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08篇 |
免费 | 1389篇 |
国内免费 | 10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2篇 |
大气科学 | 1184篇 |
地球物理 | 1223篇 |
地质学 | 2720篇 |
海洋学 | 578篇 |
天文学 | 231篇 |
综合类 | 481篇 |
自然地理 | 6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220篇 |
2021年 | 266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219篇 |
2018年 | 228篇 |
2017年 | 218篇 |
2016年 | 283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258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249篇 |
2011年 | 282篇 |
2010年 | 277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176篇 |
2004年 | 143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72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270篇 |
1998年 | 278篇 |
1997年 | 268篇 |
1996年 | 190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63篇 |
1993年 | 142篇 |
1992年 | 114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69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1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老挝万象省爬立山(PHaLek)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爬立山铁矿床位于长山褶皱带北西端,是长山成矿带内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一个大型铁矿床。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对含矿岩体、赋矿围岩和矿石开展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与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属钙碱系列准铝质的I型花岗岩,成岩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弧。矿区内发育致密块状磁铁矿、孔洞状赤铁矿、砂砾土状铁矿等3种铁矿石。结合岩(矿)石微量元素分析,认为爬立山铁矿具有复合成矿作用特征,主要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早期以与华力西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接触交代成矿作用为主,形成矽卡岩型磁铁矿;其后,在褶皱造山后形成的断陷盆地中,由于火山喷发(溢)作用形成孔洞状熔岩型赤铁矿;最后随着新生代地壳抬升,发生表生物理化学风化成矿作用,形成如今的砂砾土状型铁矿。 相似文献
32.
070703天长超级单体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典型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主要使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日发生在安徽天长和江苏高邮的龙卷风天气,着重分析了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等产品的典型特征.龙卷发生在飑线回波带的北端强烈发展的超级风暴单体中,回波带前沿存在强烈的水平风切变,使得回波带上不断有中气旋生成.对产生龙卷的超级风暴单体,龙卷发生30min前,雷达给出了中气旋(M)产品,该中气旋持续了7个体扫的时间(42min),在中气旋出现后第5个体扫,雷达给出龙卷涡旋特征(TVS)产品,龙卷涡旋特征持续了3个体扫,综合切变产品也给出了显著的提醒.实地调查结果,龙卷风和第2个TVS同时发生,龙卷风位置与TVS位置对应,但位于TVS的南侧,位于中气旋最大风速圈的南缘.虽然CINRAD/SA雷达的TVS产品有虚警的情况,但结合反射率因子、平均径向速度、中气旋、综合切变等产品的分析,对于龙卷监测和预警会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3.
34.
本根据闽浙沿海火山岩地区银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研究及近年来的矿产勘查,成矿预测和专科研成果,综合论述了闽浙沿海火山岩地区银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和矿床特征,分析和总结了银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成矿系列,同时指出,火山热液充填充代型银矿是本区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成因类型,并阐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5.
36.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7.
38.
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水源供给变化对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对淇河流域近16年间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水源供给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和林地,共占流域总面积的90%以上。近16年间淇河流域的耕地面积显著减少,草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建设用地扩张明显。②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降低,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54.27 t/(hm2·a),2015年减少到32.09 t/(hm2·a);强度侵蚀、极强侵蚀和剧烈侵蚀由9.03%、12.19%和25.96%分别减少到7.17%、6.36%和4.21%,微度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由24.31%、16.96%和11.57%增加到41.89%、27.71%和12.68%;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优化了土地利用格局,促进植被恢复,对治理土壤侵蚀起到了显著效果。③ 水源供给量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5年达到峰值(1.79亿m3)。相邻两期水源供给量增减变化不一,2000-2005年水源供给量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面积,其水源供给的量值也呈增加趋势,水源供给能力整体增强;而2005-2010年、2010-2015年的水源供给能力随之减弱,其中,2010-2015年水源供给减少的较小;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造成水源供给量降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和水源供给是山地生态脆弱性响应的重要指标,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增强山区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本文采用多分形的方法研究了四川西部地区20年来的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对D_q谱与D_(-1),D_(-2)曲线结合震例进行分析,指出其变化与强震活动有密切联系。并结合空区理论,认为D_q(q<0)主要描述了地震空区的情况,该方法在地震前兆信息提取有中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数据集合的拓扑学分析,获得了Pb同位素三维空间拓扑投影特征值V1和V2。运用特征值可以定量地预测隐伏铜金矿床的埋藏深度和隐伏矿量,是隐伏矿预测评价的新方法,开创了同位素化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