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95篇 |
免费 | 4727篇 |
国内免费 | 2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48篇 |
大气科学 | 1463篇 |
地球物理 | 2046篇 |
地质学 | 6533篇 |
海洋学 | 1761篇 |
天文学 | 134篇 |
综合类 | 752篇 |
自然地理 | 16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410篇 |
2023年 | 487篇 |
2022年 | 706篇 |
2021年 | 878篇 |
2020年 | 705篇 |
2019年 | 757篇 |
2018年 | 643篇 |
2017年 | 592篇 |
2016年 | 649篇 |
2015年 | 712篇 |
2014年 | 680篇 |
2013年 | 812篇 |
2012年 | 837篇 |
2011年 | 871篇 |
2010年 | 842篇 |
2009年 | 746篇 |
2008年 | 797篇 |
2007年 | 762篇 |
2006年 | 707篇 |
2005年 | 613篇 |
2004年 | 402篇 |
2003年 | 318篇 |
2002年 | 354篇 |
2001年 | 253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手术切除的37例胃癌患者的离体标本的自体荧光光谱检测,显示308nm,337nm激发光谱均呈双主峰结构,双主峰的比值均能区分胃癌与正常胃壁(P<0.001).分别用308nm,337nm激发荧光光谱单因素分析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86.8%,86.4%和80.1%,72.1%,67.5%.对308nm及337nm激发荧光光谱双因素分析,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2.1%,91.9%,其诊断正确符合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研究表明,以308nm及337nm双波长激发检测胃壁浆膜,双因素判别算法可较好地区分胃癌,这种方法有望成为手术中快速识别胃癌在胃壁的浸润范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经济的非损伤性扇贝DNA提取方法,在不影响扇贝个体生存状态的前提下,采用擦拭法和室温裂解相结合的方式在20 min内即可获得个体基因组DNA。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擦拭材料(棉签、滤纸)和不同擦拭部位(外套膜、鳃丝、内脏团)的核酸提取效果,评估了本方法在贝类基因分型领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用棉签、滤纸2种材料擦拭扇贝的鳃丝、内脏团或外套膜组织均能获得主带清晰完整的基因组DNA,且不影响扇贝的存活状态。在3种扇贝中采用棉签擦拭法的DNA得率均高于滤纸法,以这2种方式获得的DNA为模板进行SSR和SNP标记分析,能获得均一稳定的扩增条带,SSR标记分型结果准确可靠。本研究建立了简便、快速进行扇贝基因型分析的非损伤性DNA提取方法,为贝类全基因组选育和珍稀贝类资源的种质保护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3.
温度、pH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温度、pH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三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在5~75℃之间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为55℃、45℃和65℃;在不同的pH范围内,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9.2,淀粉酶的最适PH值为6.3和7.7,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为5.2。缢蛏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较大,纤维素酶活力极微。 相似文献
44.
利用Vector NTI Advance 11软件分析了NCBI数据库中大菱鲆的12428条EST序列,筛出候选SNP位点;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对大菱鲆不同性状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522个重叠群中共筛出160多个候选SNP位点;设计56对引物用于实验,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引物有37条,合45个位点,成功率为66.1%;设计探针,能与候选SNP位点杂交的探针有13条,杂交率为28.9%。本实验中能成功进行基因分型的位点共有8个,占杂交位点的61.5%,其中有6个为碱基替换型位点,即G-A和C-T各占3个,2个为碱基颠换型位点,即T-G和A-T各占1个。 相似文献
45.
对海莲(Brugiera sexangula)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铝盐处理,采用微波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海莲幼苗叶片,茎和根组分的Na、Mg、K、Ca、Mn、Fe、Cu、Zn和Al金属元素含量。结果显示,随培养液Al浓度的增加,海莲叶片、茎和根部Al的积累增加,其中根组分增加尤为显著。Al胁迫下,海莲根部对Na的吸收增强,但在叶和茎中的变化不显著;10 mmol/L的Al处理促进了根对K的吸收;Al显著抑制了Mn和Fe在海莲中的积累;Cu、Zn含量在海莲各器官中的变化不一致。此外,25 mmol/L和50 mmol/L Al处理的海莲幼苗根部对Ca的积累显著增加,有利于Al毒害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6.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茨康类植物化石,通过对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研究,认定为石拐茨康叶(Czekanowskia(Vachrameevia)shiguaiensis)。对比当前化石及其现存最近对应种(the nearest living equivalent species)—Ginkgo biloba L.的气孔比率,得到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的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为1.55×10~(-3),数值接近GEOCARBⅢ碳平衡模型的拟合曲线,表明茨康叶属植物也是恢复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的良好材料。同时,通过角质层特征进行古环境重建,结果表明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时期气候较为温和湿润。 相似文献
47.
深部资源开发中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控制必须面对峰后碎裂岩体的变形和破坏问题,目前深部多裂隙岩体开挖强卸荷引起的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尚不清楚,常导致大体积塌方、大变形等重大工程事故。采用大尺度三维模型相似试验系统,分析具有不同倾角的多层节理的岩体在高地应力下开挖变形破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较小时,隧道上、下侧围岩主要发生大变形,左、右侧围岩呈现分层破裂现象,随着裂隙倾角增大,破裂区从洞室左、右两侧逐渐扩展到洞室全周,顶部岩体越容易发生大体积滑塌;隧道围岩由内向外应力和位移值呈波动状分布;洞周塑性区范围随裂隙倾角增大而增大,裂隙倾角越大,洞周塑性区越容易与洞室上、下侧裂隙面连通。该研究为保障深部工程的安全修建与运营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48.
综合分析EISCAT雷达与卫星当地测量数据,并利用磁层磁场模式对磁力线进行追踪,研究了发生在极光椭圆朝极盖边界附近电离层中,一例反常的背离太阳流动的强等离子体对流事件,及相关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结果表明,磁暴期间IMFBz指向南时观测到这一反常高速对流,及其相应的等离子体性态特征,很可能是向阳侧磁层顶磁重联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印记. 相似文献
49.
50.
According to climate features and river runoff conditions, Xinjia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search areas: The Altay-Tacheng region, the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 and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Utilizing daily observations from 12 sounding stations and the annual runoff dataset from 34 hydrographical stations in Xinjiang for the period 1960-2002, the variance of the summertime 0℃ level height and the changing trends of river runoff are analyz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rend contrast of curves processed by a 5-point smoothing procedure and linear correlation. The variance of the summertime 0℃ level height in Xinjiang correlates well with that of the annual river runoff,especially since the early 1990s, but it differs from region to region, with both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0℃ level and runoff quant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over time in the Altay-Tacheng and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s but decreasing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The correlation holds for the whole of Xinjiang as well as the three individual regions, with a 0.01 significance level. This indicates that in recent years, climate change in Xinjiang has affected not only the surface layer but also the upper levels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is raising and lowering of the summertime 0℃ level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warming and wetting process in Xinjiang and the amount of river runoff. Warm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the height of the 0℃ level, but also speeds up, ice-snow melting in mountain regions,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river runoff, leading to a season of plentiful water instead of the more normal low flow perio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