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15篇 |
免费 | 5647篇 |
国内免费 | 73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84篇 |
大气科学 | 6345篇 |
地球物理 | 7981篇 |
地质学 | 15536篇 |
海洋学 | 3796篇 |
天文学 | 1395篇 |
综合类 | 3344篇 |
自然地理 | 35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7篇 |
2023年 | 604篇 |
2022年 | 1329篇 |
2021年 | 1583篇 |
2020年 | 1313篇 |
2019年 | 1431篇 |
2018年 | 1682篇 |
2017年 | 1512篇 |
2016年 | 1818篇 |
2015年 | 1359篇 |
2014年 | 1824篇 |
2013年 | 1747篇 |
2012年 | 1605篇 |
2011年 | 1735篇 |
2010年 | 1681篇 |
2009年 | 1680篇 |
2008年 | 1462篇 |
2007年 | 1424篇 |
2006年 | 1155篇 |
2005年 | 1191篇 |
2004年 | 857篇 |
2003年 | 891篇 |
2002年 | 931篇 |
2001年 | 894篇 |
2000年 | 980篇 |
1999年 | 1451篇 |
1998年 | 1211篇 |
1997年 | 1275篇 |
1996年 | 1207篇 |
1995年 | 983篇 |
1994年 | 865篇 |
1993年 | 782篇 |
1992年 | 634篇 |
1991年 | 484篇 |
1990年 | 391篇 |
1989年 | 310篇 |
1988年 | 284篇 |
1987年 | 181篇 |
1986年 | 171篇 |
1985年 | 120篇 |
1984年 | 88篇 |
1983年 | 66篇 |
1982年 | 73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61篇 |
1979年 | 41篇 |
1978年 | 22篇 |
1977年 | 17篇 |
1976年 | 16篇 |
1958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分析、理化性能测试和镜下观察等手段,确定了贵州大方猫场含黄铁矿粘土岩中主要粘土矿物为伊/蒙不规则间层矿物,其间层作用类型为R=1,即累托石型有序间层。 相似文献
73.
讨论和分析了视频对象全自动提取及后续帧中的跟踪过程及采用的方法,对其算法、分割性能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并结合Hausdorff和Snake跟踪器,对初始对象轮廓进行跟踪。结果证明,这种跟踪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对象被遮挡和形变以及背景移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摘要:“梅山群”是豫皖交界地段变质程度与佛子岭群、石炭系不同的变质岩系。它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云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片岩、大理岩和辉石岩等组成,在区域上可以和商城群歪庙组对比,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对“梅山群”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可能为弧后盆地。笔者认为早古生代,南北大陆板块构造的碰撞以华北板块仰冲、扬子板块俯冲为特征,大别造山带古缝合带的位置应在“梅山群”分布区域的南侧。 相似文献
75.
76.
为探究贵州省地震灾害风险薄弱环节,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示范,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各乡镇进行危险性分析,开展地震灾害承灾体现场抽样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首次构建乡镇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估各乡镇地震灾害综合指数和程度,计算各乡镇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确定红水河镇为高风险区、罗悃镇为中风险区、木引等7个乡镇为低风险区,并从建筑物设防、地震地质灾害及水库地震等角度剖析罗甸县地震灾害特点,从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防护及交通等方面提出减小地震灾害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7.
78.
本实验选用ZLI-3654型铁电液晶(FLC)以及SE-3140型取向剂制备FLC器件样品,通过改变FLC相变过程中的降温速率以及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来研究FLC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对FLC排列的影响,共进行了十组实验.实验后,将FLC器件静态对比度进行比较,得出手性向列相到近晶A相(N*-SmA)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对FLC实现均匀排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器件的静态对比度可高达620 ∶1, N*-SmA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有利于形成高对比 相似文献
79.
Xie Xin Xu Xisheng Zou Haibo Jiang Shaoyong Zhang Ming Qiu Jiansheng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6,49(8):796-815
Magmatism in SE China was dormant during 204–180 Ma, but was reactivated in 180–170 Ma (early J2), and then became more and more intensive towards the end of early Cretaceous. The small-scale early J2 magmatism is the incipience to long-term and large-scale magmatism in this region. A near east-west (EW) trend volcanic belt
was distributed across south Hunan, south Jiangxi and southwest Fujian was formed during early J2 time. Along this belt from the inland toward the coast, the lithology of basalts changes from alkali into tholeiite, and
the amount of erupted volcanic rocks and the proportions of rhyolites coexisting with the basalts increase. On the basis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basalts, we infer that the melting degree of source rocks and the extent of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rustal contamination all increased whereas the depth of mantle source decreased from the inland to the
coast, which led to the variation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lcanic belt. In early J2, the western spreading Pacific plate began to subduct underneath SE China continental block, reactivating near EW trend deep
fault that was originally formed during the Indosinian event. The stress of the western spreading Pacific plate and the extent
of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increased from the inland to the coas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early J2 basalts.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