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27篇 |
免费 | 732篇 |
国内免费 | 13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8篇 |
大气科学 | 290篇 |
地球物理 | 610篇 |
地质学 | 2354篇 |
海洋学 | 640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315篇 |
自然地理 | 3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09篇 |
2019年 | 243篇 |
2018年 | 214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30篇 |
2014年 | 260篇 |
2013年 | 255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262篇 |
2008年 | 254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188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193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总被引:63,自引:25,他引:63
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与板块构造成矿作用研究相比,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则明显薄弱。文章以青藏高原主碰撞带为对象,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与区域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主碰撞造山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始于65Ma,延续至41Ma,形成了以藏南前陆冲断带、冈底斯主碰撞构造-岩浆带和藏北陆内褶皱-逆冲带为特征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主体。伴随陆-陆碰撞,在冈底斯带相继发育①壳源白云母花岗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组合(66-50Ma)、②+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脉组合(42Ma),以及大面积分布的巨厚(5000m)的林子宗火山岩系(65-43Ma),反映深部相继发生大陆碰撞和板片陡深俯冲(65-52Ma)→板片断离(52-42Ma)→板片低角度俯冲(〈40Ma)等重要过程。在主碰撞期,初步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Sn、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在藏东滇西形成腾冲Sn、稀有金属矿集区;②与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AuMo成矿事件,在冈底斯南缘形成长达百余公里的Cu-Au矿化带;③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形成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A-u矿化带;④与挤压抬升有关的Cu-Au成矿事件,形成以雄村大型铜金矿为代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复合型Cu-Au矿床。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陆主碰撞造山区域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212.
213.
214.
215.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MW6.3地震.本文利用震后2008年10月26日至2010年8月22日的16期ENVISAT ASAR数据,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误差校正与MInTS(Multiscale InSAR Time Series)技术提取高精度的震后形变场,利用SDM(Steepest Descent Method)方法反演断层震后余滑演化过程,并分析震后余滑与同震滑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雄MW6.3地震的近场震后形变场主要位于断层西侧,在时间演化上具有明显的对数函数衰减规律;震后余滑主要集中于断层中南段深0~15 km区间,最大的余滑量约0.07 m,位于断层深约9.28 km处,滑动角约-103°;震后余滑引起的地震矩能量M0与矩震级MW在时间演化上具有指数函数递增规律;当剪切模量μ=32 GPa,震后665天余滑释放的地震矩能量约为1.92×1017N·m,约占同震滑动释放地震矩的4.8%,相当于矩震级MW5.46;虽然震后余滑已经延伸到断层浅部0~5 km区间,但由于余滑量相对较小,没有改变同震滑动在断层浅部区域的滑动亏损现象,这可能是2010年11月30日该区域又发生MW5.3级余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2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广泛关注。基于波及效应梯度场提出了生产诱发梯度,进一步完善了经济空间场理论,并将其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相结合,对医药制造业波及效应及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有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经济空间场理论分析结果揭示了产业经济空间中医药制造业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波及效应,并由此得到了医药密切相关产业。同时,经济空间场理论与ESDA方法的结合能在区分中国大陆各省空间聚集类型的基础上,评估各省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为各省提出相应的应急策略和医药制造业发展建议。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产业波及效应和产业空间布局现状,不仅能够促进各省医药制造业的健康合理发展,也有助于增强各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17.
光滑处理使得单界面成为非均匀薄层,界面反射转变为层反射.为了探讨光滑处理的影响,以平面波作为入射波场,首先利用过渡层反射系数推导了反射信号的理论公式,然后就非均匀薄层下反射系数的计算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算法,并通过与经典Epstein过渡层反射系数解析结果的对比说明了算法的精度.最后在单界面及其被光滑后界面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了几点重要结论:随着光滑次数的增加,反射信号的到时基本保持不变,而反射信号的主频与能量呈减少趋势,其中信号能量在低光滑次数的衰减速率明显大于高光滑次数. 相似文献
218.
通过对江苏省煤炭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分析,在安全、高效、环保优先的前提下,建议选择新兴煤炭地下气化高新技术,开启江苏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详细分析了采用煤炭地下气化高新技术开发利用江苏省煤炭资源的五大优点,为江苏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探求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219.
对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金矿床区内的石英闪长岩和辉绿岩中的锆石分别进行了SHRIMP精确定年研究,石英闪长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40.4±2.2)Ma,辉绿岩中锆石的年龄较复杂,其中发现了元古代锆石颗粒,其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2261±14)Ma,(1612±8)Ma,(919±12)Ma,(831±17)Ma。另外还有一组早古生代年龄的锆石,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43±13)Ma。以上这些新资料说明该区可能存在元古代基底的信息,且燕山期岩浆活动对本区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0.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海床临界起动切应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口潮滩和室内环形土槽模拟新沉积的海床土体,观测固结过程中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变化及对应的土体重度、含水率、贯入阻力、剪切强度指标值的变化,分析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粉土的临界起动切应力与重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与干密度、抗剪强度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定量关系。将黄河三角洲粉土临界侵蚀切应力的试验结果与其他学者建立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固结开始试验与计算结果间的吻合性较好,随着固结时间差异性变大,表现出黄河口粉质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