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43篇 |
免费 | 3845篇 |
国内免费 | 48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5篇 |
大气科学 | 4186篇 |
地球物理 | 5409篇 |
地质学 | 10753篇 |
海洋学 | 2446篇 |
天文学 | 953篇 |
综合类 | 2420篇 |
自然地理 | 25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403篇 |
2022年 | 911篇 |
2021年 | 1088篇 |
2020年 | 906篇 |
2019年 | 994篇 |
2018年 | 1196篇 |
2017年 | 1072篇 |
2016年 | 1275篇 |
2015年 | 942篇 |
2014年 | 1273篇 |
2013年 | 1223篇 |
2012年 | 1125篇 |
2011年 | 1203篇 |
2010年 | 1138篇 |
2009年 | 1129篇 |
2008年 | 1002篇 |
2007年 | 980篇 |
2006年 | 766篇 |
2005年 | 821篇 |
2004年 | 583篇 |
2003年 | 619篇 |
2002年 | 615篇 |
2001年 | 571篇 |
2000年 | 668篇 |
1999年 | 1005篇 |
1998年 | 811篇 |
1997年 | 884篇 |
1996年 | 818篇 |
1995年 | 686篇 |
1994年 | 564篇 |
1993年 | 514篇 |
1992年 | 395篇 |
1991年 | 291篇 |
1990年 | 232篇 |
1989年 | 182篇 |
1988年 | 174篇 |
1987年 | 126篇 |
1986年 | 107篇 |
1985年 | 76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5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14篇 |
1958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了探讨车莫古隆起对内物源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入手,利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多种方法结合恢复其剥蚀量、古地貌,提出车莫古隆起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发育,侏罗世末是其鼎盛时期,并提供内物源,控制围绕车莫古隆起周缘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从岩心、地震特征、重矿物稳定系数、古水流指向、砂岩厚度等方面给出存在依据,合理解释了古隆起控制范围内已发现油藏的砂体成因。车莫古隆起发育和潜伏埋藏期控制古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掀斜后内物源砂体展布、断裂体系和现今构造共同控制着油气调整、运移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围绕车莫古隆起发育的内物源砂体尖灭方向与现今构造高部位指向垂直和斜交区域是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围绕内物源勘探刚开始,在此认识指导下部署的沙门1、莫17、夏盐11、夏盐12等井已获得突破,腹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将进入一个油气发现新阶段。 相似文献
92.
两次降雪天气过程预报中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和2009年11月9-10日北京两次不同类型降雪天气过程中海淀边界层风廓线仪数据发现:①降雪开始前2h内底层偏东气流建立,且该气流里均有风速突然加强的现象,这对短时临近预报中预报降雪的起始时间有一定参考价值;②700 hPa以上出现冷平流或者冷平流加强且高度降低,也是降雪即将开始的一个特征;③风廓线资料计算得到的温度平流廓线可以较好的反应大气稳定度情况,为判断降雪是否为对流性降雪提供可靠依据.在临近预报中加强风廓线和温度平流的监测,对临近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3.
Xiangchun Wang Timothy A. Minshull Changliang Xia Xuewei Liu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2012,33(4):389-396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verting the seismic data from the time domain to the depth domain. Here we discuss the approaches of inverse modeling of travel time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P-wave velocity (Vp). The migration section of the single channel seismic data is used to define the model horizons and help to control their geometry. Wide angle hydrophone data of OBS are used to determine P-wave travel times. The picked travel times from various shots are inverted for P-wave interval velocities using RayInvr, which calculated theoretical travel times via ray tracing. Damped least squares optimization is performed to fine tune the fits between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travel times. In the end, the Vp curve is achieved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derived from the conventional hyperbolic curve velocity analysis method, the shape of the two curves are similar, and the velocity increases in the layer where gas hydrates are present. 相似文献
94.
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全新世以来,冰川呈加速退缩趋势。冰川地貌是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枪勇冰川发源于卡鲁雄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雨影区,雅鲁藏布江以南,冰川末端在海拔5000 m附近,冰川面积约为6.63 km2。枪勇沟从外至内共保存有4期冰碛垄,其中以"大枪勇错"外侧的新冰期冰碛垄最为高大,终碛垄高约30 m,且形态清晰。文章基于野外观察及谷歌影像(Google Earth)上冰碛垄的分布范围,恢复并计算了新冰期时枪勇冰川面积约为10.0 km2,较现代冰川扩张了1.5倍。采用VOLTA模型计算了现代冰川的体积为0.21±0.04 km3,平均厚度约为31.7 m。基于纵剖线模型模拟了新冰期冰川表面高程,新冰期冰川平均厚度约为58.5 m,冰川体积约0.59±0.12 km3,是现代冰川体积的2.8倍,体积减小较面积退缩更为剧烈。利用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ccumulation Area Ratio Method,简称AAR),采用AAR值为0.7±0.05,基于现代冰川表面高程和模拟的新冰期冰川表面高程,计算现代冰川和新冰期冰川的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简称ELA)分别为5780±70 m和5660±100 m,新冰期时平衡线高度降低了约120 m。而不利用模型恢复新冰期表面高程时,平衡线降低值为240 m,可能高估约120 m。新冰期时,枪勇冰川扩张受区域降温控制,冰川前进可能是对4.2 ka冷事件的响应。冰碛垄形成时代和大枪勇错孢粉数据表明,冰川可能在2.5 ka左右已经退缩,2.2 ka时退缩加剧。 相似文献
95.
乳化植物油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细砂为微生物来源,模拟研究了乳化植物油强化原位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考察了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地下水质变化及产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77 d后,Cr(Ⅵ)质量浓度分别从20.0、30.0、50.0、80.0、110.0 mg/L降低到0.0、5.8、19.0、43.6、65.8 mg/L,去除率分别为100.0%、80.7%、61.9%、45.5%、40.2%。反应后介质中Cr形态分析表明,其主要以能在自然条件下稳定存在的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此外,随反应进行,实验体系逐渐呈弱酸性环境,pH为5.80~6.70。当Cr被完全还原后,体系会发生异化铁还原,Fe(Ⅱ)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最高可达117.0 mg/L,最终形成二价铁矿物。综上所述,天然细砂介质中的土著微生物能够利用乳化植物油强化并还原地下水中的中、高浓度Cr(Ⅵ),且产物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稳定存在,修复过程对地下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6.
This paper reports that vibrational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n hydrogen-bonding between acetone and water comprises both experimental Raman spectra and ab initio calculations on structures of various acetone/water complexes with changing water concentrations. The optimised geometries and wavenumbers of the neat acetone molecule and its complexe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ab initio method at the MP2 level with 6-311+G(d,p) basis set. Changes in wavenumber position and linewidth (fullwidth at half maximum) have been explained for neat as well as binary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mole fractions of the reference system, acetone, in terms of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Raman data with ab initio calculation leads to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changes in the spectral features in terms of hydrogen bonding. 相似文献
97.
98.
由于随机噪声是一种频带较宽的干扰波,因此依靠单一的去噪处理方式往往难以获得清晰反映目标体的地震信息。小波变换能够较好的去除高斯噪声,保留有效波中、高频成分,提高记录的信噪比,但去除脉冲噪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中值滤波具有良好的边缘保持特性,虽低频去噪声效果有限,但去除脉冲噪声效果明显。因此可利用二维小波变换与中值滤波优势互补的方法,进行叠前去噪处理,达到去除宽频随机噪声的目的。首先运用二维小波变换的理论,采用自适应门限阀值方法进行去噪,同时结合中值滤波方法联合去噪。模型与实际数据的应用效果表明,联合去噪方法可有效压制噪声能量、保留高频有效信号、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与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
海洋一号C/D(HY-1C/D)卫星中国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Chinese Ocean Color and Temperature Scanner,COCTS)主要用于探测海洋水色、水温等要素,这些要素需要经过卫星资料处理才能获取,而几何定位是预处理的核心,直接影响这些要素的质量。COCTS具有114°视场角和四元逐点摆扫的特征,据此研究出一套完整的几何定位方法。从0级数据中提取卫星星历,利用插值法从中获取采样时间对应的卫星位置和速度,进而得到轨道(ORB)坐标系到地心旋转(ECR)坐标系的转换矩阵。基于四元逐点摆扫的特征,中心视矢量分别绕X轴、Y轴旋转相应角度,获得扫描行各采样点ORB视矢量,建立视矢量与地球交叉点关系模型,从而对根据波段数据绘制的遥感图像进行地理定位。本文使用插值法替代了传统需要6个轨道根数来计算卫星位置的复杂方法,同时直接计算ORB到ECR的转换矩阵,而不采用传统的两步转换方法。经过多组数据计算及定性定量验证,HY-1C/D COCTS几何定位结果一致;采样像元尺度效应导致从星下点到两侧边缘、从赤道到两极,误差逐渐增大,约在两个像元内。该方法满足一定的定位精度要求,可以用于COCTS的几何定位。 相似文献
100.
Ge Tongming Liu Jian Fan Limin Zhong Shuixian Wu Nengyou Hsu Vindell A. Baksi 《《地质学报》英文版》1995,8(2):221-23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taceous-Tertiary magnetic polarity sequence of the the Hengyang Basin on the basi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The age of each stratigraphic unit has been determined with the 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combined with <sup>39</sup>Ar/<sup>40</sup>Ar dating, thu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geological ages of different formations. The authors assign the age of the Dongjing Formation of the Hengyang Basin to Early Cretaceous, the Shenhuangshan Formation to Early-Late Cretaceous, the Daijiaping Formation to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Dongtang and Xialiushi formations to Palaeocen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