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1.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飑线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整层水汽含量及其垂直分布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类型和强度等的影响。本文的试验表明环境场中不同的水汽含量和垂直分布,会影响下沉气流和冷池的强度,从而影响对流的组织形态、维持时间和强度。整层水汽试验表明,增加(减少)水汽,对流增强(减弱),冷池和雷暴高压增强(减弱)导致大风增强(减弱)。增加水汽越多发展阶段冷池强度越强,最大风速越强,但成熟阶段后期冷池减弱的越快,层状云区的后部入流减弱,不利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和维持。不同层次水汽试验表明,在保持整层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线状对流和雷暴大风易发生在中层干、下层湿的环境中,这种层结条件对雷暴高压的增强有重要作用,但不利于整个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51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并利用该雷达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CPOL)于2013年4~6月在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站进行了对比观测试验,以检验该雷达观测模式及其对快速变化的对流云演变过程的观测能力,为进一步改进雷达观测模式提供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XPAR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利用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三种观测模式观测的回波结构、灵敏度,并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数据进行了对比,详细分析了2013年5月30日一次中尺度线状对流系统后部的单体的发展和消亡过程,讨论了XPAR分钟级数据在分析对流过程演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XPAR三种观测模式获取的降水回波结构合理,实现了在1 min内完成一个高空间分辨率的体扫的探测功能,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远远高于现有的机械扫描雷达;(2)XPAR的精细观测模式数据揭示了单体触发、发展和演变过程,清晰给出了两次径向辐合发展过程及其与回波发展的关系,给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和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不能提供的新的事实;(3)XPAR分钟级数据对进一步认识对流单体内部γ中尺度及其更小尺度系统的发展和演变有非常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13.
以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VMware虚拟服务器进行系统软件平台的虚拟化部署,提出了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虚拟服务器的部署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对部署的虚拟系统进行测试并就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虚拟系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迅速生成各类图件及报告,系统运行良好,速率较高,系统稳定性及服务器利用率均大幅提升,软硬件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减少了管理难度,降低了总体拥有成本.  相似文献   
514.
To examine the biogeochemistry of amino acids (AAs) in the sediment of Lake Taihu, surface sediments (0–3 cm) and deeper sediments (18–21 cm) were collected at 21 sites from different ecotype zones of the lake. AA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sediments, and the total hydrolyzable amino acids (THAA) were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strument. The THAA contents in Taihu sediment were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marine sediments, ranging from 6.84 to 38.24 μmol g−1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from 2.91 to 18.75 μmol g−1 in deeper sediments in Taihu, respectively. AAs were a major frac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OM) and organic nitrogen in Taihu sediments. The AAs on average contributed 8.2% of organic carbon (OC) and 25.0% of total nitrogen (TN) from surface sediments, and 5.9% of OC and 20.5% of TN in deeper sediments, respectively. AA composition provided very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OM. Glycine (Gly) and lysine (Lys) were the predominant forms of AAs in the sediments, irrespective of lake regions, followed by alanine, glutamic acid, serine (Ser), and aspartic acid (Asp).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Gly, Lys, and Ser suggested that these forms of AAs were relatively refractory during OM degradation in sedim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p/Gly ratio and Ser + Thr [mol%] indicated that OM in surface sediment was relatively fresher than that in deeper sediments. The AAs-based degradation index (DI) gave a similar conclusion. The composition and DI of AAs in surface sediment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across different zones in Taihu. The percentages of AAs to organic carbon (AA-C%) and total nitrogen (AA-N%) were higher in phytoplankton-dominated zones than those in macrophyte-dominated zon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OM in shallow lakes such as Taihu.  相似文献   
515.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与天山耦合部位。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沉积岩样品进行了测试。本文根据样品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REE)特征以及特征元素比值等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物源区构造背景、物源性质及风化程度。通过常量、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含量及比值)判断得出中-新生界沉积岩源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构造背景为活动性大陆边缘。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具有较低化学蚀变指数(CIA)和较高成分成熟度变化指数(ICV)的特征,分布范围分别为52~89、0.37~1.82,反映准南中-新生界物源区古风化程度低、沉积物成分成熟度低,表明物源区构造活动强烈,属于快速剥蚀和搬运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16.
项阳  吴林林 《气象科技》2021,49(4):579-588
利用蚌埠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安徽省宿州市2020年7月22日的龙卷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梅雨期暴雨天气形势下,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较强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为龙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背景。龙卷发生在梅雨锋南端的超级单体风暴中,底层的右后方出现钩状回波。风暴参数、中气旋、龙卷涡旋(TVS)特征参数在龙卷过程中的急剧变化,对提前预警和判断龙卷是否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龙卷发生前单体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水、顶高都跃增,底高明显降低,龙卷发生在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骤降到风暴底部之时。雷达在龙卷发生前24min探测到中气旋,在42min前探测到TVS。龙卷发生前中气旋顶高跃增、最大切变量高度骤降,龙卷发生在底高降到1km以下,同时顶高骤降、最大切变量高度降到中气旋底部之时。龙卷发生前TVS顶高和最大切变量跃增、最大切变量高度骤降,龙卷发生时顶高骤降,最大切变量高度也随之降到TVS底部。在底层钩状回波末端处观测到零滞后相关系数、差分反射率低值区的龙卷碎片特征。  相似文献   
517.
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是在基岩出露区发现深部矿化信息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构造地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发展历程.为解决岩石样(构造岩样)的代表性和均匀性,提出了方格采样法,即在每个采样网格内多点采样组合分析采样方法,采集以构造破碎带物质、裂隙充填物、蚀变岩石、矿化岩石等为主的能反映深部矿化信息...  相似文献   
518.
土地覆盖变化影响局域的能源和水平衡,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碳的净排放。基于欧空局气候变化倡议项目最新发布的1992年—2015年300 m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本文分析了1992年—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2015年沿线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90.00×103 km2、57.97×103 km2和260.39×103 km2,森林、灌木、湿地和水体面积分别减少61.14×103 km2、34.22×103 km2、74.28×103 km2和44.41×103 km2。2000年—2015年与1992年—2000年相比,沿线土地覆盖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区域变化呈现了新的特征。东南亚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下降,森林面积减速上升,灌木面积减速下降明显;东亚区建设用地持续高速扩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面积减速明显下降,草地面积持续增加;中东欧区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下降,耕地面积减速上升;俄罗斯建设用地扩张持续缓慢,森林面积稳中有升,草地和灌木面积增速下降。分析进一步显示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是造成沿线国家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19.
Kou  Hai-Lei  Liu  Jia-Hui  Zhang  Peng  Wu  Chuangzhou  Ni  Pengpeng  Wang  Dong 《Acta Geotechnica》2022,17(12):5375-5389
Acta Geotechnica - Coconut can be found extensivel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 China, where sandy slopes always suffer from erosion due to typhoon. Recycled shredded coconut coir (RSC) was...  相似文献   
520.
Fan  Linlin  Du  Ling 《Ocean Dynamics》2023,73(3-4):181-199
Ocean Dynamics - Extreme sea level events (ESLs) act as a comprehensive conseq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processes of climatic factors on ESLs variability 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