段>第8阶段>第10阶段>第4阶段>第2阶段。其中第12、15、6、9、16、1阶段的洪水规模较第5、14、7、11、3、13、8、10、4、2阶段洪水规模更大。根据2003年河漫滩上的洪水沉积层粒度成分和洪水深度为2.2 m左右确定,所研究的剖面中第6、9、12、15、16、1层形成时的河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大于2.2 m,第5、14、7、11、3、13、8、10、4、2层形成时的洪水深度小于2.2 m。通过与现代大洪水发生时期年降水量的对比可知,这些大洪水发生的主要是渭河流域一些地区当年降水量显著增加造成的。在这16个洪水阶段之间没有洪水发生的阶段是降水量正常或偏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30.
本研究室现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四名,中级两名。1985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矿部和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研究室等资助的项目6项,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三、四等奖和霍英东奖共5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地矿部“八·五”重点基础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1990年来,本室研究人员在科学出版社、澳大利亚及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即将出版第四纪地质与黄土、环境等方面的专著三部。本研究室设有同位素和孢粉等实验室,具备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很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