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3篇 |
免费 | 766篇 |
国内免费 | 12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8篇 |
大气科学 | 882篇 |
地球物理 | 699篇 |
地质学 | 1811篇 |
海洋学 | 525篇 |
天文学 | 190篇 |
综合类 | 289篇 |
自然地理 | 3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26篇 |
2022年 | 222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218篇 |
2019年 | 250篇 |
2018年 | 257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22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207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228篇 |
2009年 | 179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62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118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项目提出了陆表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新方法,解决了渐变型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难题,构建了中国地表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风速和降水等参数均一化站点和格点数据集,修订了关于中国地表风速变化趋势、增温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结论。融合多源数据,构建并验证了千米级、流域级或县域级的电厂、人口、生物质能、取水量、氮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等影响自然系统的关键人文要素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集。构建了未来关键人文要素情景,研制了碳中和目标下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情景和用于驱动全球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了中国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发现中国碳中和对远期和中期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显著。给出了中国各省份水体氮排放安全阈值及超越时间,阐明了中国粮食产量与氮施肥的关系,提出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水体氮排放的有效途径,指出重构城乡养分循环体系是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恢复水质的必要途径。发现全球饱和水汽压差的年际变化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率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阐明了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在调控生态系统生产力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多因素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中的复杂影响。建议更全面细致地评估中国各种碳中... 相似文献
62.
【目的】2022年 11月 29日—12月 1日贵州出现一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为分析此次超强寒潮及其伴随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雪凝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 NECP1°×1°逐 6h再分析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结果】(1)此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是在中高纬地区配合有 -48℃冷中心的冷涡低槽发展东移南压,引导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以及副高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上多小槽东移的背景下产生的。(2)前期热低压发展加深,贵州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异常回升至 27℃以上,850hPa冷平流强盛且维持时间长,是造成降温幅度大、气温低、降温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冷平流强度低于 -32×10-5℃ ·s-1 的区域与过程最低气温降幅超过 16℃的区域基本一致。【结论】(1)强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是此次超强寒潮强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大风区 ΔP3普遍超过 3hPa,ΔP24普遍超过 10hPa。ΔP3 >3hPa、ΔP24 >10hPa可作为寒潮大风预报指标。(2)西南低空急流维持加强,持续输送水汽并使贵州大气层结呈中间暖、上下冷的“三层”结构模式, 850hPa到地面温度 T<0℃,为雪凝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汽和温度条件。当 850hPa温度 T≤ -2℃、地面温度 T≤0℃ 时,降水相态由雨转冻雨或雨夹雪或雪。 相似文献
63.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中部(东和西部)海温异常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印度洋IOD Modoki或印度洋三极子事件的空间分布型。滤除ENSO信号影响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仍和IOD Modoki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IOD Modoki正异常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有以下途径,一方面,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东部向西输送至热带中印度洋后,在北半球受科氏力作用向东输送至华南地区,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且对华南地区降水正异常的主要水汽辐合贡献为平均水汽的水平扰动散度项和扰动引起的平均水汽垂直平流项。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负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对流层低层自热带东南印度洋至热带中印度洋有东南风异常,增强了7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向东输送至西北太平洋,这引起了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另外,热带东印度洋对流层低(高)层异常辐散(辐合),华南地区低(高)层异常辐合(辐散)增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再者,IOD Modoki引起南亚季风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并通过季风-荒漠机制引起副热带北大西洋东部、北非荒漠区及地中海西部周围正涡度异常,激发了沿急流向下游传播的准静止Rossby波,增强了日本海高压异常和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上述原因均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上述结果在数值模式中亦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4.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CCD BVRI light curves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RS CVn eclipsing binary star DV Psc. From the asymmetric light curves outside the eclipse, we find there are two depressions in the phase ranges 0.3–0.45 and 0.6–0.9, respectively. By analyzing the light curves using the Wilson–Devinney program, the four photometric solutions of the system are obtained and the starspot parameters are also derived. It turns out that the case of two spots being on the primary is most successful in reproducing the light curve distortion of DV Psc. Moreover, analysis the longitudes of spot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wo active longitude belts (one is about 90°, the other is about 270°). At the same time, on 22 November 2008, the first flare-like event was detected on DV Psc at phase 0.35 whose duration was about 13.5 min. These findings reveal that DV Psc has a high degree of magnet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65.
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主要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动力性能进行研究,非常缺乏台风等极端海况下半潜式平台动力响应的实海域监测数据。以某半潜式钻井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平台动力性能监测系统,并对台风“杜苏芮”过境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平台艏部气隙及运动监测数据推算了平台吃水及环境波高;采用随机波浪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短期海况的有效波高、谱峰周期、能量谱等信息,通过与多种典型海浪谱对比发现Jonswap谱与所测波谱吻合较好;对平台的横摇、纵摇及垂荡运动进行了时域统计分析和频域谱分析,得到了台风海况下被测平台波频运动的实际响应特征,对于指导平台抗台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67.
南海夏季风暴发过程的低频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1979~1996年共18a的NOAA卫星OLR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850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南海地区及南海季风暴发过程的某些低频特征。认为北半球夏季南海地区的低频活动较活跃,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同南海季风的暴发时间有联系。南海地区的低频振荡在南海季风暴发后增强。通过对18a 及K*的时段叠加合成图的分析,发现南海夏季风的暴发同赤道印度洋低频振荡的东传及西太平洋低频扰动西传有密切联系,南海夏季风暴发期间南海地区将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的低频活动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8.
69.
In this paper the water-ta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stage of theHuanghua Power Plant are studied by numerical model and physical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inlet channel only satisfies the supply need of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ower plant.If the riverbed of the in-let reach is properly dredged,the need of water supply for the third stage of the power plant could be met.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