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50篇 |
免费 | 3846篇 |
国内免费 | 49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5篇 |
大气科学 | 4186篇 |
地球物理 | 5407篇 |
地质学 | 10809篇 |
海洋学 | 2444篇 |
天文学 | 953篇 |
综合类 | 2420篇 |
自然地理 | 25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400篇 |
2022年 | 915篇 |
2021年 | 1092篇 |
2020年 | 907篇 |
2019年 | 999篇 |
2018年 | 1202篇 |
2017年 | 1076篇 |
2016年 | 1277篇 |
2015年 | 953篇 |
2014年 | 1274篇 |
2013年 | 1224篇 |
2012年 | 1128篇 |
2011年 | 1202篇 |
2010年 | 1143篇 |
2009年 | 1133篇 |
2008年 | 1006篇 |
2007年 | 979篇 |
2006年 | 767篇 |
2005年 | 822篇 |
2004年 | 584篇 |
2003年 | 620篇 |
2002年 | 618篇 |
2001年 | 571篇 |
2000年 | 668篇 |
1999年 | 1002篇 |
1998年 | 809篇 |
1997年 | 884篇 |
1996年 | 817篇 |
1995年 | 686篇 |
1994年 | 564篇 |
1993年 | 514篇 |
1992年 | 395篇 |
1991年 | 291篇 |
1990年 | 232篇 |
1989年 | 182篇 |
1988年 | 174篇 |
1987年 | 126篇 |
1986年 | 107篇 |
1985年 | 76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5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14篇 |
1958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2.
从不同的陆面资料看城市化对北京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7月10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该次过程主要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造成的,整个大环流形势给暴雨的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分析近地面的特征场发现,在降水发生前1-2 h,北京城区存在一个暖中心,其温度比周边地区高出2-3 ℃,存在明显的热岛现象.该城市热岛现象的出现,使得城区的气压相对较低,郊区有较冷空气向城区辐合,有利于城区产生上升运动,形成对流降水.另外,对该次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了最新的陆面资料的模拟结果明显好于没有使用最新的陆面资料的模拟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对该次强降水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煤矿瓦斯浓度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及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省大同市地方煤矿1979~1997年发生的90起重大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瓦斯事故是发生次数最多,占事故总数的33%,而其造成的灾害也最重。瓦斯浓度的高低与气象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统计计算,得出了旬瓦斯浓度与旬气温、旬气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旬瓦斯浓度预报模型和逐日瓦斯浓度等级预报模型,预报拟合率和试报效果较好。利用该研究成果,结合中短期天气预报,可以提前预报瓦斯浓度的变化趋势,对于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及时加大通风,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7月16日至18日的高空资料,对7月18日发生在广元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暴雨出现前,大气有一个能量聚集、湿层增厚的过程;(2)湿Q矢量辐合中心对应暴雨区,越接近强降水出现时间,诊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95.
Study of the oxygen-absorption coefficient in 5mm wave band is important for remote sensing of theatmospheric temperature profile from satellites or ground.In order to obtain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profile rapidly and accurately,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simple,but accurate formula of the oxygen-absorp-tion coefficient.In this paper,formulae of the oxygen-absorption coefficient in a certain range of tempera-ture-pressure and at a standard isobaric surface have been derived.These formulae may substitute for Meeks-Lilley formula in remote sensing of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996.
江西夏季雷电天气热力条件及不稳定指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007年夏季两次强度不同的致灾雷电过程进行对比,并将其能量参数与典型历史个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副高位置、500hPa低槽移速、中尺度辐合系统以及热力结构的差异是导致雷暴强度不同的原因之一;(2)中尺度辐合系统移向鄱阳湖时,对流天气更加剧烈,但对大尺度系统鄱阳湖的阻挡作用不显著;(3)对流层上干下湿的特征越明显,强雷电发生的概率越大;(4)CAPE〉632J/kg,K〉34℃,Si〈0℃,Li〈0℃,TT〉43℃,SSI〉43可以作为江西致灾雷电发生的阈值,超过阈值越多,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概率越大;(5)能量参数的演变对致灾雷电的潜势预测、强度判别具有较好的指示,夏季对流参数的指示意义较春季更好。 相似文献
997.
Condensation heating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The effects of condensation heating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EH)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complete vorticity equation is employed for th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due to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strong condensation he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yclone and anticyclon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is out of phase with tha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This is confirmed by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e horizontal gradient of the condensation heating also affect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densation heating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summer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n the EH. The latent heating released by the Asian monsoon rainfall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200 hPa South Asian
anticyclone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heating center and the 500 hPa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enter. Such configurations are modified to some extent by surface sensible heating and orography. The circulation
in mid-latitudes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latent heating in the subtropical area through the propagation of Rossby waves.
Received: 10 September 1999 / Accepted: 5 June 2000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针对目前我省上行报文发送情况的现状,说明了建立上行气象报文监控和转发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使用三层模式、三层模式中各个层次的功能、接收和转发报文的过程、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如何统一处理气象报文等。 相似文献
999.
基于一个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际尺度的气-海-冰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中,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一种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只对50 a模拟结果中的后30 a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首先对滤波后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平面气压、表面大气温度、海表面温度、海冰密集度及海表面感热通量的标准化距平做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取第一模进行重建,然后讨论了在一个循环周期(约4 a)中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海-冰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升高,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减少,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海冰密集度减小;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降低,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增多,海洋表面温度降低,海冰密集度增加.巴伦支海变化特点与格陵兰海相似,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2)多年平均而言,北冰洋内部靠近极点区域为冷中心.当北冰洋内部为低压异常时,因异常中心偏向太平洋一侧,使北冰洋内部靠近太平洋部分为暖平流异常,靠近大西洋一侧为冷平流异常.伴随着暖、冷平流异常,这两侧分别出现暖异常和冷异常,海表面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分别偏少和偏多,上述海区海表面温度分别偏高和偏低,海冰密集度分别偏小和偏大.当北冰洋内部为高压异常时特点正好与上述相反.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海洋、大气年际循环中,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起主导作用,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00.
自动站探测精确度提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2年开始,气象要素自动探测设备在山西省气象系统投入使用,经过近五年的业务运行其优越性显而易见:解放了生产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