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5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952篇
测绘学   187篇
大气科学   367篇
地球物理   1792篇
地质学   1725篇
海洋学   520篇
天文学   182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33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83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116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10篇
  1964年   12篇
  1959年   10篇
  1958年   19篇
  1957年   14篇
  193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了投喂活饵料的塞内加尔舌鳎仔鱼从开始摄食到孵化后第1个月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孵化21d以内的仔鱼整体匀浆用于酶活力分析。孵化21d以后的仔鱼先解剖,取其胰脏和肠道,匀浆后用于酶活力分析。肠道刷缘膜上皮由肠道组织片段纯化得到。从孵化后2d到孵化后18d,胰脏和肠道酶类表现出动物发育的特征性模式:孵化后的前10d,酶活力增长,而后下降。孵化后21d到27d,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大幅增加表明肠道细胞刷缘膜层正逐步发育。与此同时,细胞溶质酶(亮氨酸-丙氨酸肽酶)的活力下降。这种对立的模式体现了消化道的成熟过程以及成熟消化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2.
混合流成沙波迁移中的砂粒运动MiwaYokokawa等混合流即波浪与潮流相结合的流动,它已引起沉积学家的广泛关注.混合流沙波在下列环境中有较多报道,即现代及古代的潮流影响区、古风暴、滨面及陆架环境等.混合流沙波以圆的、不对称形态为特征,其中圆形剖面为...  相似文献   
83.
This study describes an automatic berthing system with mooring lines. It is designed to be berthed by using mooring device on the upper deck of a ship. It is to berth once maintaining parallel with the quay by controlling both forward and aft breast lines. Berthing method is used through length adjustment of mooring lines connected between ship and quay by controlling the angular velocity and the torque of hydraulic motor in mooring device. The study is conducted under three changing conditions of draft, such as even-keel, rise of the gravity center and trim to stern. Variables affecting berthing stability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each condition. Bond graphs method is used to model the system. Controller is designed as PID control method of reference-model algorithm. The control program is composed of synchronous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he equations derived with the numerical analysis. The tank test i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usefulness of the control program.  相似文献   
84.
T.  M.  Hill  J.  P.  Kennett  D.  L.  Valentine  庄畅 《海洋地质》2010,(1):14-23
俄勒冈州外海水合物脊现代甲烷渗漏区的发现,为研究甲烷对活体有孔虫生态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机会。2002年在水合物脊南部高点获取一批岩心。样品经保存和染色后用来测定Uvigerina peregrina、Cibicidoidesmckannai和Globobuliminaauriculata3个底栖有孔虫属种的活体(经染色)和死体的碳同位素(δ13C)组成。有孔虫样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未发现有成岩作用或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的迹象。渗漏区活底栖有孔虫单体记录的乎δ13C值在-0.4%--21.2%0之间,说明受高浓度甲烷碳同位素的影响。渗漏区底栖有孔虫护C平均值(由单体样品计算)范围在-1.28%--5.64%0之间,而背景区(没有甲烷渗漏)的介于-0.81%--0.85%之间。为了解环境因素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的影响,对细菌席和蛤床两种截然不同的甲烷渗漏环境的底栖有孔虫进行研究。细菌席区的有孔虫单体比蛤床区的具有更负的δ13C值。我们解释这种差异是食物来源或共生细菌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结果,通过溶解无机碳(DIC)作用于底栖有孔虫,使其δ13C值负偏移。对比活体和死体底栖有孔虫的δ13C值,并未发现统计上的差异。这说明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未在观测到的同位素组成中起主导作用。然而,少量极度亏损δ13C(〈-12%)的死体底栖有孔虫确实显示了自生碳酸盐岩沉积对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潜在证据。  相似文献   
85.
E.  Puga  Antonio  M.  alvarez-  Valero  J.  Galindo-  Zaldlvar  F.  Bohoyo  A.  Maldonado  A.Maldonado  L.  Somoza  F.  J.  Gonzaezz  L.  Somoza  蔡观强 《海洋地质》2009,(1)
本研究对来自DOVE盆地(Scotia海南部)中部火山山脊的拖网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辅以K—Ar年代学分析。研究区水深2000~3000m,地理坐标范围为59°21~23′S和42°27~31′w。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研究区火成岩和形成Scotia、Antartic—Phoenix洋中脊及南设得兰群岛的火山岩之间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厘定研究区岩浆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岩浆作用的绝对年龄。  相似文献   
86.
87.
This paper discusses numerical results from three-dimensional large eddy simulations of an oscillating cylinder under prescribed movements in uniform flow. Six cases,namely pure in-line,pure cross-flow and two groups of 'Figure of Eight' oscillation patterns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at Reynolds number Re=24000. The 'Figure of Eight' pattern in each group is with identical shape but opposite orbital directions. The numerical results on hydrodynamic forces,higher order force components,and vortex shedding mode...  相似文献   
88.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89.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90.
Analysis of Argo float trajectories at 1 000 m and temperature at 950 m in the North Atlantic between November 2003 and January 2005 demonstrates the 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circulation modes with fast transition between them. Each mode has a pair of cyclonic - anticyclonic gyres. The difference is the location of the cyclonic gyre. The cyclonic gyre stretch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the first mode and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 in the second mode. The observed modes strongly affect the heat and salt transport in the North Atlantic. In particular, the second mode slows down the westward transport of the warm and saline water from the Mediterranean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