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98篇 |
免费 | 3947篇 |
国内免费 | 17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73篇 |
大气科学 | 1150篇 |
地球物理 | 1756篇 |
地质学 | 5405篇 |
海洋学 | 1424篇 |
天文学 | 112篇 |
综合类 | 664篇 |
自然地理 | 13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348篇 |
2023年 | 398篇 |
2022年 | 586篇 |
2021年 | 748篇 |
2020年 | 605篇 |
2019年 | 644篇 |
2018年 | 537篇 |
2017年 | 504篇 |
2016年 | 557篇 |
2015年 | 622篇 |
2014年 | 582篇 |
2013年 | 676篇 |
2012年 | 697篇 |
2011年 | 699篇 |
2010年 | 696篇 |
2009年 | 619篇 |
2008年 | 642篇 |
2007年 | 629篇 |
2006年 | 562篇 |
2005年 | 487篇 |
2004年 | 326篇 |
2003年 | 245篇 |
2002年 | 293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65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海洋生态修复是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途径,受到全球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1980—2019年国际上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近40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前沿热点和未来方向。结果表明,近40年间,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尤其2000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以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国家居多,其中美国占绝对领先地位。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生态学、海洋及淡水生物学等,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Restoration Ec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当前海洋生态修复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海洋生物种群恢复、滨海湿地修复与生物地球化学、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等主题,其中关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拉开序幕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研究将驶入快车道,建议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态修复、区域性海洋生态系统修复规划、海洋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关键技术、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2.
73.
湘南铜山岭矽卡岩铜铅锌矿床产于铜山岭岩体北东缘隐伏接触带及其外围地层中,在成因上与铜山岭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分带,从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硫化物-石英脉和远端矽卡岩矿体。根据穿切关系、交代结构和矿物组合等地质特征可以把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划分为4个矿化蚀变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进变质矽卡岩、退变质矽卡岩、石英-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闪锌矿成分压力计研究表明,近端内矽卡岩型团块状硫化物矿石中闪锌矿的形成压力为(3.1±1.0)×108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6~12 km,相当于中—上地壳水平,说明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形成于较大深度。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和远端矽卡岩中都存在两阶段绿泥石。绿泥石成分温度计研究表明,3类矽卡岩中退变质矽卡岩阶段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345~388℃、296~376℃和296~338℃,代表各类矽卡岩形成温度的下限;石英-硫化物阶段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270~318℃、209~238℃和200~223℃,代表各类矽卡岩矿体的成矿温度。3类矽卡岩的绿泥石温度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指... 相似文献
74.
利用自行研制的煤岩体水力压裂试验系统,开展了配比型煤与原煤水力压裂试验,测试并分析了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孔孔壁应变-水压曲线,并基于孔壁应变的发展规律,分析了压裂孔的三阶段起裂特征。结果表明,在压裂孔起裂过程中,钻孔孔壁呈现拉伸与压缩应变两种类型,并呈现拉伸破裂区与压缩变形区,其中压缩型应变具有较好的可恢复性,其应变恢复比远大于拉伸型应变;钻孔起裂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水气作用诱导微损伤形成阶段,孔壁内形成气流通道并产生初始损伤;局部损伤带形成阶段,孔壁形成拉伸破裂区和压缩变形区;试件失稳破坏阶段,裂缝不断延伸直至试件破裂,拉伸破裂区依然保持拉伸变形并较好地保持残余变形,而压缩变形区则由于作用力转向而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钻孔起裂行为及能量的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5.
高原季风对500hPa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58—2007年中国560站夏季降水资料,设计了一个区域西风指数,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和500百帕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时间一频率多层次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区域西风带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近61年来,两者总体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增强后者减弱。除了都具有1—2年、27—28年和线性趋势变化的共同周期外,还呈现出各自的周期变化,并且均发生过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前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者发生在80年代中期,高原夏季风由偏弱转为偏强,区域西风由偏强转入偏弱,在跃变前后两者各种周期的时间尺度和强度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排除1—2年周期的不确定性,预计接下来高原夏季风将直接进入偏弱期,区域西风指数可能在3—4年后才转入偏强期,并且高原夏季风会比区域西风指数提前发生突变,对区域西风指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原夏季风不仅自身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它通过影响中纬度西风带的活动,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76.
77.
羌塘东部治多县索加南一带在大地构造上属东特提斯构造域,处于金沙江缝合带与龙木错-澜沧江缝合带之间的昌都地块中部,广泛分布以海相为主的晚三叠世地层.其中的甲丕拉组火山岩主要由碱性玄武岩、粗面安山岩组成的一套中基性岩石,岩石化学表现为表现为低TiO2(<1%),高Al,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εNo(t)变化在-2.2~-2.4之间,εSr(t)变化在42.6~53.4之间,表现为弧火山岩特征.据此认为该火山岩是拉竹龙-金沙江洋盆(或甘孜-理塘洋)向南消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78.
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该岩体不同部位的两件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02±0.39)Ma和(40.65±0.32)Ma,具有几乎一致的地质年龄,即碱长花岗岩侵位结晶年龄为40 Ma左右。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176Hf/177Hf比值在0.282633~0.282878,平均值为0.282765,计算所得的εHf(t)值介于-4.08~4.15,平均值为0.28,峰值在-1~+1之间;TDMC模式年龄在822~1373 Ma,平均值为1075 Ma,峰值年龄为1000~1200 Ma。其次,样品的εHf(t)值具有正负相间的特点,εHf(t)也相对较小,为典型的壳幔混染型,岩浆源区主要以古老地壳的熔融为主。综合研究表明,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特斯洋板片的断离,致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引起拉萨地体地壳物质的熔融、再循环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幔源物质的加入。 相似文献
79.
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粗差检验与抗差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观测值中含有粗差时,检验表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结果同样含有粗差,且粗差还可能会发生转移,为有效地抵制粗差和随机模型差的互相影响,指出了发生这一转移的原因,介绍了基于双因子等价权的抗差估计,并针对相关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抗差解求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法矩阵0值溢出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0.
农户对禁牧政策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策勒县为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以新疆策勒县为例,对当地农牧民在封育禁牧影响下的经济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研究不同背景条件的农牧民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的规律性因素。研究表明,农户所属区域及其拥有的资本水平是农户对禁牧行为响应的显著影响因素;农户所属区域及当地的技术服务培训等政策配套水平是农户对禁牧态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农牧民畜牧生产观念的转变和草场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是实施禁牧政策的先决条件。建议政府针对区域及农户的资本差异进行分类补偿;当地政府可整合利用各相关部门的项目资源和资金进行禁牧的政策前期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