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27篇 |
免费 | 7356篇 |
国内免费 | 49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57篇 |
大气科学 | 5580篇 |
地球物理 | 6587篇 |
地质学 | 13605篇 |
海洋学 | 3325篇 |
天文学 | 1144篇 |
综合类 | 2908篇 |
自然地理 | 33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527篇 |
2023年 | 679篇 |
2022年 | 1298篇 |
2021年 | 1496篇 |
2020年 | 1353篇 |
2019年 | 1383篇 |
2018年 | 1475篇 |
2017年 | 1360篇 |
2016年 | 1581篇 |
2015年 | 1359篇 |
2014年 | 1639篇 |
2013年 | 1534篇 |
2012年 | 1489篇 |
2011年 | 1571篇 |
2010年 | 1642篇 |
2009年 | 1523篇 |
2008年 | 1417篇 |
2007年 | 1329篇 |
2006年 | 1054篇 |
2005年 | 1005篇 |
2004年 | 760篇 |
2003年 | 735篇 |
2002年 | 727篇 |
2001年 | 745篇 |
2000年 | 879篇 |
1999年 | 1184篇 |
1998年 | 952篇 |
1997年 | 905篇 |
1996年 | 845篇 |
1995年 | 730篇 |
1994年 | 630篇 |
1993年 | 574篇 |
1992年 | 445篇 |
1991年 | 364篇 |
1990年 | 280篇 |
1989年 | 255篇 |
1988年 | 230篇 |
1987年 | 115篇 |
1986年 | 122篇 |
1985年 | 83篇 |
1984年 | 86篇 |
1983年 | 68篇 |
1982年 | 55篇 |
1981年 | 47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8篇 |
1958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含硫化物脉状矿床成矿流体的中阶段 δD亏损:实例与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含硫化物脉状金银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早到晚分别以形成黄铁矿-石英组合、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网脉为标志.所谓中阶段δD亏损,是指在成矿流体δ18O逐渐降低(或升高)时,中阶段δD同时低于早阶段和晚阶段的δD.列举了一些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例证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据中阶段伴随大量硫化物沉淀的事实,认为硫化物沉淀时流体中H2S或HS-的H 被金属离子置换出来,H 加入到流体系统后导致了流体的中阶段δD亏损.对不同温度H2O-H2S体系1000In ot值的概算显示,在200-650℃温度范围,H2S或HS-的δD低于H2O的δD约211‰~478%‰,H2S或HS-中H 的少量释放即可导致流体水δD的显著降低.因此建议,成矿流体从早到晚δ18O逐渐降低,中阶段δD亏损的规律,可以作为含硫化物脉状矿床氢氧同位素演化的概念性模型. 相似文献
962.
963.
高温高压下水流体的pH值是影响矿物-水流体相互作用平衡和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确定高温高压流体pH的方法主要包括电位势测量、化学分析与热力学计算及电导率方法。电位势测量在化学领域应用广泛,也被用来测量了洋中脊的热液流体的pH值。人们尝试了各种形式的电极,如氢电极、钯氢化物电极、金属-金属氧化物电极和钇稳定的氧化锆(YSZ)电极。玻璃电极只取得了有限的成果,通常用来测量常温及低温下的流体的pH值。对金属-金属氧化物电极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研究,但它需要利用合适的参比溶液来校正,与玻璃电极一样都表现出较大的偏移和误差以及不可回测性。陶瓷薄膜电极,如钇稳定的氧化锆(YSZ)电极,为测量相对较高温度下的pH值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利用高温淬火水的化学分析和常温下的pH的测量,通过求解络合反应质量平衡与所有组分质量平衡的联立方程,来计算指定温度压力下pH值和水溶液种类的分布,是获得高温pH值的另一个重要而常用的方法,但热力学数据中的数值误差和不确定性以及分析误差能够影响计算出的高温溶液的pH值的精度。对高温高压超临界水流体的电导测量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它被用来作为确定溶液内部离子反应平衡常数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获得的这些反应的平衡常数,就可以得到在高温高压下流体的就位物质组成,这个方法可以测量更高温度压力下流体的pH值。 相似文献
964.
皖南和赣东北蛇绿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元素和Sm-Nd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对扬子块体南缘构造侵位于板溪群(及相应地层)的皖南和赣东北晚元古代蛇绿岩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和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两套蛇绿岩具有类似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即二者的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类似于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的拉斑玄武岩。但是,两套蛇绿岩的Nd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赣东北蛇绿岩具有相当均一的高εNd(T)值(+5.5±1.2),表明来源于一较亏损的上地幔源区,并且没有受到明显的较成熟地壳物质的混染。相反,皖南蛇绿岩的εNd(T)值低,并有较大的变化范围(+4.5──1.0),并和Sm/Nd、Nd、MgO、SiO2呈明显的二元混合相关关系,表明蛇绿岩是由亏损幔源岩浆(初始εNd(T)≈+5.5)在结晶分异过程中与地壳组分(初始εNd(T)≈-1)混合形成的。皖南和赣东北蛇绿岩的Nd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该地区的同时代花岗岩和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用华南和扬子元古宙陆-弧-陆碰撞模式来解释。大约在1.0Ga前,扬子和华南块体之间存在一多岛弧洋盆。大陆边缘岛弧和大洋岛弧在扬子块体南缘发育演化。皖南和赣东北蛇绿岩就是在大陆边缘盆地和弧间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洋壳构造侵位的碎片。该地区I型 相似文献
965.
采用非齐次高斯回归 (NGR) 技术对国家气象中心区域集合预报系统的2 m温度预报结果开展了一阶偏差和二阶离散度的校准研究。对预报结果比较详尽的检验分析表明:校准后的2 m温度预报可靠性和预报技巧均显著提高,表现为校准后集合预报成员的均方根误差与离散度更为接近;原Talagrand直方图中的“L”形分布现象得到有效改善;Brier评分、最小连续分级概率评分 (CRPS) 明显减小,相对作用特征 (ROC) 面积增大,说明校准后的2 m温度预报表现出更好的预报技能。此外,NGR技术与自适应误差订正技术的对比试验表明,NGR在消除集合平均偏差和提高集合离散度两个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966.
967.
968.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降尘粒度特征和沉积速率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从多年降尘实测资料入手,分析了粉尘粒度特征、沉积速率和时变过程。提出了气象要素相关估测模型.确定0.25mm为本区粉尘沉积粒径上限。周围沙漠是粉尘沉积细砂部分的尘源,粉砂和粘土部分沉积来自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二者几乎各占降尘量的1/2。研究区年平均粉尘沉积速率4358kg/hm2,每年5月的季风转期具有年内最大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969.
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通达性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中原城市群2000,2003,2006,2009年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情况,分别构建4个年份高速公路拓扑网络分析图和最短路径矩阵,对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10年来网络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发育程度明显改善,入网城市和线路数增加迅速,经历了由树状网络—回路网络—网络拓展阶段;区域交通中心形成6路回路网络连接;网络伸展程度逐年提高,区域网络直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网络直径对应的城市却发生明显的空间位移;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发育在空间上已经开始打破"核心-边缘"的特点,呈现均衡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0.