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7篇
  免费   1073篇
  国内免费   3588篇
测绘学   472篇
大气科学   1684篇
地球物理   3122篇
地质学   5536篇
海洋学   977篇
天文学   402篇
综合类   691篇
自然地理   112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441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549篇
  2004年   545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474篇
  2000年   509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203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393篇
  1992年   347篇
  1991年   432篇
  1990年   394篇
  1989年   411篇
  1988年   441篇
  1987年   369篇
  1986年   263篇
  1985年   358篇
  1984年   290篇
  1983年   214篇
  1982年   170篇
  1981年   121篇
  1980年   178篇
  1964年   91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11篇
  1958年   122篇
  1957年   1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利用BSR已完成美国东南边缘大约50000km2的地区编图,并已证实可能与大量天然气水合物有关。1992年6月,同时获得该地区的单道地震和宽角海底地震资料,主要集中在布莱克洋脊和卡罗来纳海隆,能清楚地观察到来自BSR的宽角反射偏移距(达6km)。为了了解区域性的变化和生成卡罗纳海隆高背景速度的二维平均速度模型,用宽角和垂直入射资料进行走时反演,然后做全波形反演业确定BSR的地震成因。最合适的模型显示了两处的BSR之下具相似的低速(1.4km/s),暗示圈闭了低饱和度(10%)的游离气,反演结果也显示有一薄层高速楱状体,最大速度为2.3km/s,刚好位于布莱克洋脊的BSR上方;计算了沉积物反射率,观察到卡罗来纳海隆具有较高的反射率,BSR之下的反射率增加几乎与两个站位的含气带对应。根据速度模型估算了水合物的浓度。另一方面,占沉积物总体积3%的水合物之平均浓度暗示布莱克洋脊地区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少一半。卡罗来纳海隆水合物平均 浓度最大为20%,卡罗来纳海隆7%。这两处水合物浓度高,无法仅用原地生物活动来解释,可能与次生的聚集机制不关,因稳定域迁移引起水合物循环,可能影响两地的水合物凝聚。另外,流体向上排出的增加,也可以使 布莱克洋脊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72.
1 .IntroductionEvery year ,Taiwanis subjectedtotwo or three typhoonintrusions in average which always causedisasters . Most of the disasters which occur around the coastal zone are due to seabed instability andcoastal structure destruction caused bytyphoo…  相似文献   
173.
Theconcentrationanddistributionofdimethylsulfideinthemarineatmosphericboundarylayerneartheequator¥LiXingsheng;LiZhe;F.Parungo...  相似文献   
174.
李炎  G.W.Berger 《海洋科学》1992,16(4):66-68
利用颗粒态放射性核素携带的颗粒物历经过程信息,我们提出用泥沙扩散方程和颗粒态放射性核素扩散方程联解底部边界层颗粒态物质迁移参数的方法。分析实例的样品取自荷兰Waden Sea南部Balgzand潮滩(砂坪)和Mok湾潮滩(泥坪)的两个站位(BG1和Mok2)。示踪核素为~(234)Th,~(210)Pb和~(137)Cs,其放射性比度由r能谱测出。  相似文献   
175.
太平洋—南极海岭的新鲜玄武岩延伸到太平洋地球化学区域EllsaM.Ferguson等在最近对一部分太平洋—南极海岭(PAR)的地球物理调查期间,S.Cande、W.Haxby、C.Raymond和合作人员在大约64°S、171°W的破碎带Ⅶ两边海岭区...  相似文献   
176.
杭州湾南岸潮滩的~(210)Pb分布及其沉积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南岸潮滩的~(210)Pb垂向分布具有随深度波动的特征。湖滩颗粒物在吸附模拟系统中的~(210)Pb分配系数,主要受颗粒物含量的影响。本文从潮滩沉积~(210)Pb初始比度在低于平衡点一侧波动的机理,以及被沉积间断所分隔的有效封闭段的存在出发,提出选择常态沉积层的高~(210)Pb比度窗口,建立以CIC模式估计潮滩沉积速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7.
Santa Monica Bay is an open coastal embayment located directly seaward of Los Angeles, California. The Bay provides vital economic value through its water-dependent activities, such as swimming, diving, boating, and fishing. An increase from 100,000 residents in 1900 to 10 million in 2000 has imposed numerous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on the Bay, including urbanization of the watershed. Pollutant discharges into the Bay increased throughout the early part of the century, but declined following passage of the Clean Water Act in 1972. Since that time, the predominant source of pollutant inputs has changed from point sources to non-point urban runoff. To assess how present-day and historical pollution interact to affec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Santa Monica Bay, three organizations collaborated on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in 1997, towards which this volume is focused. This paper details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Santa Monica Bay to provide context for the papers that follow.  相似文献   
178.
伊利诺斯盆地宾夕法尼亚纪沉积物季节性降雨的证据ErikP.Kvale等根据古纬度位置、动物群证据或气候敏感岩性的出现而恢复的古气候可表达一个地区相当长时期的气候格局,但气候的细节只有通过与目前条件相同地区的比较才能推断。由于时间的迁移、海洋和陆地的变...  相似文献   
179.
太平洋西南部铁锰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A.H等对克马德克和新赫布里底岛弧-海沟系不同地貌构造采集了海底样品(1990年科学考察船“A.H”院士号第17航次),在一系列测站上采集到不同的铁锰形成物(жMO)。在采自8个测站的38个样品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  相似文献   
180.
The author examines circular labor migration in Fiji.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provides a brief discussion of two major perspectives of labour circul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econd section presents the state of the Fijian villa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pattern of uneven development in Fiji. The practice of labour circulation by Fijian villagers is dealt with in the third section. In the last two sections, issues concern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olarized patter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village mode of produ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