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2篇 |
免费 | 409篇 |
国内免费 | 5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0篇 |
大气科学 | 336篇 |
地球物理 | 411篇 |
地质学 | 1063篇 |
海洋学 | 375篇 |
天文学 | 88篇 |
综合类 | 191篇 |
自然地理 | 2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104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22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4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Wang Bin Jia Jianhang Shi Jinfeng Chen Yihu Jin Demin Xu Pu Mei Junxue Weng Manli 《海洋学报(英文版)》2001,20(3):401-407
ImpIONPorghyr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narine a1gae with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terenomic value. AIthOtJgh the yield of POrPhpo is lower than that of kelp, the output valueof Porghpp occupies the first place in rnarine algae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taxonomy ishanly had on the morp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morpbobeical traits size, rnar-gin celIs and the number of repnductive cells. However, most of morPhobeical traits are af:fected by environrnntal factOrs … 相似文献
992.
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菜州湾海岸平原在埋深60m内的浅埋古河道带,可分弥河、潍河和白浪河3个系统,它们大都呈掌状、放射状分布,并与其所属诉冲洪积扇范围相吻合,该区古河道的形成和发育是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结果。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有6期古河道发育,其中玉木早冰期古河道和玉木主冰期古河道的砂体沉积粒度粗、连通性好、分布广,即是富水性强、水质好的淡水含水层,又是该区海(咸)水入侵的主要通道,控制在线积粒度粗、连通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四虫(Steiiniasp.)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AZM,老AZM后部也发生部分更新的现象。2.颇腹根棘毛原基各5列,分别以3:3。3:4:3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第一列新背触毛。4.在前后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它稍偏向第3列原基的右侧,向前伸展成第4列背触毛;在虫体腹面,前、后右缘棘毛原基的前方出现第5、6列背触毛原基,后发育为第5、6列背触毛,在虫体演化过程中转位到背面。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讨前期实验获得的益生菌及其发酵上清液对凡纳滨对虾消化功能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3.5 g±0.06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30℃±2℃环境下于水族箱中养殖4周。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HC-2、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NRW-2、戊糖乳杆菌HC-2的发酵上清液,最终每克基础饲料中含有1.0×107 CFU益生菌或此菌量所对应的发酵上清液,共配制3组实验饲料。实验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对虾肠道中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但肝胰腺中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添加NRW-2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肠道和肝胰腺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提高(P0.05),HC-2组对虾肝胰腺中淀粉酶及肠道中脂肪酶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而HC-2发酵上清液的添加仅显著提高了对虾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NRW-2、HC-2及其发酵上清液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及肝胰腺中消化酶的活力,但在不同组织中提高消化酶活性的种类是不同的,为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的开发及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996.
Most Phanerozoic oolites are marked by ooids with a diameter less than 2 mm.Observations on a Neoproterozoic oolite have resulted in a change of concept.The term "pisolite" that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oolites with a grain size of more than 2 mm,is now restricted to those coated carbonate grains formed by meteoritic freshwater diagenesis;oolites with a grain size of more than 2 mm are now defined as "giant".Particular unusual giant oolites within a set of oolitic-bank limestones with thicknesses of more than 40 m in the top part of the Lower Triassic(Induan) Daye(Ruiping) Formation at the Lichuan sec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bei Province in South China,represent an important sedimentological phenomenon in both the specific geological period and the geological setting that is related to the end-Permian biological mass extinction.Like the giant oolit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that represent deposits where oolites formed in a vast low-angle carbonate ramp at that special geological period,the Triassic Daye Formation at the study section are significant because they provide a comparative example to help understand the evolving carbonate world reflected by oolites,the origin of which is still uncertain. and they give insight into the sedimentation pattern of the desolate sea floor,which resulted from th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Permian into the Tnassic. 相似文献
997.
998.
浙北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2008年6月9—11日大暴雨过程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等熵面上的位涡(IζP)演变反映了暴雨区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暴雨区主要位于位涡高值中心的东南侧,对应西南气流发展最强处,而位涡中心降水却不明显。当高位涡中心区南压影响后,强降水结束。通过垂直剖面图可看到,等熵面上的西北急流将高层的高等熵位涡向东向下输送,当浙北地区处于正IζP平流控制下时,强降水发生,当其处于负IζP平流控制时,强降水结束。同时,逆向的Ferrel环流圈的形成,为30°N附近强降水的产生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朱拉沟基性麻粒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温度、压力等研究,建立了基性麻粒岩形成所经历的P-T轨迹,解释了基性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安山岩中发现岩石包体及地质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西天山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良好,但面临攻坚;吐拉苏盆地是西天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集区,晚古生代吐拉苏盆地是北天山洋向南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西南太平洋型”岛弧环境,在金矿深边部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值得关注。笔者最近在岛弧安山岩中发现硫化物矿化二长斑岩、细晶闪长岩等岩石包体。岩石包体发现于塔乌尔别克金矿区,多呈浑圆体或次棱角状,随机分布于安山岩中,与围岩界线截然,常见安山岩围绕岩石包体形成冷凝边。二长斑岩包体显示似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细晶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细晶结构,块状构造;寄主安山岩为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少量角闪石及单斜辉石,基质由短柱状斜长石及少量单斜辉石组成,玻基交织结构。二长斑岩包体、细晶闪长岩包体和寄主安山岩三者具有极为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岩石包体是岛弧火山喷发过程中从下覆地质体捕掳成因,指示安山岩层之下存在同源斑岩体并可能已发生硫化物矿化。综合考虑吐拉苏盆地铜矿化点、酸性热液蚀变、高硫型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组合关系,认为盆地内发育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金铜成矿系统,塔乌尔别克是斑岩型铜金矿找矿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