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0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699篇
测绘学   324篇
大气科学   588篇
地球物理   473篇
地质学   1396篇
海洋学   341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38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01.
传统炮检距域共像集(CIG)在复杂介质中因波传播的多路径而存在反射体位置不确定的问题. 角度域CIG由于克服了这一缺陷而逐步成为速度分析、AVA以及振幅保真偏移成像等研究的主要手段. 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偏移成像方法的发展为获得高质量的角度域CIG提供了可靠的实现途径. 其中,基于波场局域化分解和传播的小波束域波场延拓和偏移成像方法,因其波场分解基本函数和传播算子在空间和方向上的双重局域特性,而成为角度相关分析研究的有效工具. 本文在采用Gabor Daubechies框架分解的小波束叠前角度域偏移成像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叠加方法由局部角度域像矩阵得到了反射角域CIG(CRAIG)和倾角域CIG(CDAIG). 以SEG EAGE二维盐体模型为例,通过对CRAIG和CDAIG的对比,探讨了这两种角度域CIG的特点及其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902.
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冰  朱本铎  万玲  张伙带  吕文超 《地质论评》2015,61(5):1061-1067
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记录着古南海俯冲与消亡及南海扩张的演化史,为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系统。本文综合阐述了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动力学机制,建立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几何学特征差异该构造系统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南段和北段,垂向上分为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和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受控于动力学机制,北段褶皱构造变形强度明显大于南段,体现在相邻逆冲褶皱排列间距明显小于南段。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古南海俯冲消亡于婆罗洲之下的地壳缩短作用,而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中中新世以来三角洲推进的重力滑脱作用与苏禄海盆扩张的地壳缩短作用的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903.
The release of mercury from intertidal sediment to atmosphere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aibo Estuary (S1) and the Licun Estuary (S2) of the Jiaozhou Bay in China,which are seriously polluted with mercu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rcury in sediment releases rapidly to atmosphere under solar radiation. After 8 hours of solar radiation,mercury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from 5.62 μg/g and 2.92 μg/g to 2.34 μg/g and 1.39 μg/g in S1 and S2 sediments respectively in summer,and decrease from 5.62 μg/g and 2.92 μg/g to 4.58 μg/g and 2.13 μg/g respectively in winter. The mercury species in the sediment change markedly under solar radi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rcury bound to organic matter decrease significantly from 2.73 μg/g to 0.31 μg/g in S1 and from 2.07 μg/g to 0.31 μg/g in S2,and the released mercury mainly comes from mercury bound to organic matter. Mercury flux show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diurnal change,and it increases rapidly in the morning with the rising of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but decreases in the afternoon. The mercury flux increases with sediment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The rapid release of mercury in intertidal sedi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mercury cycle.  相似文献   
904.
基于FLAC3D平台的边坡非饱和降雨入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中明  熊小虎  曾铃 《岩土力学》2014,35(3):855-861
为研究降雨入渗条件下三维边坡渗流场的变化过程,在全面研究FLAC3D软件渗流分析模块功能及算法的基础上,通过编写FISH函数完善了FLAC3D软件的非饱和渗流计算功能。基于降雨入渗机制的分析,编写了降雨入渗及停雨出渗边界的FISH函数,实现边坡三维降雨入渗过程的模拟。通过降雨条件下算例边坡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变化过程的数值计算,研究了降雨入渗引起的边坡暂态饱和区变化过程,并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自编FISH函数实现边坡三维非饱和渗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研究成果表明,文中提出的边坡三维非饱和降雨入渗分析是可行的,同时也为三维边坡非饱和渗流场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905.
本文以蚌埠地区金矿资源预测为例,探讨了覆盖区及半覆盖区矿产预测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多种信息的综合解译和与矿产地质信息的有机关联,是揭示隐伏矿成矿规律的重要手段;采用“矿产二次预测方法”通过大区矿产预测模型向预测区逐步扩散,建立起本区统计预测模型,是在覆盖区开展模式类比预测的可行途径。文中讨论的成矿预测方法在安徽省蚌埠地区金矿预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我国中西部地矿产地质研究程度不高地区的成矿预测,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06.
四种常用的全球1km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区域的精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冉有华  李新  卢玲 《冰川冻土》2009,31(3):490-500
精确的全球及区域土地覆盖数据是陆地表层过程研究的重要基础.对数据质量的了解与数据本身同等重要,定量的数据精度评估不仅是对数据本身包含信息的丰富,而且对有助于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土地覆盖制图方法的发展.基于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森林、灌木草地、农田、裸地、城市、湿地和水体),以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参考数据,从类型面积一致性、空间一致性两方面对4种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在中国区域的分类精度进行了评价,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IGBPDISCover);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UMd);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空间应用研究所(SAI)的2000年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产品(GLC2000);MODIS 2000年的土地覆盖数据产品(MOD12Q1).并对4种土地覆盖产品误差的空间和类型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中,GLC2000和MODIS土地覆盖数据有更高的整体分类精度,IGBP数据的整体分类精度次之,但是3种数据在局部都存在明显的分类错误;UMd的分类精度整体最低.通过对4种数据分类精度的空间和类型分布规律的分析,认为4种数据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陆地表层过程模拟的需要.建议发展土地覆盖类型决策融合方法,将现存多源土地覆盖分类信息融合起来,制备更高精度的中国土地覆盖分类图.  相似文献   
907.
杨玲  周海波 《四川地质学报》2014,(2):262-266,271
DEM(Digial Elevaion Model)是地貌景观高程信息的数字表达,能够直观的反应地形地貌条件。泥石流形成和运动受其流域地貌条件的制约,流域系统信息是地貌发育状态的定量描述;故其值能够作为描述泥石流危险性的一种定量化指标。该研究在对甘肃南部地区白龙江流域的252条泥石流沟的基本参数统计分析基础上,选取其中45条泥石流单沟;通过DEM数据拟合其沟谷高程—面积抛物线方程,计算单沟泥石流流域面积—高程函数积分S;在缺乏流域其他环境因子参数的情况下,定量化描述泥石流危险性。  相似文献   
908.
在松辽盆地深层发育的中生代酸性火山岩中首次发现氟碳钙铈矿.氟碳钙铈矿的寄主岩为球粒流纹岩、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其寄主岩分布深度为2 930~3 830m,形成时代为早白孚世晚期.氟碳钙铈矿常与石英、碳酸盐、钠铁闪石、钠长石、绿泥石、绿帘石、粘土矿物等次生矿物共生,并与天然气储层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氟碳钙铈矿是岩浆后期热液和大气降水多阶段、多次作用萃取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是多无体系参与并经历了多阶段演化,氟碳钙铈矿形成于富Ca2+抖和CO23;的流体及还原环境.松辽盆地周边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火山岩与松辽盆地深层中生代火山岩十分相似,松辽盆地周边地区是否存在一个巨大的氟碳钙铈矿潜在资源,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09.
浙西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中瘤体和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等做了系统研究,并从其基本特征、尤其是碳氧同位素特征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瘤体和基质存在明显差异:瘤体主要由方解石组成(70%~98%),基质则以黏土矿物为主(40%~78%),方解石次之(20%~58%);瘤体和基质的δ13CVPDB值分别为0.5‰~1.4‰和-0.4‰~1.1‰,平均值分别为0.9‰和0.2‰, δ18OVPDB 值分别为-12.8‰~-8.0‰和-11.7‰~-9.0‰,平均值分别为-10.6‰和-10.3‰;每个样品中瘤体的碳同位素值和形成温度均比基质高。黄泥塘剖面砚瓦山组瘤状灰岩是沉积物沉积时期周期性底流溶解和成岩过程中差异性压实和压溶共同作用的产物,瘤体原岩中非碳酸盐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有条带状、断续状和杂乱状3种。  相似文献   
910.
The rehabilit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reservoir area of Xiangjiaba hydropower s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has caused many landslides. A shallow progressive failure that occurred on the resettlement site of Xin’an Town of Pingshan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This landslide occurred in a long and gently inclined area by slope excavation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s. It is about 3.0 m deep with a total length of 35 m and is composed of some subfailures. Undisturbed samples were retrieved, on which the basic properties, shear strength, expansive potential, mineral compositions, and microstructures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1) the landsliding materials belong to medium expansive soil, consisting of the clay minerals of illite–smectite (I/S) and chlorite–smectite (C/S); (2) shear strength of the soil is sensitive to water, which greatly decreases once saturated; and (3) many fractures and relatively large pores are developed in the soils. Back analysis of the landslide shows that the shear strength at failure is less than the residual shear strength obtained from lab tests, indicating that some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slope failure could not be reflected by the shear box tes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rogressive process of the slope failure was interpreted, and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rainfall entered into the slope mainly through fractures and relatively large pores in the soil. It caused not only the great decrease in soil strength but also the swelling trend. The latter one would lead to growth, interaction, and coalescence of the fractures. Soon after, these fractures formed the shear planes (zones), which further decreased the resistance of the landslide. Under these favorable conditions, the slope excavation directly triggered the fail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