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49篇 |
免费 | 2117篇 |
国内免费 | 11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6篇 |
大气科学 | 1304篇 |
地球物理 | 1567篇 |
地质学 | 3589篇 |
海洋学 | 933篇 |
天文学 | 325篇 |
综合类 | 660篇 |
自然地理 | 7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177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433篇 |
2020年 | 378篇 |
2019年 | 363篇 |
2018年 | 406篇 |
2017年 | 350篇 |
2016年 | 404篇 |
2015年 | 375篇 |
2014年 | 417篇 |
2013年 | 412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79篇 |
2010年 | 374篇 |
2009年 | 344篇 |
2008年 | 319篇 |
2007年 | 306篇 |
2006年 | 221篇 |
2005年 | 168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168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253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239篇 |
1995年 | 170篇 |
1994年 | 147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108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0篇 |
1976年 | 6篇 |
197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2.
吉林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多旋回大地构造演化的观点,分析吉林区域多旋回的构造运动,控制多旋回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及其相应的成矿作用,认为与含镍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受“台槽边界”赤峰—开源深断裂控制,沿深断裂一侧或两侧成带分布,分群集中。为铜镍矿床区域勘查工作,提供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93.
涡度相关仪通量值所代表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对于通量观测塔的选址、仪器安装高度的确定以及通量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通量贡献区模型对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试验场通量观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荒漠区在大气稳定条件下90%的通量贡献区最远可以达到686.40 m,通量贡献函数最大点的位置在162.50 m;大气稳定时各风向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在生长末期均达到最大,生长初期和中期的源区变化因受到各风向风速和植被下垫面的影响而有差异;大气不稳定时不同生长时期各风向通量贡献区没有固定变化规律;通量源区大约有58.71%的信息来自于荒漠区通量观测塔西南至西北方,整个生长季生长末期通量贡献最多,所占比例为40.16%。由FSAM模型测得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荒漠生态系统下垫面的通量信息。 相似文献
194.
利用山东地区2010—2012年6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鲁南网重力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场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每年的3月与8月,重力场存在反向变化,变化幅值相近;季节性变化与降水有关。 相似文献
195.
采用3×3因子方法,进行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克氏螯虾f均重(7.03±0.05)g]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24%、27%和30%1和3个脂肪水平(4%、7%和10%),共9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为期8周。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 相似文献
196.
197.
198.
The skull of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Cheng, 2007, especially the skull roof, i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Compared to other genera and species of Askeptosauroidea,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has some important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from Askeptosaurus italicus to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rostral length related to the skull length between Askeptosaurus italicus and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postfrontal existing but distinctly reduced; the posterolateral process relatedly short and overlapping the parietal.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weakly supports the evolutional progress from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to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skeletal ratios indicated that the node among the Askeptosauridae ingroup. The evolutional direction of Askeptosauridae should be from Askeptosaurus italicus to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skeletal ratios indicated that the evolutional progress is Askeptosaurus italicus –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In biogeography provinces, the Askeptosauroidea taxa from south China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ose from western Tethys; however, Xinpusauru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is more related to those from the ea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199.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用以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该模型考虑了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作用。通过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的对比,发现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精确,可以应用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分析中。同时由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计算的结果也可以得出结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00.
云南老王寨金矿的深部地质过程——来自显微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老王寨金矿围岩、蚀变岩石、矿石的显微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发现:伴随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和硫化物矿化,岩(矿)石中发育沿粒间、裂隙或角闪石解理纹贯入或穿插的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经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鉴定,该固体物质主要由超显微晶石英、硅酸盐、碳酸盐、硫化物以及呈熔离交生关系的金红石、白钨矿和镜铁矿(磁铁矿)组成;熔离交生结构与沉淀共晶结构共存的特有岩相学特征指示成矿流体具备由熔体性质向热液性质转化的特性。结合岩(矿)石稀土微量元素研究,认为这种在透射光显微镜下呈黑色不透明的超显微隐晶固体物质,是具熔浆流体特点和超临界流体性质的地幔流体引发交代蚀变的直接微观表现之一;在交代蚀变过程中其性质由熔浆向地壳热液过渡,同时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而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