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6篇
  免费   3790篇
  国内免费   1715篇
测绘学   1456篇
大气科学   1137篇
地球物理   1642篇
地质学   5189篇
海洋学   1380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603篇
自然地理   1292篇
  2025年   16篇
  2024年   326篇
  2023年   382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704篇
  2020年   560篇
  2019年   603篇
  2018年   497篇
  2017年   471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579篇
  2014年   554篇
  2013年   642篇
  2012年   678篇
  2011年   679篇
  2010年   667篇
  2009年   595篇
  2008年   628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480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8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多种卫星测高资料融合海面高数据对黄海、东海、南海和全球海平面异常在1993年至2005年期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东海、南海线性趋势分别为5.05mm/a,4.8mm/a,4.27mm/a,均大于全球平均趋势项2.66mm/a,各海域的周期振幅和相位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近海各海域与全球的海平面异常的小波交叉谱和相关谱分析表明,近海各海域与全球海平面异常变化在年际周期上具有较高的谱能,但相位差异较大,短周期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2.
城市地图集编制中关于地图影响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激烈的地图市场中,通过研究地图影响效应策略,可有效地使所设计与制作的城市地图作品得以创新、发展,并以《深圳市龙岗区地图集》的设计为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频率域分析了陕西近年来记到的约十个地磁湾扰和磁扰。结果表明,渭河南北的垂直分量位相相反,水平分量也存在异常,源场极化方向和异常幅度有一走关系,同相和异相感应矢量指向渭河方向,这些都说明感应电流从渭河地堑下集中流过。据此推测在地壳下部或地幔上部存在一高导体。结合邻区地磁湾扰和其它短周期异常认为,这个高导体可向东西延伸上千公里长。  相似文献   
24.
基于ArcGIS的条带剖面提取方法在地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条带剖面提取方法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获得垂直于剖面线方向上一定缓冲区范围的高程信息,计算最大、最小和平均高程以及地形起伏度,把地形剖面图对线状地形起伏特征的描述转化为对面状地形起伏特征的描述。该文基于ArcGIS 9.3对三峡地区SRTM-DEM数据进行了条带剖面提取方法研究,实现了基于ArcGIS的条带剖面提取技术流程。应用条带剖面对三峡地区地形地貌进行了定量分析,该方法可快速提取条带剖面,能准确获取高程属性的相关统计参数,对地形地貌信息提取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5.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归一化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全国范围尺度进行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通过对洪涝灾害危险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当天降雨量、前三天降雨量、地形高程、地形标准差、河湖网络等因素作为评估因子,提出了各因子危险性指数计算方法,以及全国洪涝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模型公式,根据统计分析危险指数的最小值、最大值,结合历史灾情,利用阈值分割法确定危险等级分割值为0.3、0.45及0.6,将洪涝灾害危险等级划分为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与无危险四个等级,从而建立类似于天气预报模式的全国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并以2009年9月14日为例进行了洪涝灾害危险等级评估的实际应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昨日灾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验证方法,通过整理同期昨日灾情资料构建灾情数据库,对2009年汛期的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分别从数量和面积两个角度,基于县和地市两级行政区划作为验证单元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面积上看均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与实际灾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6.
徐勇  马定国  郭腾云 《山地学报》2004,22(4):385-392
退耕是目前国家关于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措施。在总结赈济退耕25、赈济退耕15和梯田退耕各模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耕地坡度分级数据、农业人口数据和不同模式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分别计算了黄土丘陵区各县(市、区)退耕25°和15°以上坡耕地、新建园地、新修梯田、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额度。在构建并采用生态环境建设指数、政策性补贴资金密度指数和投资需求密度指数等指标,对55个县(市、区)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下的生态环境建设规模及投资需求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27.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0·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准确判断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势对于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基于时间对称性理论,本文构建"可公度降噪—对称性趋势判断—信息结构系稳定性检验"研究模式,判断了淮河流域(HRB)洪涝灾害发生趋势.结果表明:(1)通过可公度降噪处理去除了噪声元素,提高了预测的精确性;(2)运用三元可公度、蝴蝶结构图、信息结构系等方法判断,2019年HRB发生洪涝灾害的信号较强,该年发生洪涝灾害的随机性概率为66.7%,不漏报置信水平为57.1%;(3)通过洪涝灾害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HRB在太阳黑子活动谷年附近易发生洪涝灾害,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可公度降噪—对称性趋势判断—信息结构系稳定性检验"研究模式是对现有时间对称性方法的补充和完善,以期为中国灾害预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