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8篇
  免费   1150篇
  国内免费   1878篇
测绘学   647篇
大气科学   691篇
地球物理   1192篇
地质学   3438篇
海洋学   964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538篇
自然地理   57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405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5篇
  193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2 毫秒
981.
对于CT扇束扫描,射线源焦点与被测工件旋转中心的连线不垂直于探测器所在直线时,采用标准的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重建出的图像会存在伪影,降低图像质量。本文基于经典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理论,分析了此类伪影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利用投影原始数据(正弦图)计算校正算法所必需的几何参数的方法。本方法无需专用模体,不必进行二次扫描,方便、快捷并有效。计算机仿真及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2.
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缩短地区间的交通里程并节约旅行时间,改善区域间的可达性并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的增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2、1998、2004和2010年的公路交通网络数据,采用节点平均交通里程、节点平均迂回系数、节点平均旅行时间和区域平均旅行时间等空间和时间距离指标对长三角地区选定年份的交通可达性及其变化进行测算与比较。研究表明:1)各县市平均交通里程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缩短,节点平均迂回系数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县市在不同时期的改善幅度存在较大差距,2004―2010年各县市平均交通里程改善幅度最大,尤其是跨江和越海通道建设使长江和杭州湾沿岸县市的迂回度获得了较大幅度的降低;2)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各节点平均旅行时间和区域平均旅行时间均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尤其是边远地区改善幅度更大,但受交通建设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限制,可达性的改善幅度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983.
坡体地下水位上升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实时排出地下水是防治边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虹吸排水具有免动力和流动过程由液位变化自动控制的物理特性,可满足实时排出坡体地下水的需要,但虹吸管中空气积累会导致虹吸过程中断,制约了边坡虹吸排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溶解于水的空气因虹吸管内压力降低而释出是形成气泡的物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虹吸进水口水面以上垂直高度3.5 m以上就会出现大量气泡,经过虹吸顶点后,气泡发生强烈的兼并形成大气泡。当虹吸管的进出水口的水头差较大时,气泡间的水弹容易推动气泡从出水口排出。当虹吸管直径大于5 mm时,缓慢的虹吸流动,会发生管内气泡的积累,最终破坏虹吸过程;虹吸管的直径小于4 mm时,可以形成基本稳定的弹状流。因此,为保持边坡虹吸过程长期有效,经常性降雨并且坡体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选用直径为5 mm的虹吸管,非经常性降雨的地区应选择小于等于4 mm的虹吸管。  相似文献   
984.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随着地理空间观测数据的多年积累,地球环境、社会和健康数据监测能力的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空数据集大量生成,时空数据分析实践呈现快速增长。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时空数据分析的7类主要方法,包括:时空数据可视化,目的是通过视觉启发假设和选择分析模型;空间统计指标的时序分析,反映空间格局随时间变化;时空变化指标,体现时空变化的综合统计量;时空格局和异常探测,揭示时空过程的不变和变化部分;时空插值,以获得未抽样点的数值;时空回归,建立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时空过程建模,建立时空过程的机理数学模型;时空演化树,利用空间数据重建时空演化路径。通过简述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输入输出、适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为时空数据分析提供工具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985.
靖安油田上三叠统长6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对5条剖面和11口探井的综合研究确定了长6储层的成岩作用阶段,对影响储层物性重要的自生矿物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靖安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6段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成岩现象十分丰富,特征明显。从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孔隙度降低的两个重要的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特别是浊沸石胶结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86.
云南石林地区土壤侵蚀的石笋记录与现代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云南乃古石林地区的洞穴沉积物———石笋,结合土壤侵蚀观测结果,发现石笋中的每一个夹泥层代表一次地表快速剥蚀事件,进而讨论了土壤侵蚀事件在石林发育过程中的意义。结果表明:石林发育的自然过程之一是土体较长时期稳定、实现土下溶蚀,协同土壤阶段性的快速剥蚀过程,脉动式相对向上“生长”。石林地区全新世曾经历过数次快速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987.
Fe、Mn、Cu在锡林河流域温带草原植被中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Fe、Mn、Cu三个同周期的植物营养元素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个主要草原群落植被中的含量特征,研究表明:三个元素在凋落物及根系中的含量较高,在立枯中较低,在活体中最低;沿降水、气温和海拔梯度,活体、凋落物中的含量按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递减,Cu例外,在植物生长末期是递增的;立枯中的元素含量在生长初期递增,在后期递减,Cu也例外,初期和后期都是递增的;在植物系统各组成部分中,生长初期三个元素的含量要高于生长后期;地上部植物体分解程度越高,三个元素的含量也越高;Cu强烈富集于根系中;土壤及降水分别是影响植物元素含量及植物分解的重要因子;三个元素在各草原群落地上部活体中的含量都能够满足牲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8.
论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基于生态化,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可以而且应当融为一体.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红色旅游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市场和产业效益的改进上.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按红色军事、红色经济、红色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来划分.红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体现在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保育红色旅游资源环境、发掘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成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989.
采用静态暗箱采样—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的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大气间CH4、CO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μ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的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2(42%和12%)、N2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的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1.6%和43.3%±1.0%(CO2)、0.37%±0.01%和0.17%±0.00%(N2O)、0.06%±0.00%和0.05%±0.00%(NO),FS处理的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的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O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在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O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0.
A self-organizing map (SOM) was used to cluster the water quality data of Xiangxi River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1 sampling sit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The forest dominated region had low concentrations of most nutrient variables except COD, whereas the agricultural region ha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O3N, TN, Alkalinity, and Hardness. The sites downstream of an urban area were high in NH3N, NO2N, PO4P and TP. Redundancy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individual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on river water quali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watershed factors accounted for 61.7% variations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Xiangxi River. Specifically,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explained 26.0% variations of water quality, land use explained 10.2%, and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together explained 25.5%. More than 50% of the variation in most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was explained by watershed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which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urban and industrial point source pollution (NH3N, NO2N, PO4P and TP) were not as well correlated with watershe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